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冥鸿品自高神气浑然在天工——刘云先生的山水画

子浙文 2025-03-20 14:13:11

观瀑图68 cm×45cm2014 年

天际冥鸿品自高 神气浑然在天工

——刘云先生的山水画

◎文 / 黄戈

江苏省国画院书记、副院长刘云先生给人感觉总是儒雅而谦和,全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行政领导应有的官威和傲气。或许他本人过于谦虚低调,或许他在日常工作中全身投入画院繁杂的行政事务,使得很多人忽视了作为画家身份的刘云在艺术上的探索和执着,甚至有时候会产生某种偏见。而我在看到刘云先生画作之后,立即剔除了耳闻来的印象,反而有些惊讶于江苏省国画院的内在底蕴 :一位并非科班出身,没有显赫艺术履历的画院行政院长竟有如此水平,画院确实是一块孕育艺术家的宝地。

没有浮名,少了些许累赘;没有虚妄,少了重重羁绊。刘云在自我艺术修行中默默耕耘、蜕变、升华,我相信他最终会形成属于他个人艺术创作的独特风貌和鲜明特色,这需要画家先天禀赋与后天习得的两相融合,需要其在审美创造实践中长期积累,逐渐形成。因此,我们

在欣赏刘云山水作品时不能孤立地横向比较或简单地妄加结论,而是应把画家艺术的成长轨迹置入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中考察,充分关注其审美取向的根源和艺术追求的基点,进而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和展望其艺术发展的未来走势。我想,这才是科学、客观的学术态度,而不是道听途说或者主观臆测。

诚然,刘云在中国画方面没有学院式教育背景或者师承式学艺经历,但生活阅历和工作环境很好地弥补了他在技艺表现方面的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学院模式或传统程式的束缚,反而带给刘云别有洞天的自由,即通过巧妙地借助傅抱石画风,把旁人看做的劣势转换为自我的创作优势。这是一种充溢辩证色彩的艺术抉择,需要更多的智慧与勇气,甚至还要有那么一点机缘和运气。当我看到刘云山水画以傅抱石散笔皴法为筑基的时候,即刻感受到了画家自身所具备的机敏和才情,感知到刘云在创作中对自身审美趣味取向的独特性感悟和理解,这是画家个体审美素质和禀赋在创作过程中的特有发挥和作用,是对自身创作优势的深刻把握。

所以说,刘云选择傅抱石画风不是偶然的。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的积累为其审美趣味的形成和审美取向的判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刘云找寻傅抱石画风作为自己艺术之路的起点和基点的智慧之处在于画家避免了过多的摸索和尝试,使得自己从事创作

伊始便显露出自己的创作特色。众所周知,傅抱石作为江苏省国画院首任院长直接影响了画院的整体创作风尚,成就了新金陵画派的历史辉煌。作为画院现任领导,刘云把传承、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历史殊荣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当,为利于工作的开展,他需要在行政工作之余,

通过自我的艺术实践逐步了解以傅抱石为代表的画院大师、名家,在此过程中刘云找到了与自身素质最相契合的创作途径,也找到了与之最相对应的师法对象——傅抱石画风。历史的机缘、幸运的眷顾,都一步步推动刘云在艺术取向上的选择,或者说内外条件的契合促成了

刘云选择傅抱石画风作为自己艺术发展的依托,这其中包含画家长期艰辛的探索和选择的过程,也是画家不断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的实践积累。这种选择是关键性的,它诱发刘云对自身创作优势的认识,使他的创作能够迅速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简言之,刘云仿拟傅抱石有其内在的深刻考量,而江苏省国画院的历史渊源和艺术氛围从外部进一步影响了画家的艺术取向,这些实质上都有助于画家正确确立自我认识和自我发现的路径和方式。

我曾长期研究傅抱石,无疑一直对傅抱石先生抱有深深的敬意和一定的了解,因而当我面对刘云先生的山水画时总怀有一种亲近和感动。对于画院的人来说,傅抱石先生的艺术成就是高山仰止般的里程碑,而画院后辈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保护和继承就是研究、学习和发扬傅抱石艺术精神和实践。从精神层面上说,傅抱石绘画思想的精髓在于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基本价值观,并且把它作为中国画的民族性加以发展 ;另一方面,傅抱石能够吸纳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所以在傅抱石艺术发展历程中始终交织着传统坚守与时代创新的两方面内容,反映了他积极顺应时代风尚、圆融中外的权变思想,这也最终成为影响江苏省国画院每一位成员的重要艺术创作理念。长期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中,刘云有意无意间体现出傅抱石遗风和韵味是极其自然的,所以从他的山水画中我能感到画家对先贤大师的虔诚和笃信,对传统文化的谦卑和仰慕,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弘扬。尽管在细节的处理上刘云的山水画少了傅抱石作品中独有的那份天资横溢和精微玄妙,但在整体画面的把握上刘云无疑触及了傅家山水那特有的浑朴高华和雄健深厚。这是一种流淌着古质的美,没有笔墨技巧的刻意卖弄,也没有时下流行的制作机巧,坦坦荡荡,朴素而单纯。我想,这不正是傅抱石所追求的“一种自感而感人的美”吗?

