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批复了重要城市的2035年总体规划,对各城市的核心定位,主要功能,以及开发空间等都进行详细的规划。有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获批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被定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郑州则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太原坐一桌,那么问题来了,郑州掉队了么?
我们再看看国家的在2025年1月批复的《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郑州的四大核心定位: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这一规划不仅延续了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还进一步强化其在中部崛起中的引领作用。例如,规划提出郑州需“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承担“协同推进”的角色。相较其他中部省会城市(如武汉、长沙),郑州的定位更强调区域协同与枢纽功能。
而且在这一次规划当中,分为三个阶段向前推进。
2025年:中国式现代化郑州实践取得积极进展;
2035年:建成“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2050年: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成为“高效开放的枢纽门户、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城、人才汇聚的创新高地、绿色韧性的人居典范”。
这一时间表显示,郑州的长期目标具有明确的国际视野,尤其是通过航空港区建设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愿景,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如成都、西安)相比并不逊色。
细看郑州的规划,其实并不弱,规划提出“双核引领”(主城区+航空港区)、“五片融合”的空间结构,并重点布局沿黄科技创新带、中原科技城等创新载体。航空港区被赋予“未来十年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规划面积达747平方公里,目标是成为郑州GDP增长的主要引擎和人口承载核心区。此外,郑州在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布局(如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为其产业升级提供了基础。
所以从国家规划内容来看,对于郑州的规划一直都没有变过,之所以感觉郑州“掉队”了,源于郑州近几年的表现。
首先是郑州经济的放缓,郑州近年来的GDP增速明显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会。2021年,郑州GDP增速仅为4.7%,远低于长沙的10.3%,且被合肥以9%的增速逼近。2022年郑州GDP总量被长沙拉开差距,而合肥、西安等城市也在加速追赶。这一现象被部分媒体解读为“郑州掉队”的标志。
其次,郑州经济结构单一,并且严重依赖地产,这也导致对未来没有太多的想象力。郑州的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例如,2021年郑州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40%,而新兴产业(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的培育速度较慢,相比于诞生deepseek横空出世的杭州,布局新能源的合肥,郑州似乎没有眼前一亮的表现。
另外郑州行政区划调整长期受阻,也平添了几分隐忧。尽管“撤县设区”被写入“十四五”规划,但受国家严控省会扩张政策影响,新郑、荥阳等县的区划调整迟迟未能落地。而济南、合肥等城市通过合并周边区域,迅速扩大了发展空间。郑州的市域面积在中部省会中排名靠后,限制了资源集聚效应。
2021年郑州暴雨暴露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以及面对突发险情应对能力的薄弱。尽管规划中提出“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郑州毕竟毗邻黄河,无论是短期内防洪排涝,还是长远的应急管理等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困境与机遇并存,虽然郑州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未来给予郑州的机会。
首先是航空港区的战略机遇。 航空港区被定位为“城中之城”,规划面积占郑州总开发边界的36%,未来将重点发展临空经济、高端制造和跨境电商。若航空港区能复制郑州早期“因铁路兴市”的经验,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
其次,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机会。 规划提出构建“一带引领、一核聚力、两翼驱动”的创新网络,中原科技城与高新区的联动是关键。郑州需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推动科研成果本地转化,例如依托郑州大学、中科院郑州研究所等机构。
郑州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如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同时,郑州也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布局和发展。航空港区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窗口、主引擎、主阵地,聚焦 “空中丝绸之路” 先导区等 “五大定位”,将为郑州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另外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登封 “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等世界文化遗产。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这些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旅游产品,有望提升郑州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影响力。
最后还有都市圈协同与行政区划优化。 郑州都市圈(1+8)的推进可缓解行政区划限制。例如,郑开同城化已纳入规划,中牟与开封的联动发展或能突破行政壁垒。此外,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如高新区+荥阳合作区)拓展产业空间,也是一种可行路径。
所以,所谓的“掉队”更多是阶段性现象,而非长期趋势。尽管面临经济增长放缓、产业转型压力等挑战,但其国家战略定位的独特性(交通枢纽+黄河流域协同)和航空港区的潜力仍具优势。
综合来看,虽然在当前的城市竞争格局中,郑州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压力,与部分城市相比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给人一种可能 “掉队” 的感觉,但实际上郑州并未掉队。
郑州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只要郑州能够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人才吸引力,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仅根据一时的表现或某些方面的差距就轻易下结论。郑州在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使命,只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势,不断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够书写出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为实现中原崛起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