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撤朱元璋铁牌,送明英宗入瓮,被杀8年后,仍被皇帝祭奠?

博史通今 2023-09-21 22:18:48

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大明朝出了个趣闻:

工部侍郎王佑个美男子,他不仅生得俊俏,而且还没有胡须。有一天,王佑刚刚下衙,正准备回家,看见了一群小太监簇拥着一个大太监迎面走来。大太监看见王佑便调侃道:“王侍郎,你咋不长胡须呢?”

谁知,王佑立马点头哈腰地说:“爹都没有胡须,儿子哪敢有?”

大太监听完之后,哈哈大笑。但其他同僚却无比鄙视王佑,经常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讲。

这个故事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原文曰:

佑貌美而无须,善伺候振颜色。一日,振问曰:“王侍郎何无须?”对曰:“老爷所无,儿安敢有。”闻者鄙之。

这位被王佑喊“爹”的大太监,名叫王振,是大明朝第一位擅权的太监。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明朝才发生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才从此走向没落。

历史上的王振,祸国殃民,受万人唾骂,但是,在王振被杀8年之后,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时,明英宗为何还要含泪祭奠他呢?

本文,笔者将结合史料,来还原“明朝四大宦官”之首的王振。

一、撤太祖铁牌之人

明朝建立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曾和大臣们讨论过宦官的问题,朱元璋说:

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岂宜预政典兵?汉、唐之祸虽宦官之罪,亦人主宠爱之使然。(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

朱元璋的意思是,宦官在宫中只干一些洒扫浆洗之类的粗活就行,哪能让他们执掌兵权呢?东汉、唐之所以会出现宦官擅权,说到底还是皇帝对宦官们的宠爱导致的。

后来,朱元璋在后宫门上挂了一个铁牌,上面写着八个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只是,若干年后,朱元璋没想到,他这块铁牌被一个宦官亲自撤掉了,而且,明朝也是继东汉、唐朝之后,第三个宦官专权比较严重的朝代。而这个撤明太祖铁牌的人,就是王振。

根据《明史·宦官列传》记载:

王振,蔚州人。少选入内书堂。侍英宗东宫,为局郎。

王振是蔚州人(今河北蔚县),年少时就被选入了内书堂。明宣宗朱瞻基看王振比较聪明,就把他调到东宫,让他陪伴年幼的太子朱祁镇。

这里提到了内书堂,这是明朝专门教太监读书写字的地方。其实,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不许太监认字,到了永乐时期,朱棣靖难成功后,人心不附,朱棣认为宦官的忠诚度高,因此设立了内书堂。明朝宦官抬头,实际上始于永乐时期。

民间有人士认为,王振在入宫之前已经是秀才,这个和历史是不符的。如果他是秀才出身,没必要进内书堂学习。

王振非常狡猾,而且善于洞察人心,在年幼的太子朱祁镇心目中,王振是他最亲密、最贴心的玩伴。当时,太子朱祁镇也就四五岁而已,他每每以“先生”来称呼王振,对王振极其信任。

朱祁镇9岁那年,其父明宣宗朱瞻基突然病逝,年仅37岁。朱瞻基临终之际,将太子托付给了他的母亲张太后,并让“三杨”和张辅、胡濙五位老臣辅政。

朱祁镇登基后,尊祖母张氏为太皇太后,尊生母孙氏为皇太后。大明朝在张氏和“三杨”的内外配合下,整体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繁荣。

太皇太后是历史上难得的贤后,他不愿意垂帘听政,因此不方便时刻陪着朱祁镇出现在朝廷上;而“三杨”等老臣又不方便时刻进入内宫,这正好让王振钻了空子。

王振利用朱祁镇的信任,攫取了大量的政治资源。不久,朱祁镇便让原司礼监太监金英走人,让他最信任的王振担任此职。

明英宗朱祁镇少年登基,身边本就缺乏信任之人。王振作为朱祁镇从小到大的“身边人”,朱祁镇对王振有很高的依赖性。甚至,如果王振一时身边,朱祁镇就会心慌。

例如,正统六年,明朝的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竣工,明英宗朱祁镇在皇宫内大摆宴席,与群臣同贺。当晚,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入宫参加宴席,场面宏大。按照规定,宦官是没有资格参加宫宴的,但朱祁镇见王振没来,显得非常焦虑,急忙派人去看望王振。《明史纪事本末》云:

