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政治更迭: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为称霸诸侯采取了哪些举措

颜夕趣史 2023-03-04 15:49:59

中原诸侯中,继承齐桓公建立霸业的是晋文公。晋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建立的国家,初封时称唐,后来改称为晋。春秋初期,晋国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南部汾水、浍水一带,这个地区是戎狄杂居之地,晋国的势力并不强大。

公元前679年,晋国公族的一支曲沃君武公通过战争夺取了晋国的政权。次年,周僖王在接受了曲沃武公所贿赂的宝器之后,正式承认曲沃武公为晋侯,并允许他拥有一个军的武装力量。这之后,晋国在武公及献公的统治下势力迅速壮大。

晋献公是一位非常有才略的君主,在他统治期间,晋国兼并了数十个小国和戎狄部落,疆域扩充到整个汾水流域,成为成周北面的一个强国。但是晋献公晚年宠爱从骊戎掳掠来的女子骊姬,骊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勾结献公的宠臣梁五等人,逼死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从而引发了晋国统治集团争夺最高权力的激烈斗争。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惠公及怀公相继为君,晋国始终处在内乱的状态。公元前636年,在外流浪长达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穆公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夺取了君位,他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归国时已经62岁,他在外备尝“险阻艰难”,也尽知“民之情伪”,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另外,长期跟随他的大臣,也都是治国的良才。在臣下的帮助下,文公很快就将晋国的政局稳定下来。

弭平内乱不久,晋文公又通过“勤王”活动,协助周襄王击败了王子带的叛乱,取得了周王的支持,在诸侯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勤王回国之后,晋文公立即着手对晋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进行大规模的整顿。他首先致力于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深刻矛盾,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农业,重视商业在增加国家财政收人方面的作用,另外,他还尽量节省政府开支,不给百姓增添更多的经济负担。公元前633年,文公将晋国的军队扩充到了三军,使晋国跻身于军事大国之列。建立三军的同时,晋文公又在北卢举行“大狩礼”,即进行军事演习,以加强军队的训练,并对三军将领进行重新任命。

在晋国国力蒸蒸日上的同时,南方的楚国也在积极地实施北进战略。齐桓公与楚签订召陵之盟后,楚国北进的势头受到扼制。但是,齐桓公去世之后,楚国又继续北上,势力发展很快。泓水之战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纷纷倒向楚国,除齐国以外,宋、鲁、曹、卫等国都先后南下与楚国订立盟约,楚国逐新显露出要成为诸侯新霸主的趋势。

不过,楚国毕竟是南方“蛮夷”建立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原诸侯当中,有比较强的鄙视楚国的心态,随着晋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一些诸侯就不去楚国朝贡,而与晋国结为盟国。

公元前633年冬,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军队包围了亲晋叛楚的宋,宋向晋求援。晋文公采纳大臣狐偃的计策,先进攻楚国在北方的盟国曹和卫,引诱楚军北进。为了对付楚,晋还拉拢齐、秦,结成盟国,然后整军在城濮与楚军对峙。

战斗开始前,晋文公主动退避三舍,将军队后撤了90里,这样就既麻痹了楚军的统帅子玉,又激励了晋国军队同仇敌忾的士气。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与楚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进行决战。晋军一方,有齐、秦、宋等国军队前来助战,楚军一方,则有陈、蔡等国的军队参战。战斗开始后,晋军首先向楚军的右翼陈、蔡两国军队发动攻击,很快就将楚军的这一翼击遗。与此同时,晋军一部伪装成主力向后败退,楚军左翼不知是计,孤军深入追击晋军,失去了中军的支持,在半路遭到晋军主力的拦腰截击。佯装败退的晋军这时也反扑回来夹击楚军左翼。子玉见左右两翼都被晋军击败,急忙下令收兵,这才保全了楚国的中军。

城濮之战以晋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晋军共活捉楚军千余人,还缴获了楚军战车一百辆及大量军事物资,在城濮休整了三天之后,班师回国。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参加的诸侯有鲁、宋、齐、蔡、郑、卫等国,周襄王也前来参加。在接受了晋国所献大量战利品之后,襄王册命晋文公为“侯伯”,承认他为诸侯的霸主,晋文公与诸侯签定的盟约则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这年冬天,晋文公又再度与诸侯在温会盟,周襄王受晋邀请再次赴会。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即位。襄公也是一位勤于政事的国君,他在仍然健在的曾经辅佐文公成就霸业的大臣的帮助下,继续保持了晋国的霸业。这与齐国的霸业在桓公本人死后烟消云散形成了对比。

