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你们了!跪舔《敦刻尔克》时,别带上那么“烂”的《战狼2》

悉言社 2017-09-05 23:38:11

本来并不想写这么一篇文的,因为我只看过《战狼2》,还没有去看《敦刻尔克》,这样难免要遭人口舌,但鉴于早上看到的一篇文,实在忍不了了。

首先声明一下,我不是诺兰粉,但诺兰也是社长很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片子也是看过几部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也不是小战狼,不是吴京粉,我就是一个还算安分守己的,给一家互联网公司搬砖的小民。要想喷,请看完全文再喷,不然社长也会玻璃心的!

进入正题,说早上看的那篇文,标题是《居然有人问,为什么《敦刻尔克》比《战狼2》评分高???》,文章开篇提到了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豆瓣给《敦刻尔克》的评分比《战狼2》高?社长去搜了一下,这个问题现在已有677个回答了。

该文的作者认为,“《敦刻尔克》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告诉了我们两个朴素又深刻的道理:一,要做一个好人。二,永远不要有战争。”然后开始描述这两个深刻的道理,也有轻微的剧透,嗯,挺好,虽然还没看过影片,但社长读下来,觉得挺好,很有道理,确实没有人希望看到战争的,没毛病,诺兰的叙事手法真心不错的。

但是,重点出现了,看到下面这两段的时候,社长再好的脾气,也受不了了!

“相比之下,《战狼2》还停留在爆米花电影的阶段,像安慰剂,一边打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旗号,一边跑到非洲国家炫耀武力。这种简单粗暴的爱国方式,就让它停留在电影院的爆米花里吧。

也只有反对战争的人,才明白《敦刻尔克》的撤退和失败,比《战狼2》的胜利要伟大得多。”

说《战狼2》是爆米花电影,嗯,没毛病,这确实是一部让人看着很爽的,好莱坞英雄式的爆米花电影,但个人觉得这并不是安慰剂,而是振奋剂,我大中华憋屈了那么些年,难得有这么一部片子,还当程安慰剂了,这内心是有多强大。再往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怎么了?人欺负我们,我们难道还憋着?再往后,“跑到非洲国家炫耀武力”,天,中国强大了,去保护侨民撤退,这成炫耀武力了?你美国爹全球搞霸权,军舰满世界跑,那是跟人搅基呢,还是搞暧昧呀?

有很多媒体报道过,《战狼2》的故事背景就是撤侨,其原型是2015年3月的也门撤侨和2011年利比亚撤侨。刚好上周看了几集《大国外交》,在看到撤侨的那段时,社长不争气,泪目了!

2015年年初,也门安全局势突然恶化,战火迅速蔓延。600多名中国公民受困也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前往撤侨!这是我国第一次动用军舰来执行撤侨的任务。9天内,629名被困同胞被全部安全撤离。这还不止哦,中国军舰还先后帮助撤离了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埃塞俄比亚、埃及、新加坡、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等15个国家的279名外国公民。对,里面就有诺兰的祖国英国。

所以,把一件撤侨的事情说成是去炫耀武力,瞎啊!?社长能忍,那600多同胞也不能忍啊。看过《战狼2》的,肯定对丁海峰饰演的舰长记忆深刻,最后那一声开火,让无数人落泪。当时,舰长眼中全是泪水,直到最后一刻接到上级命令,才开火,憋死了!事后,亚丁湾护航编队的舰长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是现实中,我们的反应会更快。如果这都算炫耀武力,那什么是不炫耀武力?同胞被困,国家难道说,你们自己保护自己啊,我们不能过去救你们啊,不能炫耀武力的。这么说来,西方那几个国家倒真是没炫耀武力呢,结果人都是我们在炫耀武力时给顺带救了的。

另外,这里插一段讲讲埃博拉,片中的陈教授因为援助非洲,最后却被歹徒杀了。在《大国外交》中也提及了,只是,中国的援助力度远远不止片中的一个陈教授。“2014年,持续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如巨大的阴霾笼罩西非,死亡的气息四处弥漫。中国采取了历史重大的举措,从来没有过的紧急驰援。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中国共提供总价值1.2亿美元的物资和资金援助,派遣1200多名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赴疫区工作。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中国是第一批到西非这三个国家提供援助的,中国的医疗队是全球派出去的医疗队之中唯一‘零感染’的医疗队。”哇塞,去了1000多人呢,这是不是炫耀武力呀?

