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启动“国有化”,大批寡头家产收归国库,铁腕手段毫不留情

梅苏长观天下 2025-03-20 16:30:21

克里姆林宫的“经济手术刀”再次出鞘,一场针对寡头阶层的资产大清缴震动俄罗斯。总检察长克拉斯诺夫在最新工作报告中披露,俄罗斯一年内将2.4万亿卢布资产收归国有,包括5家曾被外资控制的战略企业。这场被外界称为“普京式国有化”的行动,既是应对俄乌冲突下财政困局的非常手段,更是克里姆林宫对寡头势力“顺者昌、逆者亡”的终极警告。

国际油价持续低位震荡,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储备近乎腰斩,军事开支却飙升至战前4倍。当能源红利难以填补战争黑洞,普京选择了一条“向内开刀”的路径——将矛头对准国内寡头及外资企业。从能源巨头到食品产业,从腐败指控到“资助乌克兰”罪名,俄检察机关的查封令如雪片般飞出,仅一年时间,至少67家企业被贴上“非法私有化”“极端主义”标签,资产瞬间易主。

这场国有化风暴背后,是俄罗斯经济结构的深度重构。苏联解体后的“野蛮私有化”造就了一批富可敌国的寡头,如今普京正以“反贪腐”之名重塑国家经济命脉。被收缴的2.4万亿卢布,相当于俄军年度预算的六分之一,这笔巨额资金不仅缓解了财政压力,更将关键产业重新纳入国家掌控。

总检察长克拉斯诺夫的仕途轨迹,堪称普京权力体系的标准模板。从调查前总理暗杀案到清洗航天领域贪腐,从剿灭极端组织到追查反对派领袖遇害事件,这位50岁的技术官僚始终冲锋在政治斗争最前线。2020年破格晋升总检察长后,他主导的资产收缴规模从万亿级跃升至2.4万亿,成为克里姆林宫当之无愧的“财政输血机”。

克拉斯诺夫的手段精准而凌厉:对涉嫌向“不友好国家”出口战略物资的企业,以“资敌”罪名雷霆查封;对90年代私有化过程中的灰色操作,启动历史追溯调查;即便是法国食品巨头达能这样的跨国企业,也被以“临时管控”名义接管,最终通过“白手套”完成资产转移。这套组合拳既彰显司法威慑,又为权力核心圈输送利益,克拉斯诺夫的政治筹码随之水涨船高。

国有化浪潮中,一场财富再分配的暗战悄然上演。当西方资本被迫以“骨折价”抛售在俄资产时,接盘者往往是车臣副总理亲属、鞑靼斯坦神秘商人这类与权力中枢紧密捆绑的新贵。29岁的鞑靼乳业大亨明加佐,便是通过吞下达能俄罗斯业务,一跃成为行业新寡头。这种“左手收归国有,右手定向输送”的操作,暴露出普京更深层的政治逻辑:打破旧势力垄断,培植绝对忠诚的新经济支柱。

对于传统寡头而言,生存法则变得异常清晰。铝业大亨德里帕斯卡等“识时务者”主动配合国家战略,将产业纳入战时经济轨道;而试图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骑墙的巨头,则面临资产清零、流亡海外的结局。克里姆林宫用铁腕证明:在俄罗斯,资本永远不能凌驾于政权之上。

这场史无前例的国有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国家资本主义的极限实验。普京政府通过司法手段,将能源、军工、粮食等战略领域彻底国有化,构建起服务于战争机器的垂直管理体系。被收缴的寡头资产,既填补了因油价下跌出现的财政窟窿,又为军工复合体注入新血液,形成“以战养战”的闭环。

然而,这种非常态经济模式的隐患正在显现。外资大规模撤离导致技术断层,新寡头垄断加剧市场扭曲,司法工具化损害商业信誉……当国有化从临时措施演变为常态政策,俄罗斯经济或将陷入“越收越紧,越紧越收”的死循环。

普京的国有化铁拳,既是对30年自由市场经济的彻底否定,也是战时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旧寡头的时代正在落幕,但新崛起的“红顶商人”能否扛起俄罗斯经济转型的重担,仍是未知数。当司法利剑成为经济调控工具,当国家机器深度介入市场运作,俄罗斯的“特别经济模式”正在改写现代资本主义的规则书——只是这一次,代价可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4 阅读:215

梅苏长观天下

简介:冲突与合作双棱镜,拆解大国博弈的不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