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故事新编·奔月》:民众的选择和难以改变的专制命运

颜威说历史 2024-09-14 15:34:14
《奔月》

《奔月》发表于1927年1月25日《莽原》第2卷第2期,后收入《故事新编》。《奔月》属于《故事新编》的开篇作品。

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楚辞·天问》《淮南子·览冥训》《搜神记》中都有记载:

“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鲁迅就是根据这些记载改编的一个故事,虽然鲁迅利用了一个世人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作为故事主线,但其中的人物、情节以及结局,较之以往已有了颇为明显的重塑改编形态。说白了,鲁迅就是借用了“奔月”这个传说而已,其实在表达自己的思想。

鲁迅这个故事的情节集中在羿射日成功多年以后。羿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英雄,而是成为一个普通人,每年要面对一日三餐和妻子嫦娥的责难。妻子嫦娥对他又未能猎到好猎物,只有乌鸦肉来做炸酱面的情况非常不满。面对妻子的抱怨,羿努力安抚其妻子的情绪,更是旧事重提,夸耀道当年自己箭术高妙卓越、百发百中,所获射猎不仅丰富且两人生活也是十分富足。但是想到现今再无动物可以狩猎,羿也是万般无奈。

次日,羿骑马走了七十多里路,以为自己终于射到了一只鹁鸪,没想到竟然是自己误将母鸡给错认射杀了。羿的误射引来母鸡主人老妇的责骂,并一定要求他赔偿自己的母鸡。羿只好答应赔偿老妇人五株葱、一包甜辣酱和十个白面饼以换取这只被射中的母鸡。

羿在返家过程中,在路边的高粱田旁突然遭人偷袭,射来了冷箭。羿也搭箭回应,向对方射箭。待到羿的九箭射完,对方却突然又向他射来一箭,直插羿的咽喉。危急关头,羿猛然咬住飞箭,跌下马来,佯作被射中。

等到偷袭者走近来察看,才发现羿并没有死,而羿也认出,这位暗害他的人竟是自己的学生逢蒙。羿并没有报复逢蒙,而是冷嘲热讽地将其教训了一通,径直不理逢蒙的怨气而去,继续赶路回家。

可是等到羿带着射中的母鸡赶回家中后,期待着向妻子“献宝”所获猎物,却发现其妻子已经不见踪影,而仙药已经不见了。羿询问家仆和侍女夫人去了哪里,他们都说并不知道,只是曾看到过有一个黑影向月亮飞去。于是,羿断定妻子嫦娥一定是离家出走,“独自飞升了”。羿愤怒于妻子的离去,从愤怒里又生发了杀机,取三支箭射月,但月亮毫发无损。羿想了一想,觉得还是先吃了饭睡一觉再说,决定明日再去向道士讨药追赶嫦娥。

很多人在解读这个故事的总是以为是个爱情故事,或者局限于从无力感,英雄失落,时代悲剧感上面来解读。这些我个人认为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鲁迅一生的观点只有两个那就是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揭露。

只要抓住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故事的立意,本质是还是对专制命运难以改变的悲哀以及对民众的叹息。

民众的选择和难以改变的专制命运

英雄曾经努力过了吗?努力过,大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标志着几千年来的专制统治似乎走向了终结。但是结果呢?我们的命运改变了吗?没有。在鲁迅看来,我们历史上王朝那么多次轮回,但是始终走的还是老路,唱的还是老调子。

每次大革命之后,确定的还是专制的路子,沿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规则。确定主子,确定路径,如何朝拜,如何纳贡,如何歌颂等等。最后民众还是沦为做牛做马的待遇和命运。治乱循环,王朝更迭,时代转换,就只有两种“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做奴隶不得的时代”。

而导致这种命运是谁的选择?民众自己的选择。什么样的民众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和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社会和制度又会塑造国民性。二者互相影响,几千年来,民众的国民性早已形成,这种集体无意识已经难以改变。

所以乱世的时候,他们还是想的要尽快结束这动荡不安的日子,希望一个强势人物出现,稳定局面,过上安稳当奴隶的日子。什么自由,什么法治,这些都不是思考的重点,也不是我们要去想的。当务之急就是不管谁能出来,只要承诺一个安稳日子就行了。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宋培震.《论鲁迅对“奔月”故事母题的“符号化”重塑》

5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