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后一个男人,他竟然敢对道光帝说实话——闽浙总督刘韵珂
图为此人
作为一个封疆大吏,刘韵珂是奇葩中的奇葩,他既没有“贵族身份”,也不是科举“才子”,更没什么后台。
甚至就连他的家世都很普通,一家三代人都没有什么做“大官”的记录。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官场上却混的很开,为官十四年,一路从员外郎上位——郎中——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司,可谓是青云直上。
刘韵珂上位的巅峰时期正是清王朝被英国暴打的时候,由于满朝文武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思想里,所以出现了非常奇葩的一幕。
英夷入侵——主战派叫的满天响——被英国暴走——不好交差,只好撒谎。
正是由于皇权之上,所以许多大臣战败后都选择了“撒谎”。
最著名的莫过于“靖逆将军”奕山,就是他开了这么个“先例”。
奕山战败后,凭借“撒谎”讨得了道光皇帝的欢心,从此青云直上,但他骗得了皇帝,却骗不了临省的颜伯焘。
颜伯焘没有相信奕山的鬼话,而是在厦门严加防守、构筑防御工事,却也被英夷打了个大败而归。
颜伯焘本来精心铸造了许多防御工事,调集了精兵强将,甚至亲自临阵指挥作战。
结果清政府的军队坚持了只有十五分钟,颜伯焘用自己的眼睛告诉了大家什么叫“灰飞烟灭”。
无可奈何之下,颜伯焘也学会了“撒谎”。
这是封建体制皇权独尊下的固有弊端,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后必然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就在所有人都靠欺骗道光皇帝获得加封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刘韵珂却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
如我们上文所讲,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无论清军败得有多惨,但朝野上下还是一片“获胜”的消息。
即使前方战事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说实话。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刘韵珂站了出来。
刘韵珂曾经和颜伯焘一样,是一个对英“强硬派”,只言“剿”,不言“和”的那种。
直到刘韵珂亲眼见证了定海、镇海、宁波的相继失守,这位封疆大吏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一连串的消息彻底震惊了刘韵珂,将他的热情降到了冰点。
但刘韵珂一没有后台,二没有关系,就算说实话,也要掂量着点。
否则他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出言不逊”而被杀掉。
为了保证自己的小命,同时又要维护皇帝的面子,于是1842年3月,刘韵珂把自己改了十几次的“十大条”交给了道光皇帝。
刘韵珂直言英夷虽然“可恶”,但他们却没有想要动摇国本,更没想着“改朝换代”,就算是什么割地、赔款、通商,也根本无伤大雅。
但如果战争继续打下去,劳民又伤财,还有可能导致民众情绪不满,这可是很可怕的事情,大意不得。
道光皇帝虽然眼高手低,但在“根本大计”上认识却很清醒。
PS:刘韵珂的观点在后世人看来很难接受,因为他完全是从维护清王朝统治讲起的。
但大家别忘了,刘韵珂当时是大清的臣子,他要禀奏的折子也是呈给道光皇帝。
如果他不从维护皇帝的利益出发,先不说皇帝会不会听,大家就真的认为他的小命儿能保得住吗?
即便如此,刘韵珂的“曲线救国”还是让道光皇帝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后来担任闽浙总督的刘韵珂在与英通商期间做尽了手脚,让他们几乎没赚到什么钱,以至于到了1875年再也没有英国船只愿意来这里经商。
刘韵珂对此十分满意,在对道光皇帝的奏折里洋洋得意的说:“福州通商甚少,期年之后,英夷只好心灰意冷地离开,这座省城还是陛下的地盘,那些英夷搅不了天”。
但刘韵珂的“曲线救国”方案满足得了道光皇帝,却满足不了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也是个和老爹(道光)、老妈(慈禧)一样的“爱排场”、“爱面子”的人。
刘韵珂那“阿q精神胜利法”已经满足不了他了,为了获得堂堂正正的胜利,咸丰不仅公然叫板英国,还主动挑起战争,结果自然是被打了个落花流水。
当真让人笑掉大牙。
总结
清末出现的“失败胜利法”确实令大家不可置信,统治者(道光皇帝)的迷之自信也让大家感到匪夷所思。
但关键还是那句话——代入那个时代去观察。
如果大家了解清楚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时间特征就会明白,在那个皇权独尊的年代,说句实话到底有多难。
大部分人都怕死,他们也不想失去自己的官位,打又打不过,因为统治者迷之自信还不能明说。
“失败式胜利”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最大的举证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广州城内不仅没有一片缟素,反而是喜气洋洋。
因为“靖逆将军”奕山的运作,广州城的大小官员都成了功臣并受到了嘉奖。
比起说真话,被道光皇帝一刀斩杀,说谎话获得奖赏才是更好的选择,也是大多数人愿意选择。
因此战败之后,超过99%的官员都选择隐瞒不报,并上报“胜利”的消息。
刘韵珂虽然也没有“秉笔直书”,但他的“春秋笔法”已经让他成功脱颖而出进入那1%的人之中了。
哪怕他站的立场是道光皇帝,是清政府,让大家稍微有点不能接受。
但大家看一下他的官职和他要上报给看的人(道光皇帝),似乎也就没了责备他的理由。
历史是复杂的,笔者读了越多的书,就越有这种感触。
一开始,笔者也怀着颜伯焘等人的激动心情,做了一名高调的“主战派”。
直到看到了颜伯焘精心准备的“厦门战役”的结果后,笔者才明白当时人的不容易。
PS:厦门战役伤亡对比:
英国战死一人,受伤十六人;
大清:总兵战死一人,副将以及七品以下官员战死七十八人,士兵三千七百人战死,受伤不计其数。
还处在农耕经济中的大清根本不可能是已经步入现代化的英夷的对手,而和平又不可能(道光皇帝不允许),那么“失败即胜利”只能成了他们近乎唯一的选择。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拉黑,什么人都抄历史,你倒是抄对了,建议封号
慈禧啥时候是咸丰的老妈了?
历史知识匮乏到令人咋舌,基本的人物关系都理不清,老婆成后妈,儿媳变妻子。还有这标题完全哗众取宠,同时代的林则徐都不算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