是日,上使人视王先生何为。振方大怒,曰:“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使以闻,上为蹙然,乃命东华开中门,听振出入。振至问故,曰:“诏命也。”

意思是,朱祁镇派人去看王振的时候,王振正在抱怨,他说:“周公能辅佐周成王,可现在宫中的宴席,为什么不能给我设个座呢?”

来人将王振的话汇报给了朱祁镇,朱祁镇不但没有生气,似乎还很愧疚。他命人把东华门的中门打开,迎接王振入内参加宴会。

王振进入后,群臣很惊讶,但从此也抬高了王振的地位。

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的研究证明:3-6岁期间,是一个孩子极易产生依恋情结的时期。

王振从朱祁镇幼时便陪着朱祁镇,朱祁镇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是王振安排。朱祁镇登基后,虽然慢慢长大,但太皇太后和“三杨”每天都是逼着朱祁镇学习功课或处理政务,这对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来说,自然产生了“逆反心理”。而王振却对朱祁镇百依百顺,这让朱祁镇对王振的依赖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

这便是王振能在后期权倾朝野的最根本理论依据。

二、太皇太后的恐吓

如果说,放开明朝宦官权力的人是明成祖朱棣的话,那么,真正让宦官干涉朝政的人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正统初年,大明勋贵集团人数众多,每年都会在武将台举办射箭比赛,参加者多达上万人,有明朝勋贵,也有普通卫所举荐上来的武将。王振身为明英宗朱祁镇最信任的宦官,他几乎每年都代表朱祁镇来主持射箭比赛,凡是他看中的人才,他回去都会向朱祁镇举荐,因而都会得到重用。例如,有个叫纪广的人,便是王振举荐的,因此担任都督佥事。

有一年,朱祁镇心血来潮要亲自到武将台观看,结果驸马都尉井源(朱高炽的女婿)上马挽弓,连射三箭皆中靶心,最终夺得头名。朱祁镇大喜,赏了井源一杯酒,然后就回去了。

下面的观众就在议论:

“往年王太监阅武,纪广骤升。今天子自来,顾一杯酒耶?”

意思是,往年夺冠的人被王振举荐,都能获得封赏。今年没有王振举荐,竟然只获得一杯酒。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正统初年,王振已经在网罗自己的势力了。

对于王振的这种行径,身在内宫的太皇太后张氏不可能不知道。

有一次,太皇太后张氏召集“三杨”、张辅、胡濙五位辅政大臣,当着朱祁镇的面说:“这5个人都是三朝老臣了,是先帝留给你的肱股,你在朝堂上的任何事都要商量他们。”

张氏言下之意是说,你(朱祁镇)这段时间宠信宦官,很多事情不和内阁商量,是不对的。

然后,张氏又叫人把王振叫进来。王振进来后,太皇太后突然变了脸色,她喝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意思是,你这奴才,干涉朝政,应该立即赐死!

说完,让身边的宫女把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吓得瘫软在地,连连求饶。关键时刻,明英宗跪着为王振求情,太皇太后这才说:“如今皇帝年幼,不知道什么人对国家有利。既然皇帝替你求情,就饶你这一次,以后若再敢擅权,定不饶你!”

