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名鼎鼎的甘肃冒赈案,所有的贪官下场都如何?

刘胜看历史 2023-05-13 11:23:41

清代乾隆时期,官吏贪腐盛行。一七八一年,甘肃发生叛乱,乾隆十分担心,当即派和珅与阿桂前往甘肃坐镇。当时的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听说朝廷要出兵平叛,就自告奋勇地上书乾隆皇帝。他有意无意地表示了对皇上的忠诚,便主动要求拿出四万两作为军费,为皇上解忧。乾隆陛下接过这份文件,大喜过望,但乾隆陛下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沉默不语,眉头紧锁。乾隆陛下一直在想,王廷赞一个小小的甘肃藩司,怎么会有这么多银子,莫非其中另有玄机?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乾隆的心头,王廷赞的那些银子,究竟是他自己节衣缩食积存起来的,抑或是别有用心?轰动朝廷的甘肃冒赈案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要查明王廷赞是否存在贪腐的问题,其重点就在于他这笔资金究竟来自何方?单凭他自己没日没夜地努力工作,根本就存不下那么多钱。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盛行的清代“捐监”风气。什么是“捐监”?就是依靠捐献金钱、粮食获取国子监监生资格。捐监并不能直接获得职位,不过比起困难的科考,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实际上,这就是贿赂官员,拿着银子,或者是食物,说是要为国子监做贡献,这样才能博取一个好的声誉,由朝廷根据贡献的大小,将捐款的人推荐进去。这种体制,对一部分贫苦的读书人极不公正,也引起了不少平民的怨恨,于是乾隆皇帝便下旨废除捐监,以收买民心。不过,甘肃的官员却不能袖手旁观,甘肃的气候和土壤都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再加上边疆经常被人攻打,导致甘肃缺钱缺粮。他们联名上书,要求重开捐监,理由是粮食储备不足,百姓怨声载道。乾隆陛下派人去调查过,得出的结论也是这样的。所以,他命令甘肃再次开放捐监,不过这一次,他只允许在甘肃的几个地方开放,不允许大规模的开放,并且他还要求“本色捐监”,以收集粮食为主,以充实自己的粮库。但甘肃这么穷,哪里拿得出食物。再加上那些地方的灾民,所以很快就陷入了困境。皇上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便要在朝中选出一名官员,由他来坐镇,免得有奸佞之徒,借此敛财。此时,浙江布政的王亶望便被举荐了出来,他在浙江期间表现出色,深受百姓爱戴,深得乾隆的器重和信赖。

于是,王亶望来到甘肃,他知道了捐监的过程,知道要改变甘肃的局势,就得在全国各地都进行捐监。所以他和陕甘总督勒尔谨商量了一下,就对外宣称,要在甘肃各地开设一家“折色捐监”的机构,只收钱财。他把捐献的银子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又把一些银子分发给了甘肃省的各级官员,让他们团结起来,免得他们向皇上告状。由此,一种以捐监为依托的贪腐图谋开始了。若是有人要向京城投诉,一旦被发现,轻则打伤,重则关进大牢,一股压抑的气氛笼罩在甘肃。数年后,王亶望由于在甘肃的统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提拔,就离开了甘肃。没过多久,甘肃新任布政使者王廷赞就到了,此时的他意气风发,一到甘肃,就开始检查账目。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件事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经过仔细的调查,他在这件事上找到了一个很大的漏洞,并且第一时间向勒尔谨汇报。不过勒尔谨毕竟是个老奸巨猾之辈,他建议王廷赞认清形势,与他们结盟。

王廷赞本来是要推辞的,但是数日来的拜访和考察,却是让他知道,此地大小官吏早就勾结在了一起。不参加,就会被排斥在队伍之外,到了那个时候,不但没有任何战功,甚至连自己的小命都有可能丢掉。由此可见,王廷赞的心性并不是很强,面对金钱权力的逼迫,没有丝毫的抵抗之心,而是将民众的利益置于一边,和他们勾结在一起。王廷赞上任之后,不但把捐款的钱都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而且还增加了捐款的数目,借着甘肃连年的大旱之势,向朝廷提出了难以抵挡的要求,要求拨款给他们。在他的努力下,这个贪腐机构越来越大,所有的官员都拿到了更多的钱,而举报他的人也越来越少。不止如此,他甚至还收买了那些前来视察的官员,让他们将这一切掩盖下去。你要明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过了好几年的悠闲日子,王廷赞觉得自己也该往上爬了,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这王廷赞,就是典型的咎由自取,他本来是打算利用这次甘肃起义的机会,捐款立功,希望能得到皇上的赏赐。

不过乾隆何等聪明,很快就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一些东西来。从怀疑王廷赞开始,乾隆就一直在想,这帮人究竟有多大的权利,为什么从来没有看到一份检举他们的折子送上来。这一日,皇上在自己的书房里走来走去,忽然意识到,一定是朝廷里还有比自己更有权势的人在保护他们,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正巧在这个时候,爆出了王燧贪腐一事,又爆出了苏四十三事件,使得乾隆认为是时候把大鱼捞出来了。他派人暗中进入甘肃省打探情况,果然贪腐如潮,民不聊生。而且王廷赞还在自欺欺人地表示自己的忠诚,乾隆陛下勃然大怒,命人捉拿王廷赞严刑拷打,还在家中搜查了一夜,搜出了数万两银子,让人大吃一惊。王廷赞见此情景,心知自己已是偷鸡不成反蚀一刀,便将一切都说了。结果,这一暗箱操作已经进行了7年之久。这一次甘肃冒赈案事件,牵扯到五十六位官员,牵扯到一千万两银子。乾隆帝命令,根据他们的贪赃枉法,将他们记录在案,然后在秋后处死。他们的家人,不是被处死,就是被流放。至于其他收受贿赂的无关紧要之人,也都会被革职,追回赃物。

1 阅读:2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