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东汉衰落!东汉曾经强大至极,后来到底是怎么衰落的?

招财妙思 2025-01-24 12:50:07

当谈及东汉走向衰落的情况时,绝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便是黄巾起义以及董卓入京这两件事。正是它们使得东汉朝堂的力量急遽衰败,各方豪杰纷纷崛起,如此一来,最终东汉也就走向了灭亡之路。

这种看法,说它对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符合实际情况或者从某个特定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说它不对呢,也是因为从其他诸多方面或者更全面的角度去考量,又存在诸多不符合之处,所以不能简单地判定其绝对的对错。

从《三国演义》的视角去考量,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要是站在东汉整个历史的层面来审视,黄巾起义以及董卓入京这两件事,它们实质上都属于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并非是处于发展过程当中的某个环节呢。

事实上,东汉之所以走向崩溃,那两件事堪称导火索一般的存在。不过呢,真正将这犹如火药桶般的局势堆积成型的,却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那么,站在东汉整个历史的层面去考量的话,东汉的衰落全程实际上是能够划分成六个阶段的。并且这六个阶段呢,追根溯源的话,最初是要从汉桓帝当政的那个时期就已然开启了的。

第一个阶段是打破政治平衡阶段。也就是说在这个初始的阶段当中,其主要特征和任务便是要去打破既有的政治平衡状态,通过一系列相关的举措或者发展态势等,来促使原本处于相对平衡的政治局面发生改变呢。

在东汉中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当中,东汉始终维持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权力均衡态势。于汉朝中央层面而言,外戚、宦官以及士族这三股势力相互制约,达成了一种平衡状态。而在汉朝的地方上,各处的世家豪强尽管在本地有着绝对的主导权,却也保持着一种颇为微妙的平衡。

东汉皇权的稳定得益于两种平衡。在东汉中后期,小皇帝乃至婴儿皇帝即位的情况屡有发生,此时往往会出现外戚一家独大的局面。不过,正是由于那两种平衡的存在,待小皇帝长大后,总能成功夺回皇权,进而重新构建起以皇帝为核心的平衡态势。

在东汉那段历史当中,汉和帝、汉顺帝以及汉桓帝这几位皇帝,他们在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情况都是如此这般经历过来的呢。

然而,当时间推移至汉桓帝时期,发生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的出现,致使原本维持着的那个权力平衡状态被打破了。

先来讲讲凉州军事集团是如何崛起的。汉桓帝在位后期的时候,西羌常年作乱,为了能将这一祸患彻底解决掉,汉桓帝作出了大规模对羌作战的决定。回顾东汉前期与中期的历史便会发现,以往在前线统领军队的将领,大多是出自马家、耿家、窦家、郭家等那几个顶级大家族的。

然而,到了汉桓帝所处的时代,鉴于那些家族权势过于庞大的状况,汉桓帝决意改变这一局面,故而不再愿意任用这些家族的成员。最终,汉桓帝选择启用了以凉州三明为代表的一批将领。

从客观角度来讲,汉桓帝启用的这帮将领,那打仗的本事着实厉害。他们和以往那些既得利益者不同,在攻打西羌时格外卖力。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与不懈努力,最终真的成功将西羌给彻底消灭掉了,战果斐然。

然而与此同时,整个凉州派系的武将却借此契机迅速崛起了!虽说在最初阶段,这些凉州派系的武将还算不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团体,就拿凉州三明里的段颎和张焕来说,他们甚至有可能是彼此的政敌呢。但从总体层面来讲,凉州派武将的崛起确实打破了东汉军事力量的原有平衡。

往昔岁月里,东汉一直是在全国范围内征兵的。彼时,各地的士族豪强们,平均下来,各自对军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然而,自凉州派武将崛起之后,情况便发生了变化。在军队这一方面,他们迅速将其他所有传统世家豪强都比了下去,毕竟他们身处边境,手中所掌控的嫡系军队数量更为可观。

