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怀义(7世纪-695年),原名冯小宝,是中国唐代武则天时期的重要人物,以其与武则天的特殊关系和在政治、宗教领域的活动闻名。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是武则天权力上升时期的宠臣,也是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反映了唐代宫廷政治的复杂与残酷。
一、早年经历与发迹
薛怀义本名冯小宝,出身市井,早年以贩卖药材为生。他身材魁梧、相貌出众,因机缘巧合被推荐给当时尚未称帝的武则天。武则天为了掩人耳目,命他出家为僧,并改名“薛怀义”,同时让他与太平公主的夫家薛氏联宗,成为名义上的“薛绍叔父”。由此,薛怀义得以自由出入宫廷,成为武则天的亲密伴侣。

二、政治与宗教角色
1. 宗教造势
武则天为称帝需要宗教合法性,薛怀义在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主持修建洛阳的 **明堂**(万象神宫)和 **天堂**(安放巨型佛像的佛堂),这两座建筑成为武则天宣扬“君权神授”的象征。
他还参与组织《大云经疏》的编撰,利用佛教经典为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提供理论支持,宣称她是“弥勒转世”。
2. 军事虚职
薛怀义曾被任命为行军大总管,率军抵御突厥。但史书记载其军事能力平庸,甚至谎报战功。武则天对此心知肚明,但仍给予他高官厚禄(如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更多是出于私人宠信而非实际功绩。
3. 权势膨胀
得势后的薛怀义嚣张跋扈,曾因嫉妒殴打宰相苏良嗣,甚至纵火烧毁明堂(690年重建,695年再次被焚)。这些行为逐渐引发朝臣不满,也动摇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

三、失宠与死亡
随着武则天称帝后权力稳固,她对薛怀义的依赖减少,转而宠信其他男宠(如御医沈南璆)。
薛怀义因嫉妒多次闹事,最终触怒武则天。695年,武则天授意太平公主联合乳母张夫人将其缢杀,尸体送回白马寺焚毁。
四、历史评价
1. 传统史观
薛怀义常被描述为“佞幸小人”,凭借媚上之术攫取权力,最终因骄纵招致杀身之祸。他的命运被视为男宠干政的典型悲剧。
2. 现代视角
部分学者认为,薛怀义是武则天政治布局中的一枚棋子。他参与修建明堂、推动佛教政治化,客观上为武周政权提供了合法性,其作用超越了一般男宠。他的结局也折射出武则天冷酷的政治手腕——利用价值消失后,亲信亦可弃如敝履。

五、历史意义
薛怀义的一生与武则天称帝的过程紧密交织,他的崛起与陨落反映了:
1.宗教与权力的结合:佛教如何被政治化,成为巩固皇权的工具。
2.宫廷政治的残酷性:即使得宠者,一旦失去价值或威胁皇权,也会被迅速清除。
3.性别与权力叙事:男性宠妃在女皇时代的存在,颠覆了传统宫廷权力结构,但并未改变依附性本质。

薛怀义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武周时代政治、宗教与社会交织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