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在月球上建首个科研站,2028年前就建成!可行性有多大?

说宇宙寻真理 2024-11-12 14:28:43

在近日举办的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机遇公告。嫦娥八号计划于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将与嫦娥七号等共同组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这一公告标志着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一由中国主导、多国共建的大科学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一旦建成,中国将成为首个在月球表面建设科研站的国家,远远超越美国、欧洲和日本。

所以什么是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个科研站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中俄两国牵头,世界首个

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是由中俄两国航天局领导的,旨在建立位于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的科研基地,并展开月面观测、地质研究等科研项目。这一项目的建设将以中国为中心,联合多国共同进行。

尽管我国在芯片制造这一高科技领域目前尚不占据显著优势,但是在航空航天领域,我国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与卓越的成就。

首先,中国在探月工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自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实施以来,已经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多个探测器,并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采样返回。这些技术积累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展现出了开放和合作的姿态。

与美国的技术封锁不同,中国国家航天局多次呼吁各国不要将太空变成政治竞争的战场,而是要共同探索太空。这一理念得到了多个国家的响应和支持。

今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样品,共有18个国家幸运地获得份额,其中包括巴基斯坦、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印度、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瑞典、比利时、瑞士、芬兰、挪威和丹麦。

这些国家几乎囊括了全球航天领域的重量级玩家,他们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航天的飞跃,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对国际航天合作的开放姿态。

但我国不仅仅对那些航天强国敞开合作的大门,还积极拓展与新兴航天国家的合作交流,让更多国家获得探索太空、利用太空的机会。

中方迄今已经向上百个科研团队发放了月球科研样品,牵头发起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多边合作项目。

从“天宫”带回的药用植物种子正在巴基斯坦实验种植;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为亚马孙雨林生态保驾护航;中国“风云”气象卫星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监测预报和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最后,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并提供了多种合作机会。

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机遇公告,邀请各国共同参与这一项目。目前,已有多个国家表示支持该项目。除了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阿联酋等美国的核心盟友也已经加入了该项目。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太空探索组织和太空企业也表露出了与中国携手合作的意愿。

法国的“泰雷兹”工业集团明确表示,他们正在积极考虑与中国航天局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可以说,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那么,这个科研站什么时候能建起来呢?

2024年4月24日下午,在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汇报了国际月球科研站有关情况。

吴伟仁介绍,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按照两个阶段分步实施。

计划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极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齐备、要素基本配套的综合科学设施,这一阶段主要开展一些常态化的科学实验活动和一定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

2045年前建成拓展型,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建成功能完善、相当规模、稳定运行的设备设施,开展月基综合性科学研究和深度资源开发利用,为载人登陆火星开展相关技术验证和科学实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的“中国航天日”第一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吴院士的汇报还是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计划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

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

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一年时间过去了,虽然计划的时间推后了,但这一调整反映出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严谨的态度与科学规划的灵活性。

吴伟仁院士的最新披露表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项目,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资源保障、国际合作等多个因素。

将原先的三阶段规划调整为两阶段,并适当延后了时间节点,可能是基于更深入的技术评估与国际合作进展的考量,旨在确保科研站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外,这种调整也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中国对月球及深空探测的雄心未减,反而在不断细化与完善战略布局,力求在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为未来载人航天任务奠定坚实基础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对人类都有哪些好处呢?

从大的方面来讲,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成为月球资源开发的前哨基地,促进各国航天技术的共同进步,推动太空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月面观测和地质研究等科研项目,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通过这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可以积累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和工作的经验和技术,为人类未来的太空居住和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具体来看,月球上有大量资源,如氦-3等稀有元素。

您或许对氦-3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潜在作用可不小呢!

说起核能,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强大能量和一定的安全风险。但氦-3,这种特别的物质,可能是未来核能领域的一颗新星。它与氘进行核聚变反应时,不会产生中子,这意味着它产生的核辐射比现在常用的氘-氚反应要小得多,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氦-3有潜力成为未来清洁、安全的核能来源。

不仅如此,氦-3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氦-3可以作为一种超极化气体,帮助医生更清晰地看到肺部等器官的情况,为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然而,地球上的氦-3储量非常有限。所以,如果人类能够探索和开发月球上的氦-3资源,不仅能推动核能的发展,还能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如果国际月球科研站真的建设成功,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将展示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实力和水平。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中国将积累更多的航天技术经验,推动相关技术的跨代跃升。这将为中国在未来的太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重要支持。

其次,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将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共同研发、建设和运营这一设施,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共同推动国际航天事业的发展。

最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将为中国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将为中国航天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探索太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业,而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在未来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项目不仅将为人类提供更多探索太空的机会和平台,还将极大地推动太空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热切期盼国际月球科研站能够早日建成并投入运营,从而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为人类深入探索遥远深空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中国将秉持开放态度,深化与各国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分享航天发展成果,并共同完善外空治理体系,确保航天科技成果能够更广泛地惠及全人类。

参考资料:

1.人民网 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双向奔赴” 2024年10月17日2.澎湃新闻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时间表 2024-05-033.中国青年报 国际月球科研站预计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 2024-04-254.新京报 中国探月工程总师: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计划2028年前建成 2023-04-255.人民日报 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音) 2024-11-02

0 阅读:65

说宇宙寻真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