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称要扫平天下的陈蕃,为何晚年惨死狱中?

招财妙思 2025-01-24 12:51:18

在公元168年的时候,时间来到了九月初七这一日。依照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元的方式来进行推算的话,这一天它还有一个特定的称谓,那便是被称作“辛亥日”呢。

东汉这一年年初之时,汉桓帝竟突然离世。要知道,汉桓帝驾崩之际,并未留下子嗣。如此一来,在他去世之后,诸多棘手的难题如同烂摊子一般纷纷涌现出来,局面可谓是混乱又棘手。

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接下来究竟该立谁来做皇帝呢。

所幸在当时,东汉的高层局势尚算稳定,权力主要被太后以及数位大臣紧紧掌控着。随后,经过众人一番商议探讨,迅速选定了汉桓帝一位堂兄弟的儿子来继承皇位,此人便是历史上的汉灵帝。

在汉灵帝登上皇位之后,由于其年龄尚幼,于是便出现了常见的情况。彼时汉桓帝的皇后,也就是当下的太后窦妙,开始临朝行使皇帝的权力,主持朝政。而这朝政大权呢,窦妙将其交到了自己父亲窦武手中,同时也交给了以名臣陈蕃为代表的诸多士族大臣。

在随后的半年期间,由于有这些人的缘故,东汉高层始终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未曾出现任何乱子。一切事务皆在正常推进,东汉的整个国家机器,也并未因汉桓帝的离世,而产生什么故障或问题,依旧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汉桓帝离世仅仅半年之后,时间来到了九月初七这一日,突然间,异样的变故急剧发生了!

就在当日,皇宫之中,王甫、曹节、朱瑀等宦官为首的集团竟突然发动政变。他们一下挟持了汉灵帝,随后编造谎言,称窦武与陈蕃意图谋反。接着,这帮人拿着汉灵帝的圣旨与符节,径直去调遣军队,对那几位掌权大臣展开了围攻抓捕行动。

终究,宦官们骤然发难,使得以陈蕃、窦武为首的数位大臣皆被擒获。而后,陈蕃于监狱中惨遭杀害,窦武更是被押至洛阳城外,当着众人的面被斩首示众。至于太后窦妙,从那往后便被幽禁在云台宫,一直被囚禁着,直至生命终结。

后世将这场政变在史书中称作“九月辛亥政变”。

这个人着实趣味十足。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与其说这场政变重要,倒不如说他的故事更为关键呢。其故事可是径直贯穿了东汉后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并且还将那个时代士族大臣内心的思想矛盾集中展现了出来。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有关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在现实面前,他遭遇了重重打击,就仿佛被现实狠狠地痛揍了一番,尝尽了其中的苦涩与无奈,可谓是理想在现实的碰撞下,满是伤痕,尽显生活的残酷一面。

陈蕃早年的经历着实有些乏味呢!那完全就是典型的东汉士族奋斗历程。他爷爷可是担任太守级别的官员,正因如此,他长大后便按部就班地进行正常学习,之后顺顺利利地入仕为官,整个过程平淡无奇,没什么特别之处。

当然,在他踏入仕途之前,是有一个小故事发生过的。而这个故事便是众人熟知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大约在陈蕃十五岁之际,那时的陈蕃一心扑在学习上,因而在生活方面就显得有些不修边幅了,平日里就连自家房间也从不收拾打理。后来,在某一天,陈蕃父亲的一位友人来到陈家登门拜访。

结果他瞧见陈蕃的房间一片杂乱,便随口向陈蕃询问了一句:“怎么不把房间收拾一下呢?”

面对这个问题,陈蕃当时给出的回答极为豪迈,他称大丈夫活在天地之间,理当胸怀扫除天下的志向,又怎能把工夫耗费在清扫自己这区区一间屋子上头呢?

