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爆出一个大新闻,据《华盛顿邮报》20日报道,克林顿、奥巴马、拜登,这三位曾经的美国总统,几乎在同一时间站出来,对特朗普发动了正面攻击。
前总统公开批评现任总统,在美国两百多年历史上,这几乎没见过。
事情来得快,也来得猛,不到半个月三位前总统轮番上阵,把特朗普怼了个底朝天。

第一枪是奥巴马开的。
4月3日出现在纽约州的汉密尔顿学院,这是美国自由派学术阵地之一,学生们的自由主义热情那叫一个高。
奥巴马站在讲台上,语气冷静,却句句扎心。
他说,美国正在被一股危险的政治思潮撕裂。没点名,但谁都知道他在说谁。
紧接着是拜登,4月15日在芝加哥发表了卸任后的首次公开讲话。
芝加哥可是中西部政治的风向标,他那天穿得挺正式,但眼神里没笑容。
“我们不能继续容忍削弱联邦机构的政策。”他说。
拜登点出了问题的根子,特朗普这三个月干的事,不仅是乱来,简直是在拆房子。
第三位出场的是克林顿,老狐狸也坐不住了。
4月19日,在俄克拉何马城开口,这里不是随便挑的地方,当年联邦大楼爆炸案发生在这。

克林顿当年是总统,那场灾难他处理得相当体面。这回再回到这里,他说美国的团结不该被愤怒击碎。
听众里,有不少老兵和公务员,他们眼神都变了。
这三位老总统,一个接一个说话,不是巧合,他们选的时间很精准,就在特朗普执政满100天前后。
100天,对美国总统来说,是个重要节点,也是个“政治评估期”。
政绩怎么样,支持率高不高,全都在这会儿看得出来。
他们还选了有象征意义的地方,汉密尔顿学院、芝加哥、俄克拉何马城,这些地方,历史、情绪、政治,三管齐下。
不是偶然,是精准打击。
与此同时,美国街头也热闹了起来,别误会,不是节日,也不是游行庆典,是抗议。
4月19日这一天,全国多地爆发示威。

华盛顿、旧金山、波士顿、芝加哥,甚至达拉斯,都有人上街了。
有抗议物价上涨的,有反对裁员的,还有抗议关税政策的。
人群中既有民主党支持者,也有不少是去年还投过特朗普票的蓝领工人。
他们举着牌子:“我只想好好活下去”、“关税毁了我的工作”、“别再搞我们了”。
这股浪潮,从海岸线蔓延到内陆,从左派到摇摆州,从蓝州涌进了红州。
尤其是那些靠出口吃饭的农业州和制造业州,他们的痛是每天都在过日子的人才能体会的。
关税战,他们只看到大豆卖不出去,汽配厂开不下去,超市的鸡蛋涨到15美元一打。
别说中产,连中下层都快喘不过气。
而白宫那边,一直是沉默。特朗普没回应,也没否认。他照旧打高尔夫,该发推就发推,仿佛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不过最近他有事忙,和美联储杠上了。

说白了,就是嫌鲍威尔不给他降息,他要的是经济数据好看,好跟选民交差。
可鲍威尔不吃这套,他说联储不能为政治服务,两人像拉锯战一样,互不相让。
而共和党内部呢,也不是铁板一块,很多议员现在是又怕又烦,怕的是特朗普在党内的势力,烦的是他给自己选区添乱。
特别是那些被中国产品反制的州,他们的选民最先受伤,议员也不好交代。
有议员直接表态希望最高法院介入,赶紧把这“关税闹剧”停了,还有的说得更直接,特朗普正在把共和党给搞散了。
但他们没人敢公开唱反调,只能私底下发牢骚。希望特朗普能自己知难而退,给大家留点面子。
而民主党这边,看准时机,已经摆开阵势。
除了前总统三连发声,国会里的民主党人也在步步紧逼。
他们试图通过各类法案、听证会,把特朗普的执政“漏洞”一一放大,目的也很清楚削弱特朗普在中期选举前的声望,重新夺回政治主动权。

如果说政坛是前线,那舆论就是后勤。
这时候让克林顿、奥巴马、拜登站出来说话,不只是“情怀牌”,更是“动员令”。
三人不同风格,面向不同人群,形成了舆论上的包围圈。
特朗普原本靠一张嘴搞定选票,现在反过来成了众矢之的。
他的基本盘虽然还在,但中间选民正悄悄流失。
尤其是摇摆州,那些去年勉强支持他的人,现在已经开始犹豫。
说到底,大家想过的不过是安稳日子,不是被政策折腾得头晕眼花,也不是被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表演”带进深渊。
一个政府的价值,不在于它会不会吵架,而在于它能不能让人生活得安心。

民主党发起全面攻势,共和党内部开始松动,街头抗议不断升级,美联储不买账,国际社会也一片狐疑。
可以说,特朗普上任这100天,不但搅动了白宫,也掀翻了整个美国的稳定基石。
这不是夸张,是现实。
三位前总统不忍了,街头民众受不了了,连建制派的沉默都开始被打破。
这一切,只因一个问题:美国,还撑得住多少个这样的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