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清华教授对话时,马斯克认为中国大学用讲授的方式是错误的,只有自学才能通晓知识的内在逻辑。
教师普遍的认知错误是,听讲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教材拿来干什么呢?
只要研究学习心理,比较听讲和阅读,就不难发现,阅读是更重要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知识教育为什么失败?不仅是教育价值观出大问题,教育方法也出大问题。
1 阅读比听讲更专注,听讲养成懒惰的恶习
阅读指默读,是自学的基本方式,必须专注,否则读不下去。默读是读与思结合的最好方式。
事实上,只要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学习的专注力就形成。而拥有专注力,就拥有优异的学习品质,学会学习,学业无忧。
教师根本不知道,多少孩子就是听讲听出懒惰等恶习,无法形成专注力,最终荒废学业。为什么命运总是青睐自学成才者?为什么学校就难以培养高端人才?
我们发现,到高中后,许多孩子不会听讲,也就是没有听与思结合的好习惯,就因为没有阅读的习惯。
没有阅读培养的专注力,听讲就养成心不在焉的懒惰的习性,因为听讲就是用耳朵接受语言,没有读思结合的习惯,听讲就没有听思结合的能力。

2 阅读比听讲思维更自由更深刻
似乎很少有教师研究阅读心理,阅读是最复杂最深刻最有张力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如果语言蕴含情感和思维的趣味,阅读就是最充分地发掘两种趣味。
从情感讲,只有阅读发生的感染才是心灵的感染,也就是只有阅读才能呼唤相关经验,激活想象,发生共情,产生兴趣。教师讲得无论怎样声情并茂,都只能是感官感染,与想象和经验觉醒无缘。
从思维讲,阅读既有记忆筛选概括比较等常规思维,又有想象、批判、灵感等创新思维,极难说清阅读审美的心理,可升华成再创作,是重要的创新实践。
为什么听讲就不能呢?听讲是复制教师的思维,思维和体验没有自由,也没有从容的工夫,听讲受时间限制很严。
更何况,讲的跟教材文本差异极大,往往是教师消化教材出吐出来的结论,而阅读是自我独立地探索教材。
教师讲的与课文本身相去甚远,因为讲的是从教材抽取的知识教条,而教材是鲜活的文本。
理科讲的比教材更细更好懂,却失去多向立体的思维,远不能奢谈探究。

3 阅读比听讲更能发现语言里的空隙,用思维连接空隙,对知识的内在逻辑把握更严密
教材表述很简洁,文字间有丰富的留白,阅读必须填充留白,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逻辑联系。
这虽然增加自学的难度,可思维训练的价值恰恰在于此。教师把空隙填充后讲给学生,就是剥夺探索知识内在逻辑的权利。
文字间的空隙是训练想象和逻辑的广阔天地,培养优异的专注力,训练深入思考的习惯。
阅读不能填补文字间的留白,就一定产生问题,问题推动深度思维,不仅有利于深刻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更培养优异的思维品质。
从发现问题训练深度思维看,阅读具有独特的优势,远不是听讲能相提并论的。
更何况,教师因为表达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地连接教材留下的空隙,思维断裂,也就听不懂。
不少孩子学理科艰难,就因为没有阅读只有听讲。
有个优秀的物理教师,教之前都安排时间让孩子阅读教材,并发现问题。他引导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很少直接把问题解答出来。学生开始不习惯,很快就适应,物理学得很好。

4 阅读比听讲更能发现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只要沉浸于深度阅读,学生相关经验就会觉醒,由此形成教材与经验之间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
只要相关经验觉醒,经验就成为探索新知识的参照。只有经验参照,才有深度思维;否则是冷漠的知识的口袋。
经验与新知必然有冲突,产生问题。只要经验受挫,问题就诞生。而问题本是深度思维的成果表达。
同时,经验觉醒才真正产生兴趣,也就是与新知发生亲切的关联,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会产生探索的兴趣,而问题就是兴趣结出的果实。
探究问题必须向两个方向发展,要么深入理解教材,发现经验错了,问题也就释然;要么经过逻辑分析,发生教材终有问题。
后者就是批判性问题的发现,对创新力培养很有意义。
特别是文科学科,没有绝对真理,思辨批判的天地很广阔,阅读教材,唤醒经验,就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发现批判性问题。
解决批判性问题同样培养创新力,是真正的智慧开发,无论突破什么认知局限,都是打开崭新的认知天地。
听讲呢?哪来批判性问题?除非极个别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能听出真正有价值的批判性问题。
因此阅读是发现问题,是培养批判创新的能力;听讲是被动接受,驯化顺从的灵魂,养成懒惰的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