陈蕃给出那样的回答后,其父的这位朋友并未即刻予以回怼。起码在史书当中,并没有记载下这位友人直接反驳他的相关内容。据史书所记,这位友人在听闻陈蕃的回答之后,不但未反驳,反倒认为陈蕃颇具志气,其志向在于扫平天下呢。

可以合理推测,彼时陈蕃不打扫自家屋子,说不定就是单纯犯懒罢了!亦或是前一晚在外嗨到熬夜,以至于当天没心思收拾屋子。而那位友人呢,前来陈家,很可能是有求于他家办事,如此情形下,自然也就不会去回怼陈蕃啦。

但有趣的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蕃会用自己的一生去证实这个小故事所蕴含的隐喻。而一直到一千多年之后,才终于有人实实在在地对他所说的这句话进行了反驳。

希望你能把这个小故事牢牢记住。

这其实就是陈蕃一生所蕴含的隐喻。毕竟它能够代表着陈蕃那贯穿一生的种种特质、经历以及其背后所潜藏的深意,就如同一个隐匿在岁月长河中的特殊符号,始终与陈蕃的人生紧密相连,所以说这就是陈蕃一生的隐喻呢。

陈蕃出身不凡,其爷爷与父亲皆在官场任职。凭借这样的家庭背景,陈蕃在少年时期便得以正常开展读书学习之事。在家世的有力支撑下,他能够享受到当时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待其成年后,依照彼时的规矩,顺顺利利地通过举孝廉的途径步入仕途。

陈蕃踏入仕途之际,恰逢汉顺帝当政之时。由于其出身世家,门第颇为显赫,所以他获得的第一份差事,便是被授以“郎中”这一官职,实际上就是被委派到尚书台去担任一名属官。

在做了数年郎中之后,正赶上陈蕃的母亲离世。依照当时的惯例,陈蕃从这往后便得辞去官职返回家里,为母亲守孝。在东汉时期,人们都极为注重孝道。况且陈蕃所在的家族属于士族,如此一来,通常情况下守孝所需的时间往往是比较长的呢。

因此,待陈蕃守孝的这段时期完全结束之际,他已然是三十多岁的年纪了,甚至都快要接近四十岁这个年龄段啦。

陈蕃的前半生,实在是没有太多值得大书特书之处。不过呢,他那未曾为官的四十余载岁月,恰恰目睹了东汉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全过程,这一点倒是颇为值得一提呢。

推断时间的话,陈蕃应当是诞生于汉和帝执政之时。了解东汉历史的人都清楚,汉和帝在位期间,乃是东汉极为兴盛的阶段。因而在陈蕃年幼之际,他听闻的都是诸如西域那边班超又取得了何种胜仗啦,或者近期哪个国家的使团又前来洛阳朝拜之类的消息。

然而随后,在陈蕃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曾经强盛无比的东汉王朝,却一步步迈向了衰落之途。大致在陈蕃十岁至二十几岁期间,历史的进程推进到了汉安帝所处的时代。彼时的东汉,长时间由女主邓绥掌控朝纲,并且国家连年遭受天灾,地震更是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邓绥离世后,东汉高层陷入了长达数年的混乱局面。直至汉顺帝登上皇位,高层局势才重归稳定。然而,此后东汉的衰落之势却未曾停歇,一直延续着。即便高层竭尽全力,也终究无法重现陈蕃幼时所经历的那种昌盛繁荣之景了。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陈蕃琢磨这个问题,耗费了大半辈子时间,可终究还是没能想明白。随后,待其守孝期满,正式踏上仕途,得以接触权力之时,他便愈发能够直观地体会到那种衰落的状况了。

陈蕃守孝期满后,当地刺史周景率先对其发出征召,邀他出任别驾从事一职。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周景有一位堂兄弟,而此堂兄弟的孙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周瑜。

然而在此之后,陈蕃一经征召入朝,却因与周景在政见方面存在分歧,没过多少时日,便径直辞去了官职。

此次辞职后不久,陈蕃便受到了“三公办公室”的征召,要他出任当朝三公的属官。这一选择,说起来着实不错。然而,陈蕃却全然没把当时的三公放在眼里,最终压根就未曾去应召赴任。

此后,陈蕃的学问日益深厚,名气也越来越响亮,知晓他的人愈发多了起来。最终,当朝太尉李固看中了他。李固身为当时的士族领袖,不仅手握较大权力,其个人品行亦是相当不错,深受士族阶层的认同,陈蕃对他亦是极为崇敬。

因此在这一回,陈蕃应允了李固给予的任命。并且,在李固的大力提拔之下,陈蕃迎来了仕途的快速上升期,呈现出一种类似爆炸式的晋升态势。起初他获任为议郎,紧接着又被委以乐安太守这一职务。

彼时汉顺帝已然离世,历史的进程逐步迈向了汉桓帝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前期阶段,大权皆被梁家所掌控。并且,到了汉桓帝这个时代,陈蕃已然年过四十,甚至极有可能都快接近五十岁的年纪了。

