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价4.1亿的苏轼《木石图》,看中国传统文人画特点

墨客岛的小墨 2024-03-26 19:48:52

《木石图》局部

《枯木怪石图》又称《木石图》 , 是大约一千年前北宋文坛领袖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所作,该画自北宋一直流传到1937年,由书画商古董商白坚夫收藏,然后转到日本消失了近百年,在香港佳士得2018年11月26日专场拍卖中,以总价4.636亿港元拍出,折算人民币为4.112亿元。为近年来中国古代书画第二拍卖高价,仅次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书法《砥柱铭》的4.36亿元人民币,单看绘画则为中国古代绘画拍卖第一高价。

木石图局部

《木石图》之所以能拍出天价,而且还处于有真伪争议声中,不仅因为苏轼画作存世罕见,更加重要的是因为苏轼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地位,他是一个罕见的的通才全才,论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书法是宋四家之一,诗和词开启一代风气,尤其是诗词,不仅开创豪放一派,而且改变了宋以前诗尊词卑、词为温婉小调小情趣、词必须符合音律便于歌唱等传统,从而成为一代宗师。甚至在美食、茶道、音乐、水利等上都有造诣,西湖胜景苏堤,就是他惠及当世和后人的杰作。

木石图 米芾书局部

这种什么都敢改,而且还能改成开创一代风气的才情豪气,用在绘画上自然也提出了他的独特见解,就是“士人画”,他的观点主张成为后世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即文人画或文人士大夫画的理论基础。

一、不求细节逼真与实物一模一样,要借绘画表达作者所思所想所感,这在中国绘画观念中是与追求形象逼真的画工画划清界限,在今天中西文化交流中,对比西方绘画传统重视透视法求真,如代表性的达芬奇《蒙娜丽莎》《救世主》等,中西巨大差异更是一目了然,由此也能理解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水墨画中,那些今天看起来奇奇怪怪的人形了。

达芬奇《救世主》

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宋汉杰真士人画也。” 与他的文章观念协调一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吾书从吾手,不计细节”。看看苏轼怎么说,再看看《木石图》,抛开真实世界的照片实物,去感受一下古人,会不会有新发现?

二、诗画一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的人理解诗画一体仅限于苏轼对王维推崇的上面两句话,不去深究诗在古代的地位和含义,简单地说,就是“诗言志”,如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古人诗的观念中天经地义的应有之义,只不过李清照说得更直接罢了,“诗言志”是要包含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态度,决不仅仅是美感。结合苏轼对词的改造,突破宋以前词以表达个人小情调的范畴,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推崇王维诗画画诗,不仅仅是禅境美景,而且还有胸中寄托了。

木石图局部

站在这个角度去看《木石图》,再看看苏轼少年如何春风得意:在二十一岁高中进士第二名,被文坛领袖兼主考官欧阳修问考卷上典故依据时,他竟然说何必有出处,然后在诗词书画上大放异彩,并成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然后因对革新守旧两派都提意见,导致一生坎坷忽上忽下左右不逢源只得罪人,甚至因“乌台诗案”差点被杀的经历,或许可以看到苏轼画中想说什么,或许可以看到文人画想表达什么。再对比看看西方大师们的作品,这里不需要对比高低,存在的是两种文化不同的取向和趣味。

潇湘竹石图

三、苏轼对士夫画的示范是文人画后世继承的一个标准,即画什么是有文人士大夫的隐喻指向或者情趣义气的。苏轼存世的作品除了这幅《枯木怪石图》外,还有《潇湘竹石图》,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中,自然的物与形是与人相通的,比如苏轼说不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虚心是竹有气节是竹直立于天地之间是竹,所谓怪石,可解释为胸中有大不平有块磊翻滚等,所谓枯木——发挥想象吧。所以后世文人画的题材以山水竹石花鸟为多,在文人笔下成为一个个向往的意境,如隐逸静谧的山林泉水,或者成为胸中不平的代言,如八大山人的怪石怪鸟等。

八大山人画

中国的士人画或者文人画,可以从苏轼的画论和绘画作品中看到其特征和精神,就是不追求细节逼真,以表达个人所思所想所感为重,以具备有传统文化含义的山林泉水竹石花鸟为题材,使绘画显示出文人士大夫的胸怀修养和趣味意气。这么看对文人画是不是能够增加一些了解呢?

0 阅读:1

墨客岛的小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