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春天,八岁的袁隆平注意到,父亲袁兴烈这段时间总是早出晚归。
到家时神情疲惫,脸如焦炭,眼睛干涩发红,像是刚从战场上回来似的,但眼神却充满着“我必须这么做”的坚毅。
直至四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父亲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他还没来得及向父亲问好,便见父亲挥舞着手中的报纸,眉飞色舞地对母亲说:
“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听及此的母亲也是一脸兴奋与激动,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连忙说:“好好好,胜利了就好!”
他对此颇为不解,却只见父亲转身抱起他,言语真切地对他说:
“平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长大后一定要发奋努力,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他当时年纪虽小,却是牢牢地将父亲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铭记在心。此后毅然投身于农学研究领域,为其奉献自己的一生。
那么1938年的那段时间,袁兴烈到底在干着什么事?他所说的“胜利”又是指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再往下聊一聊。
喜峰口大捷,大刀队初显威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地区。
1933年元旦,日军向山海关发起猛烈的进攻,遭到守军何柱国军队的英勇还击,长城抗战由此展开。
就在山海关前线将士们浴血奋战,终不敌日军而流血牺牲之时,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却临阵逃脱,直接将热河拱手相让给日本人。
危急时刻,国民政府急调宋哲元的二十九军驰援守卫长城。
虽然最后长城抗战失败,但打出过一场漂亮仗:喜峰口大捷!
这场大捷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一场胜利,由宋哲元麾下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打出来的。
宋哲元
我们所熟知的曲目《大刀进行曲》歌颂的也是此次战斗。歌词中所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描写。
3月12日的凌晨,大刀队趁着夜色摸进日军的一个营地,迅速解决掉哨兵后,将士们又朝日本兵营房扔下几颗手榴弹,炸了个措手不及。
就在日军惊慌失措地往营地外跑时,大刀队直接冲上前,与日军近身肉搏,拿起大刀就往他们头上砍去,英勇无比。
早已乱了阵脚的日本兵根本无力反抗,最终在增援部队的掩护下,大刀队全身而退,并歼敌一千余人。
这场大捷打响了大刀队的名号,使他们成为名噪一时的存在。
据说,此次战斗给许多日本官兵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在晚上睡觉时甚至都要带着钢盔,防止自己不清不楚地就死在大刀下。
那这与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又有何关系呢?
晚清发迹,民国昌盛据资料显示,江西袁氏袁兴烈一脉,祖上务农、爷爷经商、父亲从政,他从文,后又从军。
爷爷袁繁义生于晚清,有三个兄弟,在他十岁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
原本过着普通务农生活的四兄弟却意外获得一笔财富。
当时,在江西庐山地带,一批押送饷银的清兵遭到太平军的追杀,一大笔银两被无意丢下,正巧被四兄弟拾得。
他们用这笔钱去经商。兄弟们团结一心,苦心经营,生意越做越兴旺,最终成为江西富甲一方的商人。
在1889年,他们举家搬迁到德安县城,住进城西一处大宅院,时人称“西园袁氏”。
到袁盛鉴这一代,袁家的家底已经十分殷实。
袁繁义十分重视教育,毕竟在他看来,士农工商,考取功名是商人阶级最好的出路。
儿子袁盛鉴自小刻苦努力,成绩优异,最后不负众望,考上举人,连带着袁家成功转型,从商人家族摇身一变为书香门第。
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就在他考上举人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就此灭亡,这身份也就没了意义。
说是没意义了,但袁盛鉴估计也没想到自己的仕途这么跌宕起伏。因为中过举人,经人推荐,他在县政府谋得秘书长一职。
乱世中,官场变动,他做过一段时间的校长,担任过德安农会的会长,还在江西首届选举议会议员时高票当选。
民国时期的袁家,已经成为当地极有名望的家族,可谓昌盛。
抗日缺刀,冒死相送后来,袁兴烈在江西九江出生。但他自打有记忆以来,面临的就是社会纷争不断,国家战火纷飞。
幸而,那时的袁家已经颇具实力,足以给他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他和父亲袁盛鉴一样,好学上进肯吃苦,最后以优良的成绩考入国立东南大学。
袁兴烈(右下)
彼时民国初创,开放的社会风气逐渐流行,知识分子不再拘囿于当官的思维,而是自由地选择从军、从医、从政、从商,或是从文等。
袁兴烈毕业后,起初是做小学校长和督学,从事教育行业。后转行到铁路局工作,帮助运送军火和战略物资。
怎奈好景不长,日寇在蚕食华北而没有得到满足后,很快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由此打响。
1938年3月,为阻止日军攻陷徐州,守住武汉、郑州等大城市,国军先后集结29万大军,将在战略要地台儿庄与日军决一死战。
此时,面对日军对国土的侵略,对人民的屠杀,袁兴烈深知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如今国家有难,岂能坐以待毙?