回首陈蕃这一生的过往经历,我们不妨先思考这样一个疑问:在被李固发掘出来之前,陈蕃的仕途为何始终不顺呢?要知道,他可是一直都在勤奋学习,而且其家世背景也并不差,可为何在受到李固征召之前,就始终没能有什么大的发展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陈蕃他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好人呐,是那种彻头彻尾的好人,所以才会是这样的情况。

据史书所记,陈蕃无疑是一位典型的君子。他始终以严苛的儒家准则来自我约束,并且也凭借这一准则去审视世间万物。故而,在起初几次接到征召之时,一旦察觉到征召他的人并不能契合自己对世界的那份期待,陈蕃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

一直等到李固出现之后,他方才作出了应召的选择。

并非由于李固官职高,关键在于他乃当时士族的领袖人物。其个人品行堪称无可挑剔,并且大体上可以说,他自身就充分展现出了那个时期士族所具备的品质特点。

陈蕃能够迅速跻身东汉高层,这全得益于李固的大力提拔。要知道,在当时,一旦达到太守这个级别,就意味着有机会接触到东汉的最高层了,而陈蕃在李固的扶持下,自此开启了迈向东汉高层之路。

然而问题在于,在此之后,他旋即便察觉到:彼时东汉的最高统治阶层,着实让他失望至极啊!

在当时的东汉时期,朝政被梁家牢牢把控着。其中那权势熏天的权臣梁冀,张狂蛮横已达极致状态。之后,他竟然公然在李固跟前,把皇帝给直接毒死了。并且,梁冀自身大肆贪污受贿,拉帮结派以营私利,其生活的奢华程度简直超乎想象。

瞧瞧这样一个人呐,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打量,怎么瞧着都像是个坏人,横竖看下来,都给人一种十足的坏蛋的感觉呢,反正就是让人觉得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无疑了。

然而就是如此这般一个作恶多端之人,竟得以掌控国家的至高权力。并且在此之后,那些品行端正的大臣们对其也是毫无办法!要知道,就连当时在位的汉桓帝,实际上也不过是梁家所掌控的一个傀儡罢了。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彼时的陈蕃已然年近五十,可他依旧满心困惑,怎么都琢磨不透问题究竟出在哪。不过很明显,即便面对如此糟糕恶劣的情形,陈蕃也决然不肯与那些不良风气同流合污,他始终坚守着自我,不愿有丝毫的动摇。

就这样,随后便出现了一个在官场之中显得极为另类的人。

大将军梁冀派人找陈蕃办事,哪成想派去的人刚与陈蕃碰面,就被陈蕃径直给打死了。就因为这事儿,陈蕃立马被贬为修武县令。在担任县令之时,陈蕃可是尽心尽力履行职责。而且不少士族官员对他极为敬佩,后来便设法把他弄回京城,让其出任尚书一职。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就在刚刚出任尚书没多久的时候,荆州南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山贼叛乱。彼时,汉桓帝打算招募更多的人员去平息这场叛乱。但陈蕃却积极主动地上书进言,恳请汉桓帝不要扩充人员编制,而是应当精准地查清事情的真相,弄明白当地百姓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才去做山贼的。

就因为这一件事,陈蕃再次惹得众多人心中不快。也正因如此,到了最后,陈蕃没过多久便遭到了贬谪外放的处置,直接被派往南方,担任起了“豫章郡太守”这一职务。

就在此次外放期间,陈蕃于豫章郡结识了一人,名叫徐穉,其字为“孺子”。在整个豫章郡范围内,旁人皆入不了陈蕃的眼,唯有这徐孺子能得到他的赏识。

于是在此之后,陈蕃特意在自家设置了一张床榻。平常的时候,这床榻是挂在墙上的,并且不许其他人使用。唯有徐孺子前来的时候,陈蕃才会将这张床榻放下来,以供徐孺子使用。

后来之所以有了“下榻”这个词,正是源于这段故事。并且呢,在之后的《滕王阁序》当中,还出现了“徐孺下陈蕃之榻”这样一个典故呢。

就这样,在豫章郡度过了潇洒的几年时光后,时间来到了公元159年,陈蕃迎来了其人生当中又一个极为重大的转折点。

就在这一年,汉桓帝竟出人意料地发动了一场政变,其目标直指梁家,而后成功将梁家一举拿下,彻底解决掉了!

