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鲁滨逊”潘濂:掉入大西洋独自漂流133天,凭意志铸就传奇

俊博恩 2024-11-04 15:44:53

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博恩话史

编辑丨博恩话史

说到探险,想必大家对于英国著名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与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并不陌生。

贝尔·格里尔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贝爷”,因在探索频道主持的《荒野求生》节目而火遍世界。

大家对于他眼中的“食物”惊叹不已——烤响尾蛇、十字蜘蛛、象鼻虫幼虫、白蚁、加拿大天牛……甚至尿液,贝爷都曾亲口品尝,并发表了“尝后感”。

他勇敢的举动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认可,将“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的荣誉光环戴在了他的头上。

而鲁滨逊则是因为追求水手梦想途中遭遇暴风雨,不幸漂流到一座孤岛上,凭借顽强不屈的意志为自己搭建了庇护所,自此生存下来。

继这两位外国勇者书写下自己的传说以后,我国也出现了一位“求生大师”。

他仿佛真人版的鲁滨逊,在海上漂泊整整133天才得到救援。

与鲁滨逊的小说故事不同,他亲身经历了自然环境的困境,为自己创造出了生存的道路。

与身经百战、空军退役的贝爷不同,他只是一个贫寒家中的普通百姓,完全不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与心理条件。

平凡人创下求生神话,一时间全世界为男人的壮举感到惊叹。

但在获救以后、接受新闻采访之时,面对记者询问书写全新世界纪录有何感想的问题,他的回答令千万群众为之动容。

“我希望自己创下的世界纪录永远不要有人打破,不要有人再经历这样的磨难,在生与死的夹缝中艰难存活。”

他究竟为何从平凡普通的家庭沦落至“夹缝生存”,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困难挫折才终于得到营救?

一、逃离战争

1918年3月,潘濂出生在海南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他的父亲是村中走街串巷、收徒传艺的一名武师,万分期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家中世代相传的合格武师。

尽管父亲要求潘濂跟随自己学艺,但由于他对于这样居无定所的生活十分厌恶,因此对学武也毫无兴趣,总是草草了事。

多年的训练得不到丝毫成果,潘濂的父亲最终放弃了家传武艺世代传承的想法,任由潘濂自由发展。

出身贫困家庭,总得要有一技之长傍身才能得以存活。

眼见潘濂似乎对周遭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却唯独喜欢对着广袤无垠的大海发呆。

潘濂的父亲便在他16岁时将其赶往香港,表示希望他能在香港的游轮上成为一名海员。

时值国内临近战争的谣言四起,尽管内心有诸多不舍,但为了生命与生存,潘濂不得不遵从父亲的意愿成为香港一艘海轮上的学徒。

或许大海当真才是潘濂的归宿,他在游轮上的生活过得如鱼得水、有滋有味。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海军前往香港港口大量招募中国海员。

那时的我国深陷日本侵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祖国山河破碎、战火丛生,惨绝人寰的日本屠杀战况不断传入潘濂的耳中。

因此,为了能够躲避国内战乱、也抱着侥幸心理,潘濂在英国“贝罗蒙”号商船签署了工作协议,成为在大西洋上航行、为英国运输战时物资后勤军的一员。

那时的他心中怀揣着一个美好的幻想——后勤军无需直接面对残酷的战场,自己或许在各处的战乱中得以保留一线生机。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较为平静的生活却在3年以后遭到破坏——贝洛蒙号在执行任务的途中被德国潜艇发现。

1942年11月23日,贝洛蒙号一如既往地载着船员与物资行驶在大西洋上,向着前线阵地进发。

倚靠在船上眺望远方的潘濂正思索着战事究竟何时结束。

此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传来,贝洛蒙号的船体刹那间开始左右摇晃。

不等他站稳身体,船员们的惊呼遭到德国潜艇轰炸的声音此起彼伏,潘濂的身体先大脑一步做出了最快的反应。

他迅速穿上救生衣,纵身跳进了海中。

当海水从四面八方向潘濂涌来的时候,德国潜艇的第二颗炮弹也恰巧在贝洛蒙号上爆炸,船体出现大洞,汹涌的海水裹挟着商船的船体迅速下坠。

距离贝洛蒙号不远的潘濂被这强大的吸力桎梏,随着船只一同坠入深海。

方才逃出爆炸的危机,又转身面临新的危险,潘濂的内心惶恐无比。

此时,贝洛蒙号碎裂脱落的一块甲板在他面前缓缓上浮。

看到这块木板,潘濂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死死攀住它的边缘重新回到水面。

但当他调整呼吸、稳定心神以后,望着连天的海水与飘荡的船只残骸,潘濂的心中满是绝望。

他究竟应该怎样自救?

