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飞机,号称空中指挥所,是现代空军最重要的力量倍增器之一,预警飞机相当于把雷达搬到了天上,可以居高临下俯视整个战场,不但可以更早发现敌人飞机的活动,还能指挥己方战斗机,对敌方实施打击。早在冷战时期,预警飞机就在多场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直非常重视的一种空军装备。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种自研的“空警1号”试飞成功至今,我国的预警飞机已经发展了整整三代,其中第一代无疑就是刚说的“空警1号”,由于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还没有独立生产大型空中飞行平台的能力,所以我们直接把50年代从苏联进口的图-4战略轰炸机装上圆桌型旋转式雷达天线,并更换了发动机,改装成为“空警1号”预警飞机。根据公开的报道显示,空警1号预警飞机的雷达对战斗机的有效探测距离可达370公里,并且能够同时指挥6架战斗机进行空战,基本具备了预警飞机的性能。不过由于当时我国雷达技术相对落后,该机的雷达接收系统无法有效过滤地面杂波,所以在地面上空几乎无法使用,只能在海上使用,其性能和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其空中平台数量非常有限,所以仅改装了约3架,就终止了相关研究。
和空警1号同属于我国第一代预警飞机的,还有著名的运-8AEW“警戒机”,也就是网友们俗称的“运-8大鼻子”,该机安装了一台我国从英国进口的“天空霸王”早期预警雷达,该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可达320公里,具备较为卓越的地面杂波过滤能力,是我国八九十年代最重要的空中预警指挥平台。不过由于“天空霸王”雷达只能装在运-8的机头部分,所以其侦察范围存在较大盲区,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预警飞机。
在经历了第一代预警飞机的研制历程后,我国对于“预警飞机”以及相关技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再加上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已经有了极大进步,因此开始研制的第二代预警飞机就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高。我国的第二代预警飞机同样是两个型号:用俄罗斯伊尔-76MD战略运输机改装而来的空警-2000战略预警机,以及用运-9运输机改装而来的空警-200中型预警机。
空警-2000是我国首次独立研发的大型战略预警飞机,该机的参数至今高度保密,不过该机全球首次采用了三片固定式雷达阵列组成的预警雷达,由于采用电扫方式进行扫描,不但省略了传动组件等附属机构,简化了结构,同时还提升了雷达搜索效率,而且采用相控阵雷达的优势在于,其雷达波束可以变化,因此灵敏度更高,可以跟踪更多目标,具备更强的作战效率。
空警-200预警飞机严格来说属于是空警-2000的“备胎”,意思就是如果空警-2000研制失败,那么我们还有一个小一号的空警-200可以交付部队使用。空警-200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平衡木结构,采用两块相控阵雷达阵列背靠背方式贴在一起,做成类似于一架平衡木的结构,安装在飞机背部。这样设计不但大幅降低了研制难度,同时和圆盘型雷达相比,还大幅减小了风阻,保障了飞机自身的飞行性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只不过平衡木式结构在飞机头尾两端各有大约60°的雷达盲区,所以空警-200在机头和机尾分别部署了单独的雷达,用于“补盲”。
在经历了两代预警飞机的摸索研发后,我国推出的真正先进预警飞机,就是本文的重点:空警-500预警飞机。空警-500也采用了运-9运输机作为平台,但把原先的“平衡木”雷达换成了圆盘型雷达, 并且也采用了三片式有源相控阵雷达阵列,而且通过升级配套的计算机系统,实现了性能上的进一步跃升,从而让仅仅使用中型运输机作为平台的空警-500具备了超越空警-2000战略预警机的先进性能,而且空警-500也同时超过了美制E-3B和俄制A-50两种世界水平的大型预警飞机。
不过我国航空工业人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在空警-500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升级改造,继续挖掘这型预警飞机的技术潜力。从网上最新流传的照片来看,新版本的空警-500更换了新的雷达天线罩,新雷达不但头顶凸出了一个鼓包,同时厚度也明显加厚,这意味着新式雷达的阵列面积加大了,探测功率、探测距离和灵敏度都有所提升,同时新空警-500的机身两侧还增加了两块凸起,根据推测可能是其他型号的雷达阵列,用于补盲和其他功能。
从上述升级变化不难看出,此前虽然空警-500的性能已经是世界顶级水平,但由于美国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F-35隐身战斗机,对此我们自己的雷达侦察体系自然也要相应升级。从新曝光的空警-500外观上推测,新版本的空警-500应该是着重强化了侦测隐身目标的功能,未来可以专门用来对抗美国的隐身战斗机。这一点或许在两年前的中美“黄海斗法”上可以一窥端倪:当时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在美国空军的研讨会上就承认“对解放军的预警飞机非常感兴趣”,因为正是在空警-500的协助下,歼-20对美军的F-35取得了不止一次的胜利。从这个角度上看,说一句中国预警飞机“遥遥领先”,完全没有问题。
什么时候的新闻?现在都空警700和空警300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