在汉桓帝成功扳倒梁家之后,其内心最为强烈的渴望,便是改变东汉当时每况愈下、走向衰颓的态势。实际上,历史中真实的汉桓帝并非全然是个一无是处的昏君,他也曾有过想要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的念头。故而,在铲除梁家势力后,汉桓帝旋即着手大力提拔诸多颇具才能的大臣,同时把那些由梁家一手提拔起来的“庸碌无能之人”,统统从朝堂之上清理了出去。

汉桓帝亲掌大权之后,陈蕃的“好日子”便终于来临了。

据史书记载,汉桓帝对陈蕃着实谈不上特别喜欢。为啥呢?只因陈蕃为人太过刚正不阿了,还不懂得灵活变通。他老是给汉桓帝上书进言,往往直戳汉桓帝的痛处,这让汉桓帝心里头可不怎么舒坦呢。

即便处于那样的情形之下,汉桓帝依旧是有着重用陈蕃的意愿。

大致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汉桓帝真心想有所作为,故而心里明白,像陈蕃这般的人物是必定要任用的。其二,陈蕃此前做的诸多事情,已然赢得了整个士族阶层的拥护。特别是他曾经强硬对抗梁冀,还打死了梁冀的下人,这件事差不多都成了众人传颂的传奇啦!

如此一来,即便是出于“政治正确”方面的考量,汉桓帝也非得重用陈蕃不可。

汉桓帝面对陈蕃老是上书戳其痛处的情况,也唯有选择忍耐了。毕竟陈蕃一次次这般行事,可汉桓帝却也拿他没太多办法,只能将这口气咽下去,任由陈蕃如此不断地上书直言,哪怕心里或许不太痛快,也只能暂且忍着。

就这样,没过多久,陈蕃便获擢升,担任起光禄勋这一职务。彼时的陈蕃已然年过六旬,在历经诸多之后,终于让他盼来了人生中的曙光,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发展阶段。

随后,陈蕃在获任光禄勋一职之后,旋即得到汉桓帝的高度信任并委以重要职责。彼时,他与同样深受汉桓帝宠信的黄琬一道,径直被派遣去负责对官员进行考核的工作,并且掌管着官吏选举方面的相关事宜呢。

顺带提一下,陈蕃那时都已经六十多岁啦,而黄琬呢,才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黄琬的曾祖父,正是那位给父亲暖被窝的黄香哦。并且呢,他还有个远房堂弟,就是后来被周瑜“狠狠教训”了一番的黄盖哟。

彼时,汉桓帝已将黄琬视作可担当大任、成为肱股之臣的人选,并着手对其加以提拔。

尽管陈蕃与黄琬二人年龄差距颇为悬殊,然而他们的个人品行皆是无可挑剔,并且均深受汉桓帝的信赖。在此情形之下,陈蕃和黄琬携手齐心,大力整治官场,将众多不称职的官员予以撤换,同时大力提拔了一大批品行优良且能力出众的官员。

由于行事做得太过决绝,在此次考核结束后,他们二人遭到了举报,并且还经历了短暂被罢官的情况。不过没过多久,他们便又获得了提拔。就拿陈蕃来说,这之后,先是被擢升为尚书仆射,接着又获任大中大夫。到了公元165年,在时任太尉杨秉的认可下,陈蕃接替了杨秉的职位,成功升任太尉。

杨秉这个人,他之后有个曾孙,这个曾孙便是杨修啦,就是那一位最后被曹操给砍杀了的杨修呢。

陈蕃先是遭到排挤而前往南方出任太守,之后仅历经六年多的时光,便获提拔担任帝国的太尉一职。待其升任太尉之后,陈蕃已然成为了帝国最高决策群体中的一员,并且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整个士族所推崇的领袖式人物!

也恰恰是在这样一个时刻,陈蕃对自己已然过去的大半辈子展开了回顾,一番思索过后,他最终得出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结论。

为何近几十年来东汉始终呈衰落之势呢?缘由其实很明晰,只因朝堂之上奸佞之徒过多,而贤良之士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如此一来,唯有将那些奸邪之人全部清除掉,同时大力提拔贤能的好人,国家方能自然而然地走向兴盛啊。

对于陈蕃得出的那个结论,我们实在难以简单判定其对错。毕竟这其中存在着历史局限性。要是现代人去回望这段历史,必然会指出:东汉走向衰落,关键在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方豪强势力不断扩张、经济日益衰颓等诸多因素。而用人方面的问题,顶多算是表面呈现出来的情况罢了。

然而,这个答案实际上是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无数聪明人的反复思索,历经了上千年才得出的。而处在当时情境下的陈蕃呢,他所能够认识到的,仅仅只是简单地对人做出好与坏的区分罢了。

于是,在得出这一结论后,陈蕃心中萌生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念头!

