司马懿和曹爽斗争的真相,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阿皮虾说历史 2025-01-14 17:30:51

《司马懿和曹爽斗争的真相,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世人皆知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战胜了曹爽,却不知这场权力之争背后,藏着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惊天秘密。那个装病示弱的老人,真的只是为了夺取权力吗?那个被历史描绘成昏庸无能的曹爽,真的如此无可救药吗?当我们掀开历史的尘埃,会发现这场权力之争的背后,竟然牵扯着两条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线,关系着无数世家大族的生死存亡。而这一切,又要从一个看似普通的政治团体说起——那就是被魏明帝曹叡打压的"浮华党徒"。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他们到底想要改变什么?而这又与司马懿和曹爽的生死对决有什么关系?

《两个辅政大臣的政治抱负》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驾崩,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即位。朝野上下都在猜测:这个年幼的皇帝将由谁来辅佐?

曹叡临终前做出了一个看似平衡,实则埋下祸根的决定——任命大将军曹爽和太傅司马懿共同辅政。

这两位辅政大臣,一个出身魏国宗室,一个是蒙受四朝皇恩的重臣。表面上看,他们都是辅佐魏室的忠臣,可实际上二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

曹爽虽贵为魏国宗室,却从未掌握过实权。公元231年,他的父亲曹真在长安病逝,这位年轻的宗室才逐渐被重用。在曹叡驾崩前,曹爽已经担任了散骑侍郎、城门校尉、散骑常侍、武卫将军等职务。

"人不可貌相",这个看似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却早已洞察到魏国的积弊。他发现自从曹丕实行九品官人法以来,世家大族已经牢牢把持了选官权,寒门子弟几乎难以出头。这与魏武帝曹操当年"唯才是举"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于是,曹爽暗中联络了一批同样对现状不满的年轻官员。他们当中有皇帝的驸马都尉何晏,有出身名门的散骑常侍夏侯玄,还有中书郎邓飏等人。这些人虽然年轻,却都饱读诗书,对国家的未来抱有理想。

另一边的司马懿,则是一位经历了四朝更替的老臣。从曹操时期开始,他就以谋略过人著称。公元224年,他被曹丕任命为尚书仆射,镇守许昌。此后二十多年间,他征战四方,平定孟达叛乱,抗击蜀国诸葛亮,收复辽东四郡,军功赫赫。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在这些年里积累了大量的人脉。从关中到河北,从文官到武将,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像后来成为大将的郭淮,就是他一手提拔的亲信。

这两个辅政大臣之间的较量很快就展开了。公元240年,曹爽开始推行他的改革计划。他先是提拔何晏主持选官,试图改变九品官人法下世族把持选官的局面。接着又任命夏侯玄为中护军,负责选拔武官。

司马懿对这些举动不动声色。但是,当曹爽想要在朝廷重要部门安插自己的亲信时,他就会以"不合祖制"为由进行阻挠。

随着时间推移,朝廷中渐渐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以曹爽为首的改革派,他们大多年轻气盛,主张变革;另一边则是以司马懿为首的保守派,他们多是位居要职多年的老臣,希望维持现状。

这样的对立,在魏国的政治舞台上愈演愈烈。到了公元244年,事态终于走向了一个转折点——曹爽决定亲自统军征讨蜀国。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关乎政治前途的豪赌。

《浮华党徒的崛起与政治改革》

正值曹爽大权在握之际,一个被称作"浮华党徒"的政治团体开始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世人皆知何晏是汉献帝的驸马都尉,却鲜少有人知晓,这位看似贵胄的年轻人,在曹叡时期就因"轻浮华靡"而被革职。

那是公元230年的事。何晏与夏侯玄、邓飏等人因品评人物、煽动舆论而被曹叡罢免官职。当时朝野上下都说,这些年轻人不务正业,整日谈玄论道。可谁能想到,这些被贬谪的青年官员,竟在曹爽上台后一朝得势。

"莫言今日便是昨日",公元240年,曹爽一纸诏书,将何晏任命为尚书,主持选官。这位昔日的"浮华子弟"上任伊始,就推出了一项惊人之举——凡选拔官员,不再以门第为唯一标准,才能与政绩也将被纳入考量。

这项改革立即在朝野引起轩然大波。那些世代把持选官权的世家大族纷纷上书反对。他们说:"九品中正之法乃魏文帝祖制,岂可轻易更改?"