在此之后,凉州派的那些武将们,为了能够获取自身的政治地位,便接连不断地相互抱团取暖。而经过这般抱团的行为之后,最终被推选出来的代表人物,正是后来一手开启乱世局面的董卓。

总而言之,汉桓帝对西羌发起战事,虽说在当时的确是把羌族袭扰的问题给暂时解决掉了。可未曾料到的是,这一举动却打破了东汉原本存在的军事力量的平衡状态,进而致使凉州军事集团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崛起壮大起来。

接下来便发生了党锢之祸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局势下,党锢之祸兴起,诸多因素交织促使其出现,它给当时的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那段历史进程中一个标志性且影响重大的情况。

汉桓帝在位临近末期之时,以陈蕃作为代表的一批士族,突然间就对彼时的政治格局极为不满起来!在这些士族看来,朝廷的政务理当全然由他们来掌控、做决断才是。

接下来,这帮士族为达成这一理想,实实在在地展开了行动。在他们的干涉下,汉桓帝到了人生后期,先是废掉了自己的第二位皇后邓猛女,随后又立窦妙为第三位皇后,并且还扶持窦家成为新的外戚势力。

士族集团首度与外戚集团携手,其方式是扶持窦家,目的在于着手解决宦官集团这一后续要应对的难题。然而,就在士族集团刚开始对宦官集团施加压力之际,汉桓帝便觉察到了其中的异常情况,紧接着就逮捕了上百位大臣,还指控他们结党营私。

然而最终,由于汉桓帝的寿命较为短暂,在实施那次逮捕行动之后,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汉桓帝便只能将他们释放了。此后不久,汉桓帝就因病离世了。

在汉桓帝病逝以后,士族再度展开行动,此次他们选择和外戚窦家携手合作,共同拥立了汉灵帝即位。与此同时,士族们也没闲着,而是积极地谋划起来,一心要将宦官集团中的那几个为首的宦官给诛杀殆尽,从而彻底地把宦官集团这一祸患给解决掉。

然而最终,在对宦官集团进行清理之时,士族与外戚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陈蕃所带领的一方人员,力主把宦官彻底杀光,一个不留。但太后窦妙所率的一方人,却打算仅清除掉那些存在威胁的宦官,并且还要启用一批她们自认为还不错的宦官。

就在这般相互拉扯的情形下,最终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随后,宦官集团一得知此消息,便立马展开了迅猛的反扑行动。他们径直借着汉灵帝的名号,快速调动军队,将窦家这个外戚势力,以及以陈蕃为首要代表的高层士族群体,一股脑儿地全都给铲除殆尽了。

正是由于特定的缘由,在汉灵帝即位之后,就只能对宦官们予以高度的依赖了。毕竟要是缺少了宦官们的支持,士族极有可能会将他架空。或许恰恰是出于这样的缘故,后来汉灵帝才会讲出“宦官是我爸妈”这般话语来。

便是由于这一场党锢之祸,汉朝高层原本所存在的三方制衡的那种平衡态势,由此被打破了。而此后进入汉灵帝时期,乃至汉少帝、汉献帝时代,想要再次恢复此前的那种平衡状态,已然是无法做到的事情了。

总而言之,西羌之乱使得地方军事方面的平衡遭到了扰乱,而党锢之祸则是打破了高层权力的平衡状态。当这两种平衡均被打破以后,东汉便快速地朝着灭亡的深渊滑落下去了。

在这之后,便迎来了第二阶段。

第二个阶段的情况是士族开始插手军权。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便是士族群体参与到军权相关事务当中,对军事权力的运作、掌控等方面施加影响,呈现出士族与军权产生紧密关联的局面。

汉灵帝即位以后,对于汉桓帝时期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着实感到头疼不已。要知道,之前的平衡已然被打破,而汉灵帝内心其实是希望能够重新将其恢复如初的,只是这并非易事。