因此,在听闻尤其是西北军缺少武器后,他打算拿出自己家里的全部积蓄,求人为大刀队打造出趁手的钢刀。
可是,他本人只是平汉铁路局的一个小职员,还是个文职,没有手艺,也没多少积蓄。
这该如何是好?
袁兴烈和妻子华静
思来想去,他决定发起筹款。先是动员钢铁厂老板陈子山,获得大量资助,后来许多商户听闻是为抗日募捐,也纷纷解囊相助。
筹得资金后,他又找到当地最好的锻刀师傅,请求帮忙锻造一批精良锋利的大刀。
在师傅加班加点的赶制下,五百多把大刀很快就锻造完毕。考虑到运送的实际情况,他决定亲自护送这批大刀到徐州前线。
武汉向来有“九省通衢”的称号,是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
因此,通往武汉的平汉与粤汉两条铁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日军轰炸的重要目标。
运送途中,日军的轰炸机在头顶盘旋。炮弹无眼,一不留神就可能丢掉性命。
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将这批锃光雪亮的大刀,送到孙仲连下属的大刀队手中。
这番壮举自然会惊动总司令孙仲连,他亲自接见了这位送刀的英雄。
令他诧异的是,这人既不是什么富商大贾,也不是什么军政要人,只是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员。
袁兴烈因此受到他的赏识,被邀请任第二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上校秘书,此后便一直从政。
虽然大刀比起日军的枪支炮弹落后不少,但拿到武器的大刀队在与日寇近身搏战时如有神助。
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用中国人的血性弥补了武器上的不足,最终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也就是开头令袁兴烈万分激动的“胜利”。
袁兴烈为抗日救国和民族独立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培养出一位国士无双的儿子。
那就是我们熟知的袁隆平前辈。
一家两代,代代功臣1930年9月,袁隆平在医院降生。巧的是,当时为他接生的护士,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林巧稚。
在当时的社会,很多人选择从军、从政,再不然就从文、从医,但袁隆平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选择从事农业研究。
据他本人回忆:“小时候有一年夏天,老师带他们去了郊外的一个园艺园,里面到处都是漂亮的花花草草,那时候他就对农业产生了兴趣”。
此外,他童年时的所见所闻,也影响着他选择从事农业研究。
国家危难,社会混乱,人民就会颠沛流离,他们一家也不例外。
从北平逃难到湖南,他一路上见到了很多难民,百姓流离失所,人民苦不堪言。
母亲华静对他的影响也很大,他曾亲口说过:“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
华静自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家风优良,虽出生富贵,却从不张扬。
她向往新时代的新生活,也希望为苦难的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而没有选择在家相夫教子,而是到新式学堂做一名外语老师。
她经常告诫孩子们要节俭,讲粮食的来之不易,讲土地的重要性,还带着他们去“神农洞”参拜,讲神农氏的贡献。
还和孩子们讲平等,讲科学,讲博爱。
从先贤经典到西方哲学、从文学到科学、再到现在的政治历史,讲苦难的中国,教育他们长大后要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袁隆平心底那颗学农的种子慢慢发芽,长成大树。
在解放后期,在考虑选择哪所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南京,到重庆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进行学习。
起初,袁兴烈对于儿子的选择很不满意,但在袁隆平的坚持下,他最后还是决定尊重儿子的想法,放他去学农。
20世纪70年代时,他不幸罹患重病住院,临终前袁隆平正处于杂交水稻研究的低谷。
为了不让儿子分心,他不让家人告知此事,因为他知道,自己儿子正在做的,是一件为人们谋温饱的大事。
也正是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袁隆平能够安心地进行自己的工作。
对父亲的亏欠也激励着他不断地前进。
后来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最终创建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水稻产量,让中国人吃上了饱饭,更被誉为“杂家水稻之父”。
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对于世界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在采访时说: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禾下乘凉,稻子长得和高粱一般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大小跟花生相似,这个梦很幸福。”
禾下乘凉梦是袁老先生一个美好的希望,梦的背后表达的是他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表现出的是他无私的大爱。
结语几十年的艰苦岁月里,总有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挺身而出。而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激励着我们团结起来,不断前进。
无论是国家危难之际,勇敢站出来的袁兴烈,还是解决粮食危机,保证人民温饱的袁隆平,都值得我们尊敬和赞颂。
-END-
【文|过冬】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