面对质疑,何晏不为所动。他开创了一套全新的考核制度:凡应试者,需先通过吏部考核,再由地方官员和中正官共同评定品级。这样一来,世家大族便不能再独断专行。

与此同时,夏侯玄也在军中推行改革。他提出"举贤不避亲仇,退不肖不阿世族"的用人标准,将大量有能力的平民子弟提拔为军中要职。据《魏氏春秋》记载,在夏侯玄主政期间,魏军将领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寒门出身的军官比例大幅提升。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服饰礼制改革。公元242年,邓飏向朝廷提交了一份惊世骇俗的奏章,建议简化服饰等级,限制世家大族的奢靡之风。

这份奏章中写道:"今世家豪族,动辄锦衣玉食,与黎民百姓形成悬殊。此非国之福也。"邓飏建议,除朝廷重要场合外,官员日常服饰不得过于华丽,违者将被罚俸。

表面看来,这只是一项针对服饰的规定。但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分明是在打击世家大族的特权。要知道,华服美饰向来是世家彰显身份的重要标志。如今被限制穿着,无异于在削弱他们的社会地位。

正当浮华党徒的改革如火如荼之际,司马懿却表现出异常的"配合"。这位老谋深算的四朝元老,对这些改革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偶尔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建议。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司马懿这种表面的"沉默"背后藏着什么。每当朝廷讨论改革方案时,那些与司马懿关系密切的官员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有时是担心改革过急,有时是质疑方案可行性,总之就是要把改革的步伐拖得越慢越好。

而这些质疑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世家大族们在为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毕竟,一旦改革成功,他们赖以生存的特权体系就会土崩瓦解。这场改革,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政策之争,而演变成了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

对于曹爽和浮华党徒来说,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取得一场足以巩固地位的胜利。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蜀国。

《惊天密谋:伐蜀之战的另一面》

公元244年春,长安城内突然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曹爽要亲自统兵伐蜀。世人皆知,自从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已无名将,正是进兵的好时机。却不知,这次出兵背后另有玄机。

对于曹爽来说,伐蜀之战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役。统帅七万大军的他,刚刚抵达长安,便遇到了第一个难题——粮草供应出现问题。据《魏略》记载:"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继,军中缺粮,牛马多死。"

这个情况颇为蹊跷。要知道,当年司马懿在关中抗击诸葛亮时,粮草从未出过问题。为何偏偏在曹爽领军时,后勤供应就突然中断了?

更令人生疑的是,负责粮草转运的官员多是司马懿的旧部。他们上报说,今年关中大旱,民不聊生,实在无力供应军需。可据当地百姓回忆,那年春天雨水充沛,收成并不差。

就在曹爽为粮草发愁时,军中又出现了一件怪事。公元244年三月,先锋大将郭淮突然上书说:"前方地势不利,不宜贸然进军。"这个郭淮,正是司马懿的心腹将领。

郭淮的态度立刻影响了军心。每遇战事,他总是畏首畏尾,一见情势不妙就主动撤退。《魏氏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淮每战必退,言避其锋,实则观望。"

不仅如此,司马懿的长子司马昭也被派到夏侯玄麾下任副将。司马昭不仅不积极参战,反而整日在军中散布流言,说什么"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动摇将士军心。

就在前线军心涣散之际,洛阳城内却暗流涌动。据《魏氏野史》记载,司马懿虽然称病在家,却在暗中调动人马。一批神秘的"访客"频繁出入司马府,他们都是荷戈持甲的壮年男子。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访客"并非一次性进入司马府,而是分批、零星地抵达。他们从各地来到洛阳,白天隐藏在民居中,夜幕降临后才秘密进入司马府。据统计,从公元244年到249年,这样的"访客"竟多达三千人。

而在地方上,与司马懿交好的世家大族也没闲着。他们暗中串联,在各自的封地上训练私兵,为日后的大变做准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史官在私人笔记中写道:"时有豪族,广蓄死士,皆谓为自卫,实则为他人所用。"

最值得玩味的是,司马懿虽然称病在家,可每当朝廷发生重大事件,他总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据说他在洛阳城内布下了一张密织的情报网,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耳目。

而这一切,正在前线为粮草发愁的曹爽却浑然不觉。他只当是行军打仗遇到了一些困难,殊不知背后早已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直到五个月后,军粮耗尽、军心涣散的曹爽不得不率军退回长安。这场本该一举拿下蜀汉的战役,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此后,朝野上下都说曹爽无能,不通军事。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这场战役的失败,会不会另有隐情?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局势已定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高平陵惊变的台前幕后》

公元249年正月,洛阳城内突然传出一个消息:魏帝曹芳将要出城祭拜高平陵。这本是一件寻常事,却不知在这看似平常的祭祀背后,一场惊天大变正在酝酿。

按照惯例,陪同皇帝出城的除了大将军曹爽,还有他的三个兄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这四兄弟都在朝中身居要职,手握重兵。从表面上看,曹氏一族的地位从未如此稳固过。

