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4.1.三棱心通译感知其形态却无法描述,称为“夷”;接收其声响却无法命名,称为“希”; 触碰其实存却无法定义,称为“微”。此三者因无法追问究竟,故混沌融合为“一”。
无上明下暗之分,无边界秩序之限,绵延无尽却不可名状,一切回归未被定义的自然本然状态。
似有形态却无定型,似有物象却无实体,这种状态称为“惚恍”。
追问其开端与终结,终不可得。唯有依托历代积累的认知成果(古之道),方能驾驭当下之“有”,追溯文明之始。此即“道纪”——从混沌到有序的文明演进脉络。
14.2.字词章句释义本章极难理解,我可以负责任并肯定地断言:至今无人能完全读懂,有99%的解读者甚至不知道老子在说什么?自己又从这些文字中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自己又传达了什么信息?那么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回答是“我知道,而且非常清楚!”至于读者能不能理解我在说什么,我不抱奢望,我只有交给实践和历史去验证。
14.2.1.我们借用佛教哲学的“体相用”来说明第14章到底在讲什么?
不要一提到佛教有些人就反感。哲学方法、思维方法是通用的,而且共性的哲学和思维方法是相通的,这就是人类思想上的共情性,即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有很多思想家,他们之间并无传承,但往往想到一块了,其中就体现了这个思维原理。
体:事物的“根本属性”——本质、不变的核心。相: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现象,随条件变化。用:事物的“实际功能”—— 作用、应用方式。一句话总结: 体回答的是“它是什么”;相回答的是“它看起来怎样”;用回答的是“它能做什么”。
比如水:水的本质是H₂O,无论是冰块、流水还是蒸汽,本质始终是H₂O,这是水的体。 水可以结冰、流动、蒸发,形态万千,这些都是水的相。 水能解渴、发电、浇花,功能因需而变,这是水的用。
14.2.2.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体相用”进行分析,“道”也可以。
上面举了一个水的例子,再举一个“手机”的例子:体:电子元件及逻辑构架→相: 外观设计、颜色、形状等→用:通话、拍照、上网等。
那么“道”的体相用是什么呢?简言之:体:自然法则→ 相:万物生灭→ 用:治国、修身。
体(本体):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所描述的“归根复命”,即道的本质——永恒不变的“自然”(佛教称“空”)。相(现象):第14章描写的“夷、希、微”“惚恍”,即人类面对未被概念化的自然时的感知困境。用(功用):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即道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从而成为“万物之宗”“象帝之先”。有部分解读者,也用“体相用”三法来理解“道”,可惜的是搞混了,原因还是对“体相用”没有理解透,他们认为第14章描述的是“道之体”或“道体”,把“体”理解为身体、形体、表相,孰不知“体”是本质、性质、根本、本体的意思,佛教认为,万法之本“体”,即为万法之“性质”。所谓“性”,系以“无改”为义,是不生不灭,永远不变,所谓“法尔如是”。《道德经》中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辅万物之自然”……中的“自然”,讲的就是“体”。而第14章讲的就是对“道”之“自然”的主观认知,所以讲的是“道体”。
14.2.3.我们下面逐句分析:
“视之不见名曰夷”
主观体验:如同外星人初见地球,山川草木历历在目,却无法用“山”“树”等概念指认。
道之相:未被语言切割的自然原貌,是“妙”的初始状态。
“听之不闻名曰希”
主观体验:听见风声鸟鸣,却无法对应既有词汇,如同原始人将雷鸣视为“天怒”。
道之相:声音未被分类命名前的混沌感知。
“搏之不得名曰微”
主观体验:触摸岩石流水,却无法用“硬”“凉”等标准定义,如神童初触世界。
道之相:触觉未被理性框架驯化的原始体验。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主观体验:当认知主体未建立分类逻辑时,世界在意识中混沌交融(如婴儿未区分自我与外物)。
道之相:未被人类文明“命名”前的整体性。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主观体验:未被丈量的海洋无深浅之分,未被注释的古卷无明暗之别。
道之相:自然本然的无差别状态。
“复归于无物”
主观体验:剥离所有文明概念后,世界回归未被定义的纯粹物质存在。
道之相:老子所谓的“无物”即“无名”,非虚无,而是未被认知染指的真实。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主观体验:如同追问宇宙大爆炸前的“虚无”,既无起点可迎,亦无终点可随。
道之相: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矛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主观体验:用历代积累的“名”(如语言、数学)解析当下,如用牛顿力学造桥。
道之相:从混沌到有序的文明实践(“道纪”)。
14.2.4.总结:
1. 感官记录:全章以视觉、听觉、触觉为切入点,描写未被概念化的自然信息;
2. 认知困境:“惚恍”“不可名”均指向主观感知的迷茫,而非是对“道”的客观描述;
3. 实践呼应:与第4章“用”、第16章“体”形成完整逻辑链,揭示“无名→有名→文明”的演进。 学习《道德经》,一定要把十几颗大珠子串起来理解,这些大珠子不知道读者朋友们忘了没有,忘了没有关系,我们再重复一遍,它们是:第1、4、6、10、14、16、21、25、40、42、51、70这些章节。
读懂本章需“涤除玄览”,暂时放下既有概念,以婴儿般的纯然之心直面世界。正如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剥离概念外壳,方见自然本相。
文章的最后,我自己将冒昧地生造一个词,来帮助亲爱的读者朋友更好地理解本章,这个词就叫“不自然”。人类是从裸猿进化而来,所谓裸猿,全身赤裸,这就叫“自然”,自然=无。随着人类的发展,发明了衣物来蔽体,人类就“不自然”了,不自然=有。从无到有,虽然是文明和进步,但同时也是禁锢与受限,即人类被自己积累的文明成果禁锢,以至于看不到、或不愿意探寻,真实的“自然”,和真实的“妙”。所以,如何通过“无欲观妙”和“有欲观徼”而“玄之又玄”,是人类的终极使命。第4、14和16章给我们提供的思想方法,正是迈向“众妙之门”的实践路径。
14.3.重点和难点①夷、希、微,这三个词本身就是老子所造的概念,我们要知道老子在讲什么,要从老子的思想来反推文字含义,而不能用文字含义来推导老子思想,所以考证其文字含义是没有用的;
②纪:本义指丝缕的头绪,即“丝别也”(《说文解字》),引申指要领、法则、纲纪等。《列子·汤问》: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为什么万物“无名”之时,就“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人类为什么又要“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不就是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吗!所以,“道纪”就是从“先天之道”到“后天之道”的探索、发现、总结、归纳、命名、定义……从混沌到有序的整理,从惚恍到明达的过渡,从自然到不自然的迈进,从物质到文明的提升。
“纪”字也是理解本章的关键,所有这些字词、章句、逻辑都打通了,老子的思想也就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