既然事情是这样的状况,那我又为何不把朝堂之上所有的坏人统统清理出去呢?同时,将那些品行端正、刚正不阿的大臣与官员大力地提拔上来。然后让皇帝完完全全依照这些正直官员所提出的办法去行事,如此这般,不就能够把问题给解决掉了吗?

就这样,依照着这一思路,陈蕃即刻迅速地展开了行动。

接着,陈蕃挑中了窦武这么一个人。窦武呢,是东汉时期外戚窦家的后人。想当年,窦家那可是权势滔天,在朝野之中极为显赫,只不过后来被汉和帝给收拾了。等到了窦武这一辈,曾经风光无限的窦家已然彻底衰败下去了。

窦武其人,乃品行优良且声名远扬的学者。他早年曾从事教书一职,深受弟子们的敬重与认可。不仅如此,窦武还曾婉拒过朝堂发出的征召。在当时众多人看来,他此举无疑是品行高洁的一种体现。

在当时那个时候,陈蕃恰恰就看中了窦武这样的一个人。

就在这个当口,出于某些缘由,汉桓帝将自己的第二任皇后邓猛女给废掉了,并且顺势把邓家也一并清理干净。至于这其中是否有陈蕃在暗中布局,我们实在是无从知晓。不过很明显的是,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陈蕃心里是十分清楚的。

就在邓家被铲除之际,陈蕃着手联合诸多士族大臣,大力推举窦家。在他们助力之下,窦武的女儿窦妙迅速被送进皇宫。没过多久,众人便联合上书,恳请汉桓帝册立窦妙为皇后。

彼时士族施加的压力实在过于巨大,就连汉桓帝也难以承受,无奈之下,最终只得应允下来,将窦妙立为皇后。

东汉历史上,最高权力向来由士族、宦官、外戚这三方构成。经陈蕃一番运作后,至此阶段,外戚与士族已然都成了“陈蕃眼中的好人”。于是,没过多久,以陈蕃为代表的士族群体,便开始向宦官们发起行动了。

彼时,众多士族官员纷纷行动起来,将矛头指向地方上那些为非作歹的宦官,以及与宦官相互勾结之辈。在士族官员这般有力的打击之下,宦官集团没过多久便遭受重创,其在地方上安插的耳目以及可供驱使的爪牙,都因此而丧失殆尽。

然而,恰恰就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一件有着极为深远影响的事情发生了。

彼时汉桓帝恰好下达诏令,要大赦天下。可那些地方士族出身的官员,一心想着惩戒宦官,全然不顾旨意,坚决予以违抗。就在汉桓帝宣布大赦天下的当口,他们仍旧将那些为非作歹的宦官给斩杀了。

这下子,汉桓帝可没法淡定了,再也坐不住喽。

你们究竟想干什么?

汉桓帝本心是想着能有所作为的,可前提得是他能将皇权牢牢握在手中。然而当下的状况却是,士族与外戚已然联合起来了,宦官们也逐渐遭到打压,权力的天平就此失衡。更过分的是,地方官员居然胆敢违抗他的命令,抗旨还杀了人,这莫不是要搞分裂闹独立不成?

随后,汉桓帝便沿着这条线索径直追查下去。到最后,那几名行凶的官员都被汉桓帝捉拿归案,还被砍了头以彰显威严。然而,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以陈蕃为首的士族群体却统统不认可。诸多士族官员纷纷以辞职相要挟,要求汉桓帝放过那几名官员。就连太学的学生们,也都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活动。

汉桓帝哪能受得了这个!打这往后,汉桓帝气得不行,把好些闹事的大臣一股脑儿都判了无期徒刑,全给关进大牢里去了。至于那些拿辞职来要挟的官员呢,其中不少人也被汉桓帝一下子撸得干干净净,直接就罢了他们的官。

彼时带头闹事且上书的陈蕃,汉桓帝可没对他姑息迁就。鉴于陈蕃彼时地位显赫,影响力颇大,汉桓帝起初并未即刻对其进行处置。不过,待事态稍稍平稳下来后,汉桓帝旋即以“用人不当”作由头,干脆利落地将陈蕃给罢免了。

