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国外交部刚刚对乌克兰的一项不实指控发出明确回应,话音未落,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便签署总统令,制裁三家中国企业。
被制裁的三家中国企业分别是北京空天翔辉科技有限公司、池州金瑞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

乌克兰方面声称,这三家企业“参与了俄罗斯军工生产”,甚至有人提到它们与“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有关。
按照乌克兰官方说法,他们掌握了证据,指控这几家中企参与俄军物资制造。
可证据国际社会没看到,媒体没看到,连乌克兰自己的国内议员也没看到。
甚至连制裁通知上,都找不到哪怕一句清晰的说明,三家公司具体“做了什么、给了谁、什么时候做的”。
就这么单方面挥了板斧,这操作说好听是“先斩后奏”,说难听是把国际规则踩在脚下了。
外交讲究的是程序、公正、透明,乌克兰这一次,直接抄了近道,把规矩全撇一边了。
这三家被制裁的中国企业到底是什么背景?
北京空天翔辉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民用航天技术的企业,核心客户多在东南亚与中东地区,跟俄罗斯国防企业八竿子打不着。

泽连斯基签署的总统令
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长期为风电设备和民用交通提供材料,军用领域的比重极小。
他们的产品虽然是高性能材料,但从2020年至今,无任何对俄出口记录,也未曾出现在任何军火清单中。
池州金瑞机械制造,更是一家主营小型设备的工厂,主要出口方向是非洲和东南亚,压根没跟俄罗斯搭上线。
看得出来,这几家企业被制裁,根本不是因为“真有问题”,而是因为“正好中国”。
而泽连斯基之所以要把火烧向中国,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
就在宣布制裁的前几天,乌克兰与美国签署了一份稀土资源的合作意向书。
根据那份协议,美国获得乌克兰80%的稀土资源开采权。
稀土是军工、芯片、卫星等核心产业的“命脉资源”,美国要它,乌克兰给了,泽连斯基还得想办法“配套”。

于是他打出“中国牌”,制造“中国援俄”的声势,把美国需要的“敌人”包装好,再递上台阶。
这是投名状,是典型的“以国内换国外”,把对华关系拿去做交换筹码,换取美方更多军事和财政援助。
可问题是,中国不是小国,制裁不是小事。
乌克兰这么一搞,等于在已经捉襟见肘的外交场上,再点了一把火。
而泽连斯基本人也明白,这一步走得风险极高。
他急需转移国内注意力,过去几个月,乌军在前线的表现并不乐观,尤其在东线多地失守,库尔斯克一线更是遭遇严重打击。
伤亡数据飙升,民间不满声音也越来越大。
士兵家属抗议、前线士气崩盘,甚至连西方媒体也开始“温和地批评”泽连斯基的战略选择。
而在这种压力之下,乌克兰政府必须制造一个“外部矛盾”,来替内政失误和战事失败“兜底”。
这时候,中国刚好成了“现成的替罪羊”。

于是,一条非常巧妙的逻辑就形成了:
乌克兰的军队打不过,就说是因为中国在背后“支持俄罗斯”;
舆论不听话,就用“中俄联手”来制造紧迫感;
援助难到位,就拿“中企涉军”刺激美国再多拨点款。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带有技术含量的政治操弄,可国际社会真的会买账吗?
看情况并不乐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4月20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对记者说,希望各方保持克制,避免采取单边行动引发局势升级。
这句话没有直接点名乌克兰,但听得懂的人都知道,他在说什么。
很多国际媒体,比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德国《时代周报》,也在报道中避免使用“援助俄罗斯”这种带标签的说法,而是写得极为克制:“乌方称掌握证据,但尚未公开。”
也有不少欧洲议员呼吁,乌克兰应当展示透明的证据链,否则此举有损国际信任。

更有趣的是,三家被制裁的中国企业,没有任何一家“跳脚发怒”。
它们选择走法律渠道,寻求国际仲裁。
其中中复神鹰方面已联系境外律师事务所,准备就“不公正制裁”向国际商事仲裁中心递交材料。
这是一个信号,也是一次示范,不是所有矛盾,都要对撞。走程序,讲规则,照样能赢。
中国商务部也随即启动了贸易反制机制,准备就相关行为开展对乌出口审查。
这不是情绪,是底线。谁伤了这条线,就得承担后果。
早说了,凡是属于抱美大腿的就没一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