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2025年3月21日),一个不那么“热闹”的新闻,正在刷爆环保和科研圈: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取得重大突破!

科考团队首次确认:
青藏高原及周边冰川总数超过10万条,总面积9.8万平方公里,冰储量高达10100立方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一句话:这不是“雪山风景”,这是亚洲人的“水命根子”!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亚洲水塔”。它不是随便起的名字——
据最新科考数据,青藏地区的冰川数量不仅多,还极其关键:
养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印度河、恒河等十几条亚洲大河源头覆盖面积9.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江苏+安徽储水量超1万立方公里,比5个太湖还要大100倍这些冰川不仅养活了我们自己,还在影响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十几个国家的人口安全、水资源分配和农业生态。

你以为它是“藏着雪”的地方,但事实上,它们正在被“热化”中。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和中科院联合数据:
过去50年,青藏冰川退缩面积已超15%一些小型冰川已彻底消失冰川退化速度比全球平均快这次科考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建立“冰川资源库+监测体系”,为未来几十年的水安全、气候调节、防灾减灾打基础。
没数据,就没发言权。这次科考,给了我们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张“科学底牌”。

也许你觉得这些科研消息离自己很远?那你错了——
冰川变少,带来的不是“雪景少了”,而是:
水源不稳了:长江、黄河流量变异更剧烈,农业灌溉、水电发电都受影响灾害更猛了:冰湖溃决、山洪爆发、滑坡频发气候更极端:冰川减少会改变“高原热源”结构,影响整个亚洲季风系统一句话:冰川不是风景,它是我们喝的水、吃的粮、用的电背后的“大Boss”。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青藏第二次科考工程,是国家级重大科研计划,持续十年,总预算上百亿元。
它包含了:
冰川变化监测高原生物多样性研究地震、滑坡、气候等环境风险评估“亚洲水塔”水文-生态-社会综合模型构建这是全球最复杂地形上进行的、最大规模综合科考,也代表了中国在气候科研上的顶级水平。

也许一条冰川的消失我们感受不到,但数十年后,我们会感谢今天有人在默默记录它们的变化。
你觉得未来中国会不会成为全球气候话语权的关键一方?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