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电工,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在密密麻麻如蜘蛛网般的电线间游走。
这些人被称为野生电工,俗称“电耗子”。他们架起梯子,手持老虎钳,用牙齿咬掉绝缘层,几个动作下来,便能让整个小区恢复供电。

然而,这项工作危险重重,右手布满电伤的伤疤,左手食指也被高压电流电歪,落下终身残疾。但他们却认为这是神给的礼物,还总结出一套保命秘籍——接线时尽量屏住呼吸,就不会被电流感应到。
疯狂偷电印度的偷电现象极为疯狂,令人咋舌。
以拥有300万人口的坎普尔市为例,这座城市频繁遭遇电力短缺问题,可登记用电的仅有50万人,剩下270多万人口都在偷电,每年电力公司损失的电费高达17亿人民币。
偷电行为在印度并非个例,从城市到农村,从普通居民到部分企业,偷电之风盛行。在一些农村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私自连接电线,非法获取电力,这种行为甚至延续了几十年,很多人都不觉得这是违法之举,而是理所当然的。

城市中的贫民窟偷电问题也十分严重,如孟买的达哈维贫民窟,居住着超百万人口,由于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许多人无力承担高昂电费,非法连接电线获取电力的现象随处可见,夜晚的巷道里电线交错、灯火通明,背后却是大量家庭在使用偷来的电维持生活。
背后原因印度偷电现象如此猖獗,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原因。
首先,印度人口众多,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电力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许多地区长期处于电力短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为了满足基本生活用电需求,无奈之下选择偷电。

其次,种姓制度虽已在法律上废除,但在实际生活中,其影响依旧深远。高种姓家庭在资源分配上占据优势,优先获得有限的电力资源,而低种姓的贫民阶层则长期处于供电不稳定的状态。
一些地区对贫民窟的供电时间限制在晚上11点到早上10点,这使得弱势群体用电焦虑加剧,只能通过偷电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再者,印度贫富差距巨大,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家庭收入微薄。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约22%的印度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部分家庭月收入不足百美元,而电费在家庭收入中占比可能高达10%甚至更多。

面对如此高昂的电费,许多家庭无力承担,只能选择偷电这一无奈之举。此外,印度大部分农村地区电力网络陈旧,40%以上的输电线路超期服役,电力公司却无力及时维护和更新,电力损耗率居高不下,即便居民愿意缴费,也难以保证稳定供电,这也促使很多人选择偷电。
严峻后果偷电行为给印度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从经济层面看,大量偷电导致电力公司收益受损,难以维持正常运营,进而影响整个供电系统的建设和升级。坎普尔市每年因偷电损失17亿人民币电费,长此以往,一些电力公司甚至濒临倒闭。
从安全角度而言,非法接线大多未经专业操作,存在极大的火灾和触电风险。在一些地区,因偷电引发的火灾事故频发,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偷电使得电力设施超负荷运行,增加了电网维护成本,还引发频繁的电力故障和停电问题。2012年7月30日,印度三大电网相继出现重大故障,6.7亿人断电,火车停运、银行系统瘫痪,半个社会停摆,偷电导致电网超负荷运转就是背后原因之一。
从社会公平角度来说,偷电行为破坏了公平的用电环境,按时缴费的用户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电价,而贫困地区居民因经济压力更易陷入偷电违法困境,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公。
面对如此严峻的偷电问题,印度政府和电力公司并非无动于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电力巡逻、安装监控设备、安装智能电表等。2019年,北方邦和比哈尔邦通过加强巡逻和监控,查处超过100万起偷电案件,追回数千万美元损失。

但由于偷电已成集体行为,执法难度大,且电力公司内部存在腐败问题,部分员工参与偷电或对偷电行为视而不见,使得打击偷电行动效果不佳。智能电表虽有一定效果,但因成本高昂、覆盖面有限,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普及率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印度偷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印度需要从改善电力基础设施、提升社会经济条件、完善法律制度以及提高公众意识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改革。
否则,偷电这一顽疾将继续阻碍印度的社会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素材源自@绝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