历史上所发生的那场被称作“第一次党锢之祸”的事件便是如此情况。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种种经过与发展态势,构成了这段有着特定称谓的重要历史片段,也就是我们知晓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啦。

汉桓帝凭借强力手段对士族的反抗予以镇压,一时之间算是将这一问题解决了。然而汉桓帝心里明白,自己这般行事着实不得人心。所以仅仅过了半年有余,汉桓帝便借着大赦天下的契机,把那些遭到禁锢的官员都给赦免了。

就拿陈蕃来说,尽管已被汉桓帝免去官职,可由于此前经历的那些事儿,反倒愈发受到其他士族的敬重了。发展到这个阶段,陈蕃已然完全被士族群体捧上了神坛。那时,陈蕃与窦武、刘淑一同被士族们并称为“三君”,一下子就变成了整个士族所尊崇的偶像呢。

在那之后,大约是在下达对士族们的赦免令没过多久的时候,汉桓帝的身体就出现了状况,一下子一病不起了。紧接着,时间并未过去太久,汉桓帝便因病离世,走完了他的一生。

汉桓帝病故后,其皇后窦妙便出来主持大局了。窦妙开始掌权,那必然要着重依靠陈蕃还有她的父亲窦武。经窦妙任命,窦武获任大将军一职,得以直接掌控军队。而陈蕃呢,则是被径直任命为太傅,就此成为了文臣当中的首要人物。

在同一时期,汉桓帝离世时并未留下亲生的子嗣。待陈蕃与窦武掌握朝中大权后,便从汉室宗亲里进行挑选,最终选中了汉桓帝堂兄弟家的一个孩子,让其来继承皇位,而这个被选中的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汉灵帝刘宏。

到此,陈蕃已然抵达了其人生的巅峰状态!底下办事的一众官员,皆是由他亲自选拔而出。手握大权的外戚,是经他助力才得以身居高位。当朝的太后,也是靠他全力扶持才得以稳坐其位。并且,此刻在位的皇帝,同样是由他力挺拥立的!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即便已然手握一国的大权,陈蕃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未改。到了这般时候,他仍旧是个品行端正的好人呐!彼时的陈蕃,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一直以儒家最为完美的准则来严格要求自身。并且,面对窦妙所给予的诸多赏赐,陈蕃坚决予以推辞,丝毫不肯去享受那种奢华的生活。

由此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陈蕃实实在在就是一个纯粹之人。

有这样一个人,他满心只想着让国家能够变得更加美好,在其心里,从未有过为自己谋取丝毫利益的念头。他的一生,所求所盼唯有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付出,实实在在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呐。

彼时,汉朝高层近乎已皆为陈蕃一派之人啦!至此,陈蕃也终于快要达成自身理想了,那便是要将整个朝堂之上的官员,全部替换成在他看来是“好人”的那一类人。

当然,有一个群体是不在常规情况之内的,这个群体便是宦官集团。也就是说,在诸多群体当中,宦官集团有着其独特的性质与情况,是需要单独拎出来看待的,它不属于一般所论及的那些普通群体范畴。

此前由于汉桓帝从中庇护,致使陈蕃未能成功将宦官势力清除掉。现如今,陈蕃已然手握大权,如此情形下,他自然不会把宦官的事抛诸脑后,定然会再次对宦官采取行动,以完成此前未竟之事。

就在众人拥立汉灵帝之际,陈蕃又一次呈上奏折,恳请彼时身为太后的窦妙颁布命令,对那些宦官予以清理,以整顿当时的局势。

陈蕃呈上的上书,窦妙内心实则是持支持态度的。于是,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下达了命令,把此前一直在宫中肆意妄为、为非作歹的那两个宦官头目,也就是管霸和苏康,统统给抓起来关进了监狱,并且最终将他们处死。

然而,窦妙所采取的这一做法,并未得到陈蕃的认可,陈蕃对此是不满意的。

陈蕃旋即又一次呈上奏书。在他看来,务必要将那些作恶多端的宦官连根拔除!不仅仅是那几个最为恶劣的宦官需如此对待,就连其他此前有贪赃枉法行径的宦官,同样必须予以彻底清除,绝不能留下后患。

或许这便称得上是那种常说的“眼里不揉沙子”的情况了吧。

然而此次,窦妙并未接纳陈蕃的提议。在着手处理后续的宦官事宜之际,窦妙陷入了犹豫之中。她心里这般思量:一方面,留存部分宦官,对自己掌控权势更为有利;另一方面,余下的这些宦官,就其罪行而言,实则还不至于被判处死刑。

