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曝出中国在非核氢弹方面取得突破,时间还没过满两天,香港《南华早报》就又放出消息,说歼-36团队正在搞一套六代战机的航母着舰系统。
从历史来看,舰载机着舰系统是所有航空强国的心头难题。飞机要在一块不停晃动的甲板上安全降落,这不是说说而已。
而成飞的副总设计师陶成刚,早在前几年就发过一篇论文。他指出,六代机的着舰难度比现有战机高出不少,主要是因为六代机的机体大幅采用无尾飞翼设计,这种构型虽然隐身性能更强,但在降落过程中稳定性不足。

更别提航母甲板短、风浪影响大,任何一点误差都可能导致坠毁,这也正是中国团队要用智能计算系统来辅助着舰的原因。
他们希望,未来歼-36能在母舰高速航行状态下自动识别甲板状态,并通过高速反馈系统调整降落姿态,实现“准点落地”。
但问题来了,歼-36真的适合上舰吗?
早期传闻说它体型不小,光机身长度就超过20米,起飞重量破50吨,而这点就跟另一个重点歼-35的登舰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年3月,辽宁舰上曝光了一款新臂章,图案是歼-35与航母甲板的结合,业内普遍解读为歼-35已经具备了滑跃甲板起降的能力。
此前歼-35就曾频繁现身各大军演现场,相比体型庞大的歼-36,歼-35更小巧、构型也更符合现有航母需求。
有分析认为,歼-35可能会成为中国第四代航母舰载主力,而歼-36的目标,则是在技术上探索未来战机与航母系统的高度融合。

换句话说,歼-35是“干实事”的,而歼-36是“探未来”的。两个机型不同,分工也不一样。
中国航母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在平台上“堆飞机”。要的是平台和飞机高度一体化运作,系统协同,而不是单打独斗。
而这正是歼-36团队此刻着力研发舰载着陆系统的原因之一,未来六代战机不仅要飞得快、打得远,更要能在复杂海况下“稳稳落地”。
按照港媒的说法,这套系统还在研制之中,核心技术包括AI图像识别、精准导航算法,以及飞行数据实时回传等多个模块。
还提到这种系统未来不仅用于歼-36,还可能推广至下一代无人战斗机平台,实现有人与无人协同降落。
从榆林氢化镁生产线的启动,到非核氢弹的成功测试,再到六代舰载系统的悄然推进,中国军工最近几个月的动作确实密集。
而这一连串事件,刚好发生在中美贸易摩擦、台海局势升温的时间节点上。

你说巧合吗?不好说,但也没人敢忽视。
尤其在目前中国航母编队逐渐走向远洋的阶段,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背后,可能都意味着一次战术革新,或者战略布局的提前完成。
现在的世界,靠喊话没用,得拿出真本事。科技实力,军工支撑,哪一样不是硬碰硬?
所以,当港媒曝出这条消息时,虽然口吻上还是一贯的“看热闹不嫌事大”,但从字里行间能看出,他们并非真的不懂技术,而是有意提醒外界中国的军事科研,已经悄然推到新高点。
归根结底,一个2秒钟的爆炸火球,背后是材料工程、精密控制和战术哲学的全方位结合。而一套舰载着陆系统,也不仅仅是“让飞机降下来”这么简单。
它意味着中国六代机的设计,已经不再停留在实验室里,而是真正开始为上舰实战做准备。
这,就是未来战场的风向标。
那么大块头上舰?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