比晋文公略晚,秦穆公在西方建立了自己的霸业。秦人为赢姓,本是生活在我国东部地区的一支古老部族。相传秦人的始祖大业是女修吞下玄鸟之卵后生下的,这与商人的起源非常相似。

周孝王时,秦人祖先非子为王朝养马有功,被赐封邑于秦地,号秦赢,这是秦人称秦的开始。平王东迁成周,秦襄公参与护送,被平王由西垂大夫升为诸侯,还特别赐命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这给了秦国在西部地区很大的拓展空间。

自此以后,秦国得以跻身于诸侯之列,享受了与诸侯同样的通使聘享春秋之礼。

秦穆公统治期间,是秦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他十分注意从其他国家引进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人。素穆公在这些谋臣的帮助下,使秦国的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当晋文公在中原与楚国争战时,秦国的力量对于晋、楚双方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秦穆公称霸的道路最不平坦。当秦国势力逐渐发展的时候,与其隔河相望的晋国也迅速强大起来,并始终控制着秦国通向中原的咽喉桃林塞,使秦国难以在中原发挥更大的影响。

晋文公称霸的时候,秦穆公知道难与晋国争锋,因此始终保持着比较谨慎的外交策略。

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开始向东部扩展势力。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轻师远征郑国,因为走漏了风声,只好在灭了滑国以后班师回国。当秦军路过晋国的崤山谷地时,遭到了晋国军队与姜戎的伏击,全军覆没,三名主帅也被晋军生俘。这就是彻底粉碎了秦穆公东进梦想的崤之战。以后,秦国为了报这次全军覆没之仇,曾几次派兵进攻晋国,但是双方互有胜负,秦国始终不能打通其东进的道路。

秦穆公无法东进,便将进攻的矛头转向西部的各戎狄部族。他首先设计将投奔到西戎的晋人由余留在了秦国,给自己做谋士。由余在西戎部族住过很多年,对于这一地区的民风及山川险要了如指掌。在由余的帮助下,秦穆公在西戎地区的发展非常顺利。

《史记·秦本纪》记载,短短五六年的时间中,秦穆公就“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在西部地区建立了自己的霸业。连周襄王也专门赏赐金鼓来表示祝贺。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与晋襄公先后去世,晋国与秦国长期为敌,双方的力量都相对有所削弱,这为南方的楚国向北方发展势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时机。楚穆王时,灭掉了楚国周围的江、六、蓼等小国,为下一步的称霸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他提拔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相),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使农工商贾各守其业。在政治上则注意选用旧贵族,借以巩固统治集团的群体力量,楚国的国势日益强盛。

与此同时,晋国的力量却正在衰退,晋灵公的统治昏庸残暴,大臣们也不思进取。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进攻伊洛一带的陆浑之戎,将军队一直开进到东周附近,“观兵于周疆”,向周王炫耀武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却趁机向王孙满询问周王室所藏九鼎的重量,其称霸中原的用意十分明显。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再度北上,进攻晋的盟国郑长达3个月之久,郑国只好向楚国投降。晋国派荀林父为元帅,领军前来救援,听说郑国已经与楚国达成和议,就准备撒军回国。但是晋国的一些将领不同意就此罢手,中军将领擅自率领自已的军队渡过了黄河,荀林父只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

晋军与楚军在邲发生战斗,由于晋军内部进退意见不一,导致全军指挥失灵,被楚军打得大败。遗退的晋军争相渡河逃跑,不是死在楚军之手就是淹死在河里。邲之战后,楚国声名大振,晋军轻易不敢与楚军争锋。

公元前594年,楚军又围宋国,宋向晋国求救,但晋国的大臣们都反对出兵。宋国坚守长达9个月,也没有盼到晋国的救兵,只好向楚庄王投降。

这时,中原诸侯见晋国胆怯,楚国势大,便纷纷与楚国签订盟约。楚庄王继晋文公之后,终于在中原建立了楚国的霸业。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公元前589年,继位的楚共王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大会诸侯,包括秦、齐等大国在内的14个诸侯国参与了会盟,显然,楚庄王霸业的余威尚在。

2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