在汉桓帝那个时期,就说他们这些人吧,以往干的事儿顶多也就是贪图些钱财罢了,还没到那种特别恶劣的程度呢,并非是穷凶极恶的类型,也不存在结党营私这类很坏的情况,和那种坏透了的宦官还是有区别的。

在陈蕃所给出的那份名单里,有个人堪称最为冤屈,此人便是朱瑀。他甚至都不怎么贪恋钱财,而且此前汉桓帝对他颇为信任,还特意让他承担一部分安保方面的相关工作呢。

待陈蕃手握大权之后,依旧持续履行自身职责,全力保障窦妙太后的人身安全,不曾有丝毫懈怠,始终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保护太后安全一事稳稳地扛在肩上。

他确实未曾干过任何一件丧尽天良的坏事,从始至终,他的行为举止都在道德与良知的范畴内,根本不存在那种会遭人唾弃、违背人伦道德的恶劣行径,实实在在是清清白白的一个人呢。

然而,陈蕃心里却有着要杀掉他的念头!要知道,陈蕃当时就起了这样的心思,一门心思地就想着要将他置于死地呢,就是存了要杀害他的想法啦。

鉴于他身为宦官这一身份,同时还手握一定的权力。

就在陈蕃接连不断地上书的那段时期,他意图诛杀宦官这件事,不知怎么地就泄露出去了,而后慢慢地被其余的宦官知晓了。

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众多宦官都懵了!就拿朱瑀来说吧,那完全是满脸的茫然,心里压根儿就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哪里做错了!

就陈蕃而言,其内心所想乃是要将所有的宦官统统替换为品行端正的人。他期望能改变宦官群体的状况,让那些在相应岗位上的人皆为贤良之辈,不再有奸佞之徒存在于宦官行列当中,以此来达成某种他所期盼的良好局面。

然而就宦官一方而言,他们可不认为自己有何过错!特别是当下剩余的那几位宦官头目,在其眼中,自己顶多也就是贪图了些许钱财罢了。既未曾擅用权势,也没有结党营私,为何就非得落个死路一条呢?

事情发展到这般田地,双方之间已然注定没办法友好地解决了,和平收场之类的情况已绝无可能出现,矛盾已然激化到这种程度,只能朝着更为激烈的态势发展下去,善了的结局是再也无法达成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宦官群体迅速展开了行动。就在那一天,宦官们突然间联合到了一起,于宫中成功控制住了汉灵帝以及太后窦妙。紧接着,他们携带着汉灵帝下达的命令,前去调动相关的军队,对窦武和陈蕃实施围捕之举。

窦武身任大将军一职,手中握有军权。并且,彼时东汉京城的诸多军队,皆处于窦家人的掌控之下。就因这般情况,在此之前,陈蕃压根儿就没料到,在诛杀宦官这件事上,居然还会出现什么差池。

然而在这关键的时刻,陈蕃到底还是失算了。要知道,窦家已然离开朝堂许久,即便在名义上具备掌控军队的权力,可底下的士兵压根就不认窦家。反观宦官一方,由于挟持了皇帝,在当下便能够短暂地握有最高解释权,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也就能够调动一部分军队了。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当处于这样一个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也就是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之际,出现了一位极为关键的人物,而正是这个人的存在,使得历史的走向发生了改变。

所提及的这个人,正是有着“凉州三明”之称的其中一位——张奂呢。

在整个东汉后期,张奂当属极为能打的猛将。其打仗的本事那是毋庸置疑的,就说他坐镇边境那会儿,正处于崛起中的鲜卑,都被他成功击退。在那个时代,若论能与张奂正面交战之人,恐怕整个东汉找不出超过五个来。

就在那场政变发生之际,张奂恰因此前征讨西羌立下战功,正返回京城准备接受赏赐。张奂常年驻守边境,对京城的状况并不了解。故而,当宦官们手持皇帝符节前来找到他,声称窦武与陈蕃谋反,要他率军前去平叛时,他便轻易地信以为真了。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那个时代,有那么几个人是能够与张奂进行正面较量的,哪怕只是稍微起到一点阻挡他的作用也行,可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几个人全都不在京城之中。

