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七中路洋头口立交桥的南向两侧,原有一座名为吉祥山的小山,曾被视为福州城的第一横案山。据史料记载,早在1924年左右,为了开辟南北通行的道路,这座横亘在南向的山被开凿分为两部分。《榕城考古略》中提到:“由吉祥山折而西达于惠泽山,曰洋中亭”;又云:“横山铺旧在郡南十里,明嘉靖间移今所,有吉祥寺”。由此可见,吉祥山即是横山,山上曾建有吉祥寺。
那么,吉祥山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根据《台江文史资料》的记载,山中挖掘出的石头大多呈圆形,形似橘子,因此得名。上世纪80年代,八一七中路拓宽时,山坡两侧再次挖出许多这样的圆石,酷似福橘,这些石头曾被陈列在银行办公楼前的人行道上,供人们观赏,寓意吉祥山的名与实相统一。然而,随着立交桥工程的推进,道路进一步拓宽,这些圆石最终被运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吉祥山逐渐成为福州近代地名文化的象征。如今,吉祥山间已建成多个新村,统称为“吉祥新村”。而在台江第三中心小学校门前,还矗立着一只羊的雕塑,象征“吉祥”,这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地名的文化内涵。
石形如橘,橘子在福州民俗中寓意吉祥,因此吉祥山取代了原本的“横山”,成为近代福州的一大地标性名称。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城市发展的轨迹,也展现了福州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