再说说那所谓“简单粗暴的爱国方式”,吴京饰演的冷锋,在片中确实挺简单粗暴的,人把枪对着你,还杀了那么多人,下一个可能就是你,你不干净利落的解决掉,难道还要跟人玩温柔的吗?你跪舔试试,看歹徒会不会留着你的小命,并赏你一根香肠。作为一个有国籍的人,爱国很正常对不对,我爱个国有错吗?爱国的方式有很多,吴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爱国的主题,他又没逼你爱国,人简单粗暴干你P事啊!是不是有人要喷了,你为爱国做了啥,那么多话。实话,社长好像真没做啥惊天动地的爱国的事情,当兵打战吧,年纪大了,部队不收啊;搞个科研为国做贡献啊,抱歉,社长就是个搬砖的命。社长就只能做到身边的一些小事,比如坐公交车给老年人让个座,做到不随地乱扔乱吐,出去玩不随便乱涂乱画啊等等,我就做好自己,能为和谐社会稍稍地添块砖,加块瓦也挺好的。

至于“只有反对战争的人,才明白《敦刻尔克》的撤退和失败,比《战狼2》的胜利要伟大得多。”社长真的不明白,身处中国的你,生活在当下中国的你,是有多自卑,是有多不自信。对对对,你们美国爹英国妈的片子就是牛,他们在二战时的努力,都是丰功伟绩;中国难得出一部高票房的片子也只是垃圾,撤侨救了几百人也根本不值一提。你们下次出国万一出了事,千万别找中国大使馆,一定要找你们美国爹英国妈。

好在后来看到《环球时报》推的一篇文,才平复了社长的心情,题为《中国人正在膜拜这部电影,愤怒的法国人却冲出来了……》,文中列举了很多法国媒体和法国网友对《敦刻尔克》的质疑,也列举了美国媒体、英国媒体的观点,诺兰毕竟是英国人嘛,更多时候也是从自身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理解出发,对英国多一些描写,也是正常的。但这里想说的,其实是法国人在看待这部电影时的态度,作为事件当事国,他们的态度远比国内的一些观众要理性。当然,环球时报也说了,“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极端政治正确”的轮番冲击的欧美世界,诺兰的电影也难以避免地会成为各种情绪集中消费的一个靶子,被人们解读出许多并非诺兰本意的信息。”

在《中国新闻周刊》的《诺兰:没有英雄的《敦刻尔克》,不是传统战争片》一文中,有这么一段:与宣传方刻意强调的“战争大片”不同,诺兰认为这部新作并不能被归到《拯救大兵瑞恩》等战争片的传统中。没有贯穿始终的英雄人物,也没有很多炮火纷飞的血腥镜头,善恶的二元对立被取消了,关于人性的讨论也无法构成其主题。它甚至也不是一部“反战”电影。

据新快报,在北京举行的《敦刻尔克》发布会上,诺兰表示拍摄这个题材是想真正和观众交流,告诉观众历史事件的独特之处,最大的特质就是悬疑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悬疑惊悚片的主题,它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故事,因为敌人越来越靠近了,而当年的历史英雄们,他们处于困境当中,看不到马上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像平常关于战争的电影,我不是当成战争片来拍,而是当成悬疑惊悚片来拍的。”

法国媒体法兰西24电视台在官网刊文指出,“更何况诺兰拍摄的本来就不是一部讲述战争和政治的电影,而是一个纯粹关于生存的故事,他自己更是早已多次澄清了。”

诺兰一再强调,这不是一部战争片,无关乎政治,就是一个关乎生存的故事,然而。。。

环球时报最后的两段话,实在是精辟:如今,随着《敦刻尔克》在中国内地的上映,一些国人同样也在通过消费和曲解诺兰的电影,宣扬着自己的观念。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比起英法两国关于“民族气节”的互撕,以及美国人关于“肤色和“女权”的互撕,国内围绕《敦刻尔克》的互撕内容居然是“看《敦刻尔克》的人很有格调很文明”而“看《战狼2》的人则是被民族主义洗脑的LOW货”…如果一个人要靠看个电影来证明自己有-哔-格,他平时得有多不堪啊…

是啊,跪舔之前,还请先提升一下自己的修养,不然你连跪舔的机会都没有呢。

社长觉得,《敦刻尔克》的优秀是不言而喻的,“诺兰出品,必属精品”绝不是空话,他受之无愧。大家对一部电影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很正常的,你非要歪曲导演的原意,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是你的事,但你刻意去拔高他,为了更好的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就刻意贬低其他片子,这手法真的很低级诶。你想推荐《敦刻尔克》可能是发自内心,因为他真的好,但是你的方式,可能会让那些想走进电影院的人止步,毕竟《战狼2》的票房成绩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55亿,正逼近56亿。有人会说了,《战狼2》有这样的成绩靠的是营销,OMG,大概大众都眼瞎。

你可以从电影的拍摄手法、特效、演员、配乐、剪辑、服装、剧情等等方面去分析它的优劣,如果能从这些纬度去比较《敦刻尔克》和《战狼2》,社长觉得这是极好的。但是你盲目跪舔,跪舔的同时,还不分青红皂白的贬低其他片子,觉得看《敦刻尔克》高大上,看《战狼2》就low,唉,那社长也没辙了,只能。。。搬出大标题了!求你们了!跪舔《敦刻尔克》时,别带上那么“烂”的《战狼2》!社长替(替不了,社长一厢情愿)诺兰和吴京谢谢你们了!

2 阅读:0

悉言社

简介: 关于ACG圈、互联网圈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