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人来纠正一下这届网友的“错别字”吗?

东恒的记事本 2024-03-17 13:22:46

作为一个科普博主

除了每天给大家写稿外

最开心的事情

就是看大家的评论

你们的留言非常精彩

但是!

求求各位了

救救孩子吧

作为一个强迫症的重症患者

我真的忍不有些网友的

先直接来一道改错题

请找出下句中的错别字

应该能看出来吧

那个“在”字错了错了

应该是“再”!

“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用

如:再继续;再出现

这里就没有“再次重复的意思”

而是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

就应该用“在”

还有“那”和“哪”

两个字的读音都不一样呀

“那”是第四声去声[nà]

“哪”是第三声上声[nǎ]

表示疑问是使用

有些人说是输入法的问题

但这个锅输入法不想背

最大的可能性是

你的错误习惯被输入法“记住”了

再来一组错误率贼高的字

三个de

“的”、“地”、“得”

很多人为了打字图方便

已经懒得区分这三个字了

特别是“得”,几乎都被“的”取代了

比如:干的漂亮;跳的很高;睡的太晚

都!是!错!的!

关于这个三个de还闹过一个大笑话

23年新生开学的时候

某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出现了错别字

网友十分震惊

纷纷去该校官方视频号下去留言

结果官方的回应中

依旧出现了错别字

回复中将“开心地”写成了“开心的”

调整一下语序应该是:

“那我们九月在巢院开心地见面啦”

“的”后接名词

“地”后接动词

“得”后接形容词

见面是动作,所以是动词,前面用“地”

虽然最后重新印刷

寄出了新的录取通知书

但学校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错别字的影响之大

并不是网友故意要“咬文嚼字”

而是学校本身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需要在文化领域起带头作用

除了学校外

还有一些官方媒体

也需要重视自身的影响

否则也会闹出“丢人”的事儿

这是2011年

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

感谢警方迅速破获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

照片中的锦旗上赫然写着

“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

其中的“撼”明显是错别字

应该是“捍卫”的“捍”才对

从而引起了网友的质疑

对此,故宫相关负责人表示

使用“撼”字不但没错

而且显得厚重

“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

‘撼’字使用是一样的”

对此解释,社会各界并不买账

更有汉语专家说:

“出这样的错误,很可笑;

可是出了错之后还不认错,很可耻。

昨天,我替故宫难堪;

今天,我更替故宫难堪。”

像类似的错误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比如看看下面这两组词:

请问你能分辨出哪个是正确的写法吗?

没错,左边一列才是正确的写法

再比如:是“待着”还是“呆着”?

是“待一会儿”还是“呆一会儿”?

这两种在输入法上都可以打出来

但很明显后者是错的

但几乎90%的人都用着“呆着”

这样的例子很多:

括号中的红字为正确写法

顺便提一句

把“视频”打成“视屏”的也大有人在

“视频”是点开会动的画面

而“视屏”指的则是“可视化屏幕”

是不会动的那块玻璃

而且这两个字的读音也是不同的

频是前鼻音[pín]

屏是后鼻音[píng]

依稀记得小时候因为写错这两个字

被老师罚抄的时光

正因为我们都曾

为对的知识付出过时间和精力

因此就更应该坚持规范用字

有人或许会问

在网络流行语漫天飞的今天

我们坚持规范用字还有意义吗?

比如荨麻疹的荨,本来是念qián

由于念错的人实在太多

就变成了荨(xún)麻疹

是不是只要错的人足够多

我们就不用在乎对错了呢?

著名语言学家郝铭鉴先生

曾在《咬文嚼字》一书中给过我们答案

“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

它的两边还有堤岸

因此语言应用要有一定之规

它是社会公器

需要大家约定俗成形成共识

彼此的交流才会有效。”

也就是说,正确使用文字

是我们确保能顺利交流的关键

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都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但正确使用规范字

是防止被误解的第一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