接下来的情况是,张奂稀里糊涂的,压根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儿。可即便如此,他还是率领着军队径直往前冲,采取正面强攻的方式推进。就这么着,硬是把窦武那一方的军队打得七零八落,彻底溃败。窦武也没能撑多久,仅仅一个上午的工夫,就被张奂打得支撑不住,最终被活捉了。

再看陈蕃,其遭遇更是凄惨无比。彼时陈蕃已然年逾七十啦!就在政变发生的那一刻,他正在自己的官署处理公务呢。获悉相关消息后,陈蕃当即率领下属以及学生,总共八十多位文人,径直去冲击皇宫,一心想着要向皇帝禀明真相。可最终呢,他连汉灵帝的面都未能见到,就被宦官们给抓了起来,随后便被投进了大牢之中。

就这样,陈蕃曾手握天下大权,彼时的他可谓权势滔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宦官势力,他却显得那般无力,最终竟被宦官们轻轻松松就给击败了,曾经的辉煌与权势也随之烟消云散。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这场政变落下帷幕后,汉灵帝对宦官们的做法予以了认可。毕竟这契合汉灵帝自身的利益!在汉灵帝心里,要是认定陈蕃等人是正确的,那后续他恐怕就会被陈蕃等架空了。可要是认可宦官们是正确的,他便能直接亲政,成为掌握实权的皇帝啦。

就这样,陈蕃算是彻底没了活路,在监狱之中,被那些宦官们肆意折腾,最终丢掉了性命,落得个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就这般被宦官们给整死在了那监狱当中。

最为讽刺的一幕,当属陈蕃被抓之时。据史籍记载,彼时宦官身旁的士兵在擒住陈蕃后,便对其大打出手,边打还边恶狠狠地骂道:“你这死老鬼,看你往后还能不能再裁减我们的人手,还能不能剥夺我们那些额外的收入啦!”

陈蕃的故事并非仅属于他一人。在那个时代,众多士族读书人都有着类似的困惑:明明自己当个好人,规规矩矩做人、做官,可常常就是比不过那些善于偷奸耍滑的坏人。面对这种情况,究竟该如何是好呢?

后来,这个问题着实困扰了无数人。在后续的一百多年间,曹操思索过它,司马懿同样也思索过。并且,他们所给出的应对之策,常常是采用更为恶劣的手段,以此去处理现实里存在的那些问题。

之后呢,曹操渐渐被视作奸雄,在很多人眼里,他的形象与奸猾、权谋等紧密相连。而司马懿呢,也被冠上了司马老贼这样的称呼,仿佛他的种种作为都被人们从负面的角度去解读了。

陈蕃的一生,仿佛始终在暗暗诠释着“一屋不扫”将会带来的种种状况。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历经了一千七百余年的时光流转,直至晚清时期,才终于有人针对陈蕃小时候所说的那句话,做出了有力的回应与反驳。

晚清时期,有个名叫刘蓉的人。其年轻时一心扑在读书上,压根就没心思去收拾屋子。如此一来,到了后来,他那屋子的地面,变得坑坑洼洼的,瞧着很是不平整呢。

而后,在某一天,他爹走进了他的房间。当瞧见眼前的这一情形后,他爹当即毫不客气地怼了他一句:“连一间屋子都打理不好,又凭什么能去治理天下、操持家国之事呢?”

刘蓉在被自己亲爹那么怼了一回后,便长了记性。待其长大成人,并未重走陈蕃昔日的老路。此后,他一路仕途发展,官至陕西巡抚,在那段时期,还与曾国藩一同参与了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行动,并且亲手将石达开抓获。

后来,便出现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一种说法。也就是说,如果连自己居住的屋子都不愿意去打扫干净,那又凭什么去谈清扫整个天下这样的大事呢,这句表述就这么流传开来啦。

那么,对于一个年纪尚轻的人而言,究竟应不应该先从“扫一屋”做起呢?

关于少年人究竟是否要“先扫一屋”,我们着实难以给出确切的答复。不过,就陈蕃而言,有一件与之相关的事,在这件事上,我们倒是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一个朝代发展至后期阶段,呈现出这样一种状况:品行端正的好人难以收获应有的好处,清正廉洁的好官也得不到晋升机会。于是,众多怀揣政治理想之人,无奈之下只能相互比拼谁的手段更为卑劣,谁更能突破底线,仿佛这般行事之人才能在这局面中胜出。

当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处于这样的朝代之下,那距离其走向灭亡往往就已经为期不远了。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