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一位熟悉的主角,特朗普,这一次他的关键词是“对华关税降至35%”。
不过,了解这位总统行事风格的朋友一定知道,这其中的故事,没那么简单。
特朗普当年“一声令下”,狠下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贸易战,不但没有让美国“再次伟大”,还让许多美国企业家大发牢骚,如今,面对经济压力和全球秩序的微妙变化,特朗普却似乎在他自己主导的“对华强硬”路线中扭转了车头。
至于这是不是又一个选举前的政治烟雾弹,我们不妨慢慢拆解,时间拨回到2018年,那是特朗普最风光的时候,他手握推特大权,动不动就怒怼国际社会,那次著名的“对华关税战”,表面上是为了“鸡蛋里挑骨头”找中国的麻烦,实际上不过是为了迎合美国本土“经济民族主义”的势力。
寻求短期选票的支持,不管代价是什么,特朗普都要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在“做大事”,于是他的团队设计出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通过大幅提高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逼迫制造业回归美国,削弱中国经济,强化美国在全球的经济霸权,听起来很霸气吧?
但真正实施下来却用脚踢了现实的墙,美国消费者日常生活成本上涨了,企业怨声载道供应链全乱了套,中国经济却依旧从容不迫地正常运转,换句话说,特朗普高喊的“守护美国梦”,最后却更像是梦碎的开始,如今,事情似乎迎来了戏剧化的反转,在特朗普身边的幕僚放风。
“关税可能调整到35%左右,”嗬!这比当年的“加关税”策略下调了许多,形式听起来像是在示好,但实际上,细节深挖一下,事情没那么简单,别急着把特朗普当和平使者,对他来说,这些调整很可能只是权宜之计,在经历了惨淡的中期选举,新冠疫情后的经济萧条。
以及美国内部分裂局面的不断扩大下,特朗普打起贸易问题的算盘,只是想给自己的选举之路铺路,不要以为他不懂政治运作,他是掌握人心诉求套路的老手,而国内民众喊“别帮倒忙”喊得再响,特朗普想的还是,“有好戏看就够了,看戏的人不能散场”。
所以,所谓的降关税,是不是一种软化的表现?可能没这么善良,有可能是躺倒式认输的间接表态,也有可能在扔出橄榄枝后藏了一块砖,放低姿态后一转身再找到新借口朝中国再来一击,这套戏法,“特朗普式议程操作”,世界能不熟悉吗?不过,这场关税之争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
那就是西方世界关于与中国经济“脱钩”的口号,自拜登以来,美国政府继续延续特朗普的对华战略,加大了对中国的科技封锁,甚至四处游说盟友“离开中国,选择我们”,结果呢?喊口号的多,硬气的没几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明确表示。
“抱歉,我们真的脱不开,”别的不说,欧洲不少国家已经被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搞得七荤八素了,还想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简直是自断财路,同样,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也不约而同低调表态,脱钩不适合我们,你们爱咋地咋地。
但我们还得靠中国经济拉一波畅通无阻的供应链,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美国的“反华小联盟”始终没能真正成型,一边是中国市场巨大且稳定的经济机遇,一边却是美国政客搞得一团糟的国内经济,矛盾的情绪让这些所谓的盟友们,越来越像纸糊的合作关系。
别误会,特朗普放风降关税,不真的说明他要与中国修好,更不代表美国当局突然放弃对华遏制的大战略,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经济、技术、甚至意识形态的防范和打压,仍然是贯穿共和党和民主党几十年战略共识的核心,特朗普只是这张“剧本”的一个牌面人物,观众记住的是他的表演。
但真正操控这部全球棋局的编剧,依旧是那些隐身在经济和金融网络里的精英,但无论如何,美国的策略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失灵,用更高的关税封锁中国,结果却影响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拉拢盟友打压中国,结果又挺不过这些国家对切身利益的考虑。
事实摆在面前,美国不但没能真正遏制中国崛起,反而暴露了自己在抢时间、拖别人的后腿,大国竞争,表面上是经济博弈,实际上所有的对手都在比谁的未来更进一步站稳脚跟,是否真的降到35%关税,重要吗?也许,真正重要的是,一个时代的悄然转变已经铺开。
特朗普当年的加关税,是狂妄的宣言;如今松口降一点税,可能更像是一种潜台词式的疲软,美国以往对经济霸权的自信,在慢慢瓦解,对于中国来说,这其实不算坏事,无论是硬碰硬地应对关税问题,还是迎头赶上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国早就明白,真正决定未来的。
是自己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市场结构布局,而说到这一点,谁都知道,美国总统换了几届,实力的不平等天平,怎么移动,心中有数,用特朗普的套路下一个小结论吧,降关税或者不降,35%?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早已开始寻找没有美国掣肘的独立路径。
而特朗普“退堂鼓”背后的真正看点,不是每一个政治人物的戏份,而是全球格局的重新洗牌,你听到的可能是关税、贸易战、经济脱钩,但更隐约远处传来的,是时代的步伐声,美国还能坚持多久?中国是否能够在变化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才是整个大棋局中的终极问题。
游戏还未定局,但一切都已经显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