我们再具体而微地赏析刘云的山水画,他选择了傅氏画风就是采用散锋笔法,即人们常说的“抱石皴”。那么“抱石皴”的实践价值和历史意义究竟在哪里?实质上这就涉及有关中国画的中锋、侧锋和散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画核心要素的构成,甚至能够通联东方艺术精神的实践方式与语言表达等更深奥的美学层面。只有厘清这一问题,我们才可对刘云山水画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艺术层面的取向以及技术层面的定位有一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众所周知,中国画传统笔法最重“中锋”,而“抱石皴”的突破即在于对中锋用笔的突破。进一步来说,我们也可以把“抱石皴”看作对中国画中锋用笔的反向突破,突破了中锋就意味着选择了侧锋、逆锋、散锋等笔法,中锋原有特性和质量随之消失,而侧锋、逆锋、散锋被认为的缺陷之处恰恰是中锋的优长和特点。为什么古人往往尊奉“中锋用笔”为笔墨圭臬?简言之,中锋所产生的线条圆润厚重(傅抱石语),所以中锋产生的效果给人以遒劲浑厚、雄健有力而不失内敛含蓄的感觉,这里包含深厚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因素和民族审美习 性。从技术层面说,中锋的关键在藏锋,使线条有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道和气息。而非中锋的用笔,虽更加畅快潇洒、机巧灵透、变化丰富,但在中国古典美学角度看,过于张扬、轻飘,进而有失狂野、浮躁而疏于法度。其中散锋用笔则是中锋的最极端反面,因而前人往往不敢贸然轻用。但傅抱石则把散锋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除了传统用笔的中、侧、逆、转各种笔法之外,还包含了多少不可名状的皴、擦、点、囤的行笔轨迹。傅抱石的散锋笔法全然不见起落笔的痕迹,全无笔锋可言的笔根揉、按、点、划,由此产生的似乱非乱的大块皴擦,极尽毛笔之能事,有如天籁浑成而绝无人工斧凿痕迹。但细看画面,傅抱石的散锋有极强的规律性,甚至没有任何脱离传统皴法的规范,所以说,“抱石皴”集中地体现了所谓乱而不乱、无法而有法的法则,这与石涛的画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充分地体现出傅抱石把握和运用艺术辩证统一规律的能力。

再观刘云的山水画,我认为他非常好地体现出“抱石皴”似乱非乱、乱中有法的特点,同时结合画家自己沉厚稳重、朴拙规整的笔性,在模仿傅抱石间掺入自己的理解和变化,使得他的画风在依托傅抱石这一高端学术平台上有更加宽广的独立发展空间。这要比从头来过的传统“集大成”式的笔墨学习过程更便捷,真正实现了起点高、路子正、进步快的学画路径,并且为自己预留了图式的创新模板。这些都反映了刘云对山水画的理解已经进入自觉发展阶段,并且在实践上已经有了相当的学术积累和自我规划。因而我认为,就笔墨而言,刘云先生已经无须顾忌他人的评论而应坚定地选择、实践“抱石皴”作为自我艺术表现的突破口,这是那些仅凭一点圆熟笔墨功力即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的江湖画家无法比拟的,进而他将发扬后天学画厚积薄发的治学优势,把自我的阅历、修养乃至人生境界凝华成一种大朴大美的笔墨语言,在傅家山水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我的刘氏云烟。

综上所述,画家成功的要素不仅需要画家人品、学养和能力的聚合,而且还需要其持久的酝酿和积淀。与之对照,刘云先生德艺双馨,各项成功要素兼备,画风已露出不凡之端倪,已然走在艺术辉煌途中,因此我对他未来的艺术之路持有更大的信心、期待和祝愿。

刘 云 简 历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原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艺委会常务副主 任。现任江苏省美术 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画院联盟常务副主席,江苏书画家 联谊会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 动奖章”获得者,2021年荣获江苏“十大文化人物”。 作品《寒晓图》、《美丽乡村》入选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晋京展,《草原牧歌》入选2019中国百 家金陵画展(中国画),作品《旭日映群峰》获第四 届江苏省文华奖,作品《拉姆拉措》入选第五届全国 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旭日东升》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出版有《刘云山水画精选》 《江苏 省国画院精品画库山水卷 ·刘云作品集》 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刘云山水作品精选》。

0 阅读:17

子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