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怎么看明朝没有昏君,都是受制于文官集团的说法?
最近这几年,对于明朝文官集团的描述,越来越抽象,把这帮文官集团的权力,描述得很大。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关于明朝文官集团的阴谋论,层出不穷。
也不知道明朝文官集团,究竟得罪了哪帮人,种种帽子扣在他们头上,有时候看一些人的观点,真是哭笑不得。
这个问题,先看问题的前半部分,怎么看明朝没有昏君?明朝没有昏君?很多人都不同意这个看法。因为明朝奇葩皇帝多,这些人的奇葩,在某些人的嘴里,就变成了昏君。
是不是昏君,用哪个标准来衡量?这又是一个问题。
你可以用冷血,残酷去评价朱元璋,朱棣,他们确实杀了很多人,用武力震慑了很多人,这些史书上都写着。但是朱元璋,朱棣有没有其他的标签?
朱元璋能建立明朝,仅仅是通过武力?在建立明朝后,能够稳定民心和臣子的心,朱元璋仅仅是通过武力?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没有重蹈朱允炆的覆辙,顺利削藩,仅仅是依靠武力?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真是小看了朱元璋,朱棣。
我举朱元璋,朱棣为例,就是想说明,无论是明朝的哪个皇帝都是复杂的人,如果简单说,哪个皇帝是昏君,那过于草率了。
所以,不知道别人如何认为明朝有没有昏君,在我这儿,不评判。
然后继续看整体的问题,怎么看明朝没有昏君,都是受制于文官集团的说法?
这个整体的问题,先认定了明朝没有昏君,再说明朝没有昏君,都是受制于文官集团,然后问别人怎么看。
明朝没有昏君,都是受制于文官集团,这个说法,也是真让人哭笑不得。
明朝文官集团,哪有那么大的权力?你也是太高看这帮文官了。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明初四大案,死了多少人?一个胡惟庸案,就死了三万多人,都说朱元璋杀武将,你以为他杀的人里,就只有武将?在朱元璋的手里,死的文臣也很多。
就朱元璋杀的这些人,难道还不足以让这帮人认清现实,君就是君,臣是臣?
如果你说,这些人是朱元璋杀的,其他的皇帝杀文臣少。那朱棣也杀了不少文臣,众所周知的朱棣杀方孝孺,无论是朱棣灭了方孝孺的九族还是十族,朱棣的手段都是够狠的。
除了朱元璋,朱棣,其他的皇帝杀文臣多吗?和朱元璋,朱棣比,明朝的其他皇帝杀文臣确实不多,但是这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结果,我们不能用结果去推测当时的场景。
不能从其他的明朝皇帝杀文臣少,然后就认为皇权受制于文臣。
在朱元璋,朱棣之后的文官,看到这两人杀了那么多人,他们心里就不害怕?
皇帝和你文臣客客气气,那是他给你面子,但是你能认为,这皇帝就是脾气好,他就是不敢,或者他不会杀文臣?你凭什么这么认为?
皇帝说话一言九鼎,他想杀人,你文臣上朝先迈左脚,也有可能成为皇帝想杀文臣的理由。
这就是明朝社会里,文官面临的处境,这是正常人的思维。
你以为这帮文臣都不怕死呢?你以为这帮文臣都是本着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心理,然后他们就想为大明王朝抛头颅,洒热血,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你疯了还是他们疯了?
我们以朱祁镇时期为例,如果你看一遍《明英宗实录》,你就会发现,土木堡之变之前,这本实录里提到王振的次数非常少,但是我们从别的史料中能出来,其实王振对于当时的明朝的危害不小,王振对于当时的朱祁镇的影响不小。
王振为虎作伥的事情,难道这些大明王朝的臣子们都看不到吗?
很显然,这帮人对于王振做的事情,他们也知道不少,但是为什么敢弹劾王振的人少?
因为大多数臣子怕死,或者说,他们不想轻易去死。这是人的正常心理。
更何况这帮文官,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艰难杀出重围,正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为什么要自寻死路呢?
从宣德年间,到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前,明朝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对于文官来说,正是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
他们不是从现在穿越回明朝,知道正统十四年会发生土木堡之变,然后要救国救民。正常的心理是,社会相对稳定,既然他们已经成为了高官,怎么维持这个稳定的局面,是他们在考虑的。
他们也知道王振为虎作伥,但是朱祁镇当皇帝是1435年,距离明朝建立时间1368年,也就几十年,这帮人再想象,也不会想出来会发生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会被俘虏这种事。
这是对于明朝文官集团的心理的正常推测。
对于土木堡之变是文官集团搞的阴谋这种说法,典型的阴谋论,文官集团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他们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
为什么我说文官集团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他们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
因为我完整地读了一遍《明英宗实录》,我还完整地读了一遍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还有明朝其他的一些史料。
你如果想读历史,就完整地去读,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引用的某一条史料,然后就得出结论,你得从整体去解读史料。
你不能把明朝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个文官的权力,就认为整个明朝时期,文官集团都有那么大的权力。
明朝的权臣时期,真正能算上首辅手里的权力比较大的,也就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三位首辅了。大概也正是这三位在历史上的地位,让很多人有了错觉,就认为明朝的文官集团权力一直比较大。
内阁制,首辅不是宰相,内阁首辅,更像是一个秘书长的角色。
首辅手里的权力大小,是因人而异,确切说,如果碰到强势首辅,那内阁里的其他人,一些时候就会选择遵从首辅的意见,从而造成了首辅手里的权力比较大。
我们从明朝的另一股势力,宦官势力也能看出来,明朝四大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他们的势力强大,是皇帝过于放权的结果,当皇帝决定收拾这帮宦官的时候,他们的覆灭速度很快,这说明什么?说明宦官的权力是紧紧依附于皇权而存在。
文官集团的权力也是如此,他们就是在皇权下生存。
文官集团手里的权力,能牵制皇权,也就仅仅起到牵制作用,但是你说皇权受制于文官集团,皇帝不敢做这个事,皇帝不敢做那个事,那真是高看这帮文官集团的权力了。
就像前面说的,皇帝不杀文臣,那是给文臣面子,而不是不敢杀。这个主次逻辑,得分清。
在这个时代里,多看点正常史书,多看点心理学的书,你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