二、太平洋求生

尽管潘濂极力推动木板游到一个个木箱旁试图寻找有用物资,但没有趁手工具的他无论如何也打不开紧紧封锁的箱子。

一番折腾下来,潘濂已经精疲力尽,只能利用仅剩的体力伏在木板上,任由自己漂流。

不知过去多久,远方的地平线上,一个渺小的彩色圆点出现在他的目光中。

此时,潘濂的内心满是激动,浑身涌现出巨大的力量向着不明物体游去。

直到真正看清这物体的全貌,他喜出望外——这竟然是货船上的救生筏。

看着完好无损的救生筏,潘濂迅速爬上了救生筏,并对整体进行了检查。

在船只的隔离箱中,他发现了一些食物、淡水以及照明弹和手电筒。

生活物资的到来暂时缓解了潘濂恐惧的心情,起码在短时间内,他的性命将得以保全。

至于应该如何获救,只能期待着会有路过的商船了。

尽管潘濂一再节省淡水资源的使用,但40升淡水还是很快便被他全部饮用。

要知道,热带的海面太阳暴晒、气温极高,如果没有充足的水分,潘濂很有可能脱水而死。

因此,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淡水,潘濂将救生筏进行了简易改造,用船帆为自己搭建了一个遮阳的顶棚。

如此一来,除了能够降低自己被暴晒脱水的风险,还能收集雨水资源饮用,一举两得。

而面对食物逐渐匮乏的问题,潘濂不得不寻找其他可以食用的东西。

于是,他的目光放在了海中最为丰富的鱼类资源上。

将手电筒中的弹簧加以改造、把救生筏上的缆绳拆开重编,潘濂获得了一个简易鱼竿。

之后,他使用附着在船体周围的贝类作为诱饵,静静等待着鱼儿咬勾。

随着猎物越来越多,潘濂意识到这种方法可行,但咬勾的鱼类实在太小,根本不足以支撑他的体力消耗。

无奈之下,他开始搜寻船体的其他部位,试图寻找能够改造成鱼竿的物品。

经过几天的努力,潘濂将吃完的罐头空罐改成了一把简陋的刀具,又用徒手拔出并折弯的钉子绑上小鱼,开始了渔具更新后的尝试。

凭借这样的聪明机智,潘濂很快收获了不少大鱼。

累累硕果让他十分高兴,用简易刀具对大鱼进行了处理,借助太阳的暴晒制作了许多鱼片,再次解决了维系生命的一大难题。

虽然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健康问题又摆在了潘濂面前。

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维生素的补充、皮肤长时间遭受海水侵蚀,潘濂的身体很快长出了脓疮、皮肤也开始溃烂,关节、四肢更是开始浮肿。

剧烈的疼痛无时无刻折磨着他脆弱的神经,潘濂忍不住开始思考自己这样艰难生存究竟有何意义,几度想要放弃。

好在,自我了断的念头方才萌生就被他亲手掐断——潘濂不愿意就此长眠不醒,他年轻的生命还未真正拥抱世界。

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潘濂终于等到了茫茫大海上的第一艘货船。

看着徐徐前进的船只,他慌忙发射信号弹,不断祈求对方能够将自己带回陆地。

但现实却给了潘濂沉重一击——船只虽然靠近了他的救生筏,却又直接掉头开走了。

回想起这段经历,潘濂仍旧坚信,在当时已经能够看清甲板上船员面容的距离下,对方不可能没有发现自己。

唯一能够解释他们没有伸出援手的原因,便是自己的中国面孔。

后来,无数商船曾经载着潘濂的希望向他驶来,却又疾驰而去。

尽管他用蹩脚的英文进行呼救,对方依旧置若罔闻。

但这样的结果仍然让潘濂十分激动——越来越多的货船与逐渐变淡的海水颜色无疑昭示着一点,他正逐渐飘向有人居住的陆地。

1943年4月5日,达到人体极限、几乎昏厥的潘濂被三个巴西渔民发现,得以成功上岸。

这段长达133天的大海历险也落下帷幕。

在巴西的贝仑城,潘濂接受了4个星期的休息与调养,他光辉的事迹也在此时传遍世界各地、广为人知。

当英国皇室听说了这名贝洛蒙号上的英勇船员后将他接到英国,授予了“大英帝国勋章”。

而美国战时海运局同样对其发出邀请,为潘濂佩戴上美国商船战斗荣誉勋章,借助他的顽强精神鼓舞着美国海员。

迄今为止,潘濂在海上漂泊的世界纪录仍然未被打破,他的英雄事迹也被各国海员永远铭记心间。

参考资料:77年前,这位海南人在海上漂流133天!求生之术...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