通过这一次警告,王振老实了很多。表面上对内阁阁老们都非常恭敬,只是私下里仍在培植党羽。

例如,本文开篇提到的工部侍郎王佑,便是因为之前投靠到王振门下,才获得了提拔的机会,从工部郎中提拔到工部侍郎。

到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朱祁镇被这位祖母管束了7年之久,终于蛟龙入海。而在两年前,杨荣已经去世。杨士奇也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三杨”只剩下杨溥一个,杨溥渐渐有些力不从心。这个时候,王振开始崛起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宫门上把朱元璋挂的那八个字得铁牌撤掉。《明史纪事本末》对此有记载:

洪武中,太祖鉴前代宦官之失,置铁碑高三尺,上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八字,在宫门内。宣德时尚存,至振,去之。

从王振把这个铁牌撤掉便能看出,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当时,兵部尚书柴车病逝,尚书之位空缺。杨溥向朱祁镇推荐新内阁成员曹鼐兼任兵部尚书,没想到却被朱祁镇拒绝。最后杨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王振向朱祁镇推荐了徐晞。过两天,朱祁镇果然下旨,任命徐晞为兵部尚书。

这件事传开之后,很多阿谀奉承之人都跑到王振那里争相行贿,王振又先后举荐了几个人,这下整个官场都知道王振的“实力”了。

李白诗云: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在没有太皇太后的压制,没有“三杨”的掣肘后,王振祸国殃民的闹剧,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三、大明第一位权倾朝野的宦官

根据史料记载,王振可以决定“府、部、院诸大臣及百执事”的去留。如果有人想见王振,至少需要准备百两黄金。不仅上文提到的王佑、徐晞对王振马首是瞻,就连御史陈镒、王文俱等人,见了王振都要下跪。

当时,有御史向朱祁镇弹劾王振行不法之事,朱祁镇却百般袒护王振,这让王振集团更加嚣张。

为了在朝堂上更方便行事,王振把他的两个侄子都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并且又提拔了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人安插在各个重要的部门。福建参政为了升官,一次性送给王振上万两白银,结果立即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朝堂之上,到处是王振的朋党。

当然,正统年间,明朝还是有几个有骨气的汉子,他们不愿意臣服王振,结果被王振迫害。例如,有个叫刘球的翰林侍讲曾多次上书要求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处理政务,不可将权利下移给宦官。结果遭琉球到了王振的强烈报复。

王振找理由将刘球下狱,最终将刘球在狱中处死,肢解其尸体,直到很多天之后,刘球的家人才知道刘球已死。

有个叫李铎的御史,因为见到王振不愿下跪,结果被流放到了辽东。王振的侄子王山强抢民女,对方要讨回公道,结果反被王山诬陷为杀人凶手,被处以极刑。

到了正统十一年,四朝老臣杨溥黯然病逝,内阁也彻底沦陷,再也无法抗衡王振。

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是一位正直的臣子,有一次王振到国子监,李时勉没有招待王振,遭到王振的记恨。于是,他以李时勉砍倒国子监前的古树为理由,将李时勉捆绑起来在国子监门口示众。国子监乃大明学子聚集之地,李时勉又是他们的“校长”,王振如此侮辱李时勉,引起了学子们的不满。学子们聚集了一千多人,他们集体上书,要求明英宗朱祁镇下旨释放李时勉。让人想不到的是,朱祁镇竟然不知道这件事,后来得知王振的做法不妥,便下旨放了李时勉,竟也没有指责王振。

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也曾得罪过王振。于谦回京述职,当时王振公然向于谦索贿,问于谦:“你来京城,没有给我带点土特产吗?”于谦不屑地甩了甩袖子说:“只有清风,不知道你要不要?”王振因此怀恨在心,找理由说于谦对皇帝不满,把于谦关进监狱。后来山西、河南两地官民进京求情,王振迫于压力才放了于谦。

英国著名哲学家赫兹里特在《论君主制的精神》中说:

一个人越是大权在握,就越是无法忍受对他使用这种权力所作的限制。

笔者认为,朱祁镇便是如此,他本是帝王,结果幼年享受不到权力,因此特别渴望能通过信任的人来抗衡那些“守旧”的老臣。

王振之所能撤掉朱元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甚至可以在朝堂上随心所欲,本质上还是明英宗朱祁镇赋予了他权利。而朱祁镇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朱祁镇幼年登基,被太皇太后和“三杨”压制。随着他的成长,他急需培植新的势力来摆脱老臣的束缚。