就在皇帝车驾出城的那一刻,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据《魏氏春秋》记载:"是日清晨,有神秘人马突现洛阳各处,皆持兵器,形貌不一。"这些人正是司马懿暗中培养的三千死士。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死士并非鱼贯而入,而是早已分批潜伏在洛阳城内。他们有的是商贾打扮,有的是农夫装束,平日里完全看不出异常。此时此刻,他们终于在约定的时间里显露真容。

变故突生。就在皇帝车驾刚出城门不久,洛阳城内的城门突然紧闭。与此同时,那些神秘人马迅速占领了城内要害,尤其是掌管军械的武库。

紧接着,一封来自皇太后的诏书震惊朝野。诏书中说:"大将军曹爽专权乱政,着即解除所有职务。"更令人意外的是,诏书还任命司徒高柔代理大将军,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

这两个人选绝非偶然。高柔和王观表面上是朝廷重臣,实际上早已暗中投靠司马懿。他们接到诏命后,立即宣布接管曹爽和曹羲的军权。

变故还不止于此。据《魏氏野史》记载,当日司马懿还派人在洛水边设下祭坛,当众对天发誓:"若有异心,天地不容!"这番表态看似诚恳,实则是为了安抚朝臣,稳定人心。

此时的曹爽,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原本可以率军南下许昌,凭借手中兵力与司马懿决一死战。可是朝廷重臣桓范却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各地世家大族早已与司马懿暗通款曲,曹爽一旦南下,必无援军。

更糟糕的是,曹爽的亲信部队都留在洛阳城内,此刻已被司马懿控制。他手中仅剩的几百名护卫,根本不足以成事。

就这样,在寒风凛冽的正月,曹爽做出了一个令后人难以理解的决定:相信司马懿的誓言,选择投降。他对左右说:"我不失作富家翁。"然后解除武装,随同魏帝曹芳返回洛阳。

当曹爽的车驾经过洛阳城门时,早有司马懿的亲信在此等候。他们立即将曹爽及其兄弟押往司马府。至此,这场精心策划的政变完美收官。

但是,事情远未结束。就在众人以为司马懿会遵守誓言,放过已经投降的曹爽时,更大的清算正在悄然展开。一场足以改变魏国命运的巨变,即将拉开帷幕。

《一场改变历史的政变》

正如世人所料,司马懿并未遵守洛水誓言。公元249年二月,朝廷突然下令逮捕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以及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人,全部夷三族。

这一决定震惊朝野。据《魏氏春秋》记载,当时有朝臣提出异议:"大将军已经归降,何必赶尽杀绝?"司马懿却说:"此乃国家大事,不可姑息。"

司马懿的处置方式,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彻底。不仅曹爽一党被处死,就连与他们有来往的官员也被牵连。一时间,洛阳城内人人自危。据《魏略》记载,仅仅一个月内,就有数百名官员被免职或流放。

更令人意外的是,司马懿在肃清朝廷后,并未就此止步。他开始在地方上推行一系列新政。首先,他恢复了九品官人法的完整权限,让世家大族重新掌握选官大权。其次,他大力提拔与自己有关系的官员,使得司马家族的势力迅速扩张。

公元250年,司马懿下令修改选官制度,规定:"凡举荐官员,必先询问乡里父老。"这看似重视民意的规定,实际上是让世家大族重新控制了地方人事权。因为在当时的乡里之中,最有话语权的就是这些根深蒂固的世家。

不仅如此,司马懿还废除了曹爽时期的服饰礼制改革。他下令:"官员服饰,当遵旧制。"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家大族的热烈响应。他们重新穿起华贵的衣饰,宣示自己的特殊地位。

到了公元251年,司马懿的权力达到顶峰。他不仅掌握了朝廷大权,还控制了地方势力。那些曾经支持他的世家大族,此时已经完全依附于司马家族。据《世家谱》记载:"时天下大族,非司马门生即姻亲。"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255年。当时的魏国,表面上仍是曹魏王朝,实际上已经是司马家族的天下。与司马懿结盟的世家大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特权。他们不仅垄断了选官权,还掌握了地方政权。

据《魏氏野史》记载,在这段时期,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上书朝廷,反映当地官员与世家勾结,横征暴敛。但这些奏章都石沉大海,毫无回应。

到了魏正始末年,曾经支持曹爽改革的官员几乎绝迹。那些侥幸逃过大清洗的人,要么归隐山林,要么改投司马氏。曾经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就这样画上了句点。

而这一切,不过是司马氏夺取魏国政权的开端。此后的历史表明,所谓"高平陵政变",实际上是一场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巨变。它不仅决定了魏国的命运,更为此后数百年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

在这场政变中失败的,不仅是曹爽和他的改革派,还有那个提倡"唯才是举"的魏国传统。而获胜的,也不仅是司马懿,还有那个根深蒂固的世族政治体系。当历史的车轮碾过高平陵,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1 阅读: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