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先生说:中医已经很完美了。
倪师所言非虚。
中医之所以完美,因为中医讲道理。
正如教育培养一个人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西医多是痛打一顿,而中医虽然也会有打的方式,但却远非仅这一个方式,而是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绝大多数的中医理论并不是深奥难懂,而是浅显易懂的。
很多人认为中医深奥难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有人认为是因为中医理论晦涩深奥,但其实天地万物原本就是这样深奥,人体原本就是这样深奥,疾病原本就是这样深奥。
二、中医的深奥还在于学以致用的艰难。理论虽然易懂,但将之运用于实践却往往不能奏效,于此便有了中医理论深奥难懂的感觉。
但这并非中医之过,而是因为疾病原本就是这般复杂。
三、与西医理论的简单明了相比,中医则显得晦涩难懂。西医理论的普及,很多人习惯用西医药的思维去考量中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非常希望用中医药去调理治疗疾病的,但因为既缺乏对中医药的基础性了解,又受到西医思维方式的深深影响,又往往虽在应用中药,却未得其法,未尽其用。
中医理论之复杂深奥,正在于疾病之复杂深奥。但刚才也说过,中医很讲道理,如果道理讲明,自然便不会觉得复杂深奥了。
以下讲述三种应用价值很高,但却很少被大众所了解的中医理论,请大家看看中医是不是很讲道理。
一、发热是人体正邪抗争的表现,体温越高,表明人体正气越强。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这一点中西医的看法是一致的。
但对于发热的原因中西医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西医认为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常见的感冒发热则是因为感染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等所致。
而中医则认为发热是人体正邪抗争的外在表现。还以感冒发热为例,中医不认为是感染病毒或细菌,而主要是因为外感风、寒、火、湿等,进而这些外感因素导致人体正气与外邪抗争,从而引起发热。
这使得中西医治疗思路完全不同,西医重点是抗菌抗病毒,中医的重点则是以发散为主要方式将外邪驱逐出体外。
所以中医不会将体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疾病轻重的标准,也不会将发烧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来处理,更不建议通过强迫发汗、物理降温等方式进行降温。
当然,中医也不会完全拒绝西药退烧药的使用,但应用目的主要是协助发汗,所以一般不会要求超过38.5才能使用退烧药。
与发热相比,中医更重视恶寒,并把恶寒程度作为鉴别疾病性质和程度的最重要的标准。
当代名医秦伯未对中医的退热方法进行过总结,共有16种之多。虽然西药退烧药确实有很迅捷的退热效果,但作用仅限于控制,并会掩盖病情、贻误治疗。
所以,对于发热要做到战略上轻视,战术上轻视,不能一见高烧便乱了方寸,更不能让退烧药影响正常的判断。
二、有一种胃胀,需要补气。
胃胀是一种很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顾名思义,胃胀的原因是因为脾胃功能异常导致消化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从而使胃肠道内有了多余的气体而产生的饱胀感。
西医对于胃胀的治疗,一般是使用多潘立酮、依托必利等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肠蠕动以消胀。
或是应用乳酶生、益生菌等调整肠道菌群以消胀。
但对于有些类型的胃胀,这类西药是不能解决的,所以在大部分患者都是应用中成药进行治疗的。
应用最多的治疗胃胀的中成药主要有三种:
消积导滞类,如保和丸、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等;
疏肝理气类,如舒肝健胃丸、越鞠保和丸、小柴胡颗粒等,
温胃散寒类,如香砂养胃丸、仲景胃灵丸、参芪健胃颗粒等。
以上类型的中成药多以理气为主,但其实有的胃胀不但不能理气,还要补气。
有些胃胀的产生是因为脾胃虚弱所致,常见的症状有胃部发凉,胃胀虽不是特别严重,但食欲和饭量都很一般,有的大便稀溏,有的则大便正常,舌苔白腻。
这时再去理气,反而会使肠胃功能更弱,所以这时就要补火补气以增强肠胃功能,肠胃功能增强了,胃胀自然消失。
这类中成药有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
这类中成药虽然也很常用,但多用于有大便稀溏的症状,而对于大便正常的胃胀,很多人便不知应用了。三、冬天容易感冒或咳嗽,是因为体内有郁热。
冬天是感冒、咳嗽等疾病的多发季节,而之所以多发,除了易于致病的风寒外,也与人们在冬天保暖过度、过食辛辣油腻导致郁热有关。
温暖季节,人身之气能正常的疏泄,人与自然容易协调一致,所以人不易得病。而冬天,厚厚的衣物使疏泄受到很多限制,身体内的郁热不容易向往散发,人与自然势同冰火,所以容易得病。
所以,在冬季,想要减少感冒或咳嗽的发生,应该适度保暖、适量运动,并且不能过食辛辣油腻。
而在治疗上,除了要注意发散外感风寒外,也要适当清散郁热。或是只用辛温散寒的药物,或是多用温补,则可能表愈虚而里愈热。
这也是为何今年流感,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应用机会非常多的主要原因。
活不过59的人,好意思自诩大师,大忽悠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