而作为朱祁镇最信任的人,王振擅权也就从此而来。

四、作妖、作妖、再作妖

如果说,王振在朝堂上的为所欲为,是对大明朝伤筋动骨的话,那么,接下来土木堡之变,就是对大明朝真正的开膛破肚。

明朝初年,朱元璋、朱棣派兵北征的时候,北元被彻底打残,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落。瓦剌在永乐时期向明朝纳贡。朱棣对瓦剌也算客气,在瓦剌纳贡时,明廷一般都会赏赐瓦剌钱财,等于变相购买他们的东西,以维系明朝对蒙古瓦剌部的君臣关系。

明朝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向明朝进贡2000匹贡马。可是,当时朝堂上是王振主导,王振连普通的官员都看不起,如何能看得起这些“番邦”?

于是,王振劝朱祁镇不要给瓦剌太多赏赐,结果瓦剌人把贡马送来,只拿到了一小部分赏钱,这让骄傲的瓦剌人很不满意,于是他们开始找各种理由滋事。

明英宗朱祁镇年少时登基,难免有几分想当然,他特别憧憬“上马击狂胡”的雄壮场面,更羡慕大明朝太祖、太宗征服草原的英武。王振深知朱祁镇之心,为了满足朱祁镇,王振开始劝朱祁镇御驾亲征,给瓦剌一点“颜色”瞧瞧。

凭实力来说,当时的瓦剌虽然已经凌驾于鞑靼和兀良哈之上,但大明朝当时的勋贵集团犹在,明朝的实力远超瓦剌。

听闻朱祁镇有御驾亲征的打算,大臣们开始劝谏。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尚书王直等坚决不同意朱祁镇亲征,可是拦不住。老将张辅(英国公)已经75岁,他主动请战,愿意代朱祁镇北征,也拦不住。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也劝,可是,朱祁镇坚持御驾亲征,就这样,大明继宣德时期之后,又一次有了北征的帝王。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朱祁镇由王振陪同,带着一百多名文武官员和20万(号称50万)大军浩浩荡荡离开京城。英国公张辅是四朝老将,他经验丰富,可朱祁镇不给他任何指挥权,也不听从他的建议。

由于朱祁镇出发得比较仓促,等大军到达大同的时候,粮草就已经难以为继了。而且,当时瓦剌军已经北撤。按照张辅的意思,北边连一个瓦剌兵卒都没有,十分诡异,如果再往前走,可能会中了埋伏。

但朱祁镇焉能放过这次“扬名立万”的机会?王振更是恼怒,恨不得挥鞭子把张辅等人打一顿。

当朱祁镇和王振继续带兵北进的时候,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突然来报,说瓦剌前几天刚在北边打了大胜仗,士气正旺,不可能这么轻易撤退。眼下来看,大同以北,很可能是瓦剌人布下的“口袋”。

郭敬乃是王振亲自提拔上来的心腹,他的话引起了王振的警觉。于是王振突然有点害怕起来,他连忙去见朱祁镇,朱祁镇听了王振的建议,下令撤兵。

张辅等人很高兴,因为这个时候班师回朝,还能保留朝廷的“体面”。可是,王振又出幺蛾子。

从大同回京,有两条路,要么从西路的紫荆关,要么从东路的宣府。王振是蔚州人,而从西路走,会经过蔚州。俗话说,富贵不返乡,如锦衣夜行。王振想在家乡父老面前显摆一下自己,于是命大军从西路紫荆关入京。

这个时候,瓦剌已经发现明军要撤退,苦心布下的“口袋”眼见就要失效,瓦剌人不甘心。在也先的带领下,瓦剌大军开始向南急行,希望能追赶明军。

按照正常的速度,瓦剌人是追不上明朝大军的。可是,明朝大军从西路走了一大半,王振突然改变主意,他想到这20万大军都从蔚州过,岂不要踏坏他家乡的庄稼,到时候家乡百姓还不戳他的脊梁骨?于是他赶紧向明英宗建议,大军转到东路,绕道宣府。

张辅等人极力劝说:“至此回紫荆关,只有40里,大军何必舍近求远?”可王振不听,坚持改道。《明史·宦官列传》云:

镇守太监郭敬以敌势告,振始惧。班师,至双寨,雨甚。振初议道紫荆关,由蔚州邀帝幸其第,既恐蹂乡稼,复改道宣府。

王振此举,不仅令明朝将士反复折腾,军心不稳,还给了瓦剌人争取了追赶的时间。悲剧于是就发生了……

五、8年后英宗的含泪祭奠

明朝大军迂回奔走,等大军到了宣府,瓦剌人已经“踩”到明军的尾巴。朱祁镇大惊,连忙派成国公朱勇带三万兵马断后。

可是,一来仓促应战,二来大军疲乏,朱勇此去,兵马本就不如瓦剌,在匆忙应战之下,很快兵败。

待朱祁镇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的时候,为时已晚。明朝大军再次中埋伏,人困马乏的明军在以逸待劳的瓦剌大军的驱赶下,军心涣散,毫无战力,20万大军很快被击溃。

在乱战中,朱祁镇的护卫樊忠见到大明将士血流成河,他仰天长啸。在最后时刻,樊忠在乱兵中找到瑟瑟发抖的王振,樊忠随手在地上捡起一个短棍,带着满腔的怒火把短棍砸向王振。就这样,善于“作妖”的王振脑袋开瓢,死在了土木堡的战场上。

“土木堡之变”的结果是,明朝2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朝勋贵集团就此陨落,明朝的军力从此不再强大。

最严重的是: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他是明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当过俘虏的帝王。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宣府城破,明朝北方的门户大开,瓦剌大军直击京城。

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也为了发泄群臣心中的愤恨,在京城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迅速下令清理王振的同党。在查抄王振的宅邸时,发现王振擅权七年,但家产富可敌国。《明史》记载:

振擅权七年,籍其家,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他珍玩无算。

陆贾《新语·本行》中说:富于财而无义者,刑。

意思是,对于那些通过获得不义之财而富有的人,应该接受最严厉的惩罚。王振在土木堡已经脑袋开花,他的党羽被诛,也算罪有应得。但是,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8年之后,朱祁镇二次登基的时候还在想念他。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临时监国,他委任于谦为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打赢了“北京保卫战”,避免了大明朝的“靖康之难”。此后,朱祁钰登基,是为明代宗。然后,朱祁镇虽然被接了回来,却他却被弟弟关在南宫之中长达7年。

7年之后,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由于他没有儿子,以石亨为首的“投机派”冲进南宫,发动夺门之变,迎接朱祁镇登基。于是,在时隔8年之后,朱祁镇再次成为大明朝的皇帝,改年号为天顺。

沧海桑田,时光不在,经历浩劫的朱祁镇仍然思念王振。《明史》中记载:

英宗复辟,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朱祁镇派太监刘恒祭祀王振,并在智化寺为王振立“精忠”祠。

纵然王振受万人唾骂,但他在朱祁镇心目中烙印犹存,挥之不去。当明英宗含泪为王振祭奠、赐祠“精忠”的时候,大明朝将以何种面目来面对那20万将士的英灵呢?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说:“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都犯错误,类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实在是天下少有。”

在笔者看来,明朝中后期,朝堂之上的“君权”、“臣权”和“宦权”三足鼎立。大部分情况下,“宦权”都是“君权”用来对付“臣权”的。包括明朝此后的几位大宦官的崛起,也都是同等情况。所以我认为,王振祸国殃民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而造成这一点的根本原因是明英宗朱祁镇从幼年时就对王振依赖和纵容。王振给大明朝造成的恶果,作为大明朝的掌舵者,朱祁镇要负主要责任。

荀悦在《申鉴·政体》中说:

圣王屈己以申天下之乐,凡主申己以屈天下之忧

意思是,圣明的君王以天下百姓过得好为乐;昏庸的帝王以自己的放纵为乐。

遗憾的是,在朱祁镇心目中,一个人的好坏,与他是否忠诚,是截然不同的两把尺子,这才是封建社会最大的悲剧。

1 阅读: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