那么在此之后,汉灵帝为了重新恢复朝廷势力的平衡,着实采取了若干举措。其中就包括对宦官加以重用,以此来削减外戚一方的势力,并且还开启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这一事件。

简而言之,在此过程里,汉灵帝期望重新达成一种平衡局面,不过并非是要恢复曾经“外戚、宦官、士族”那种三足鼎立的旧态势。他意在重新塑造一种全新的平衡,即由皇帝统领宦官,再让宦官去对士族以及外戚予以压制。

汉灵帝即位以后,为达成某种平衡,先是着重任用十常侍这些自己所信任的宦官。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汉灵帝还借着巫蛊的由头,把自己的第一任皇后宋氏给废掉了,而后将出身于“屠户家庭”的何氏立为了新的皇后。

汉灵帝心里觉得,何家是从底层起来的,压根就没什么家族方面的影响力。就何家这样的情况,即便有幸成为了外戚,那想要变成有着强大影响力的那种强势外戚,也是极为困难的事儿呢。

那些士族同样没逃过汉灵帝的整治。在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之际,汉灵帝对士族大臣展开了大规模的逮捕与监禁行动,这使得士族群体个个都深感自身处境危险,整日里忧心忡忡,生怕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

面对如此局面,士族一方怎会甘心遭受打击呢?所以接下来,诸多士族高层的领袖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接连与地方将领进行接触,进而着手对地方军事力量展开扶持,并开始插手其中相关事宜。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具危险性的信号。

历史上的东汉时期,士族集团也就是文官集团,向来都未曾掌握军权,仅仅握有行政权罢了。因而在以往的东汉历史进程中,那些士族官员们唯有凭借手中的行政权来开展政治方面的争斗,根本没办法使这种争斗的态势进一步加剧、扩大开来。

然而随后,当士族群体着手去碰触军权的时候,局势便越发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了。原本还算平稳的态势,自此被打破,局面进一步陷入到难以掌控的境地之中。

接下来,在汉灵帝统治后期之际,东汉王朝的崩溃进程迈入了第三个阶段。那时候,东汉的局势愈发朝着崩溃的方向发展,已步入到了这关键的第三个阶段当中了呢。

黄巾起义属于第三阶段的情况。

公元184年的时候,太平道在张角的带领下,骤然举事,掀起了一场起义。也正是从这一时刻起,历史便迈入了众人所熟知的“三国开篇阶段”啦。

然而,与许多人脑海中的传统印象有所不同,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黄巾起义,实际持续的时间很短,前后总共还不到八个月就被完全镇压下去了。在公元184年的二月,张角于冀州地区发起起义之事。到了八月,张角便因病离世。而在张角病故之后,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黄巾军的主力部队就被彻底平定了。

从时间维度考量,黄巾起义持续的时长,相较于后来的黄巢起义以及太平天国起义,着实短了不少。黄巢起义闹腾了有七年之久,太平天国起义更是长达十四年。由此可见,黄巾起义就其本身而言,实际上并未给东汉的整体国力带来极为严重的损耗。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仅仅历时八个月的起义,最终却催生了一个足以颠覆东汉政权的局面。那便是东汉时期的地方士族,自此逐渐掌控起了兵权,而这一情况的出现,无疑对东汉的统治根基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汉灵帝为能快速镇压黄巾起义,此前只得下旨,准许各地官府以及地方豪强家族自行招募军队来抵御黄巾军。待黄巾军被成功镇压下去后,起义军已然消失不见,可那些以地方士族作为核心组建起来的军队,却依旧留存于世。

再者,军队组建起来并非难事,可真要削减的话就没那么容易了。恰是从这个时候起,东汉各个地方的豪强士族,差不多都纷纷拥有了属于自家的武装力量。如此一来,便为后续即将到来的大乱世悄然埋下了隐患。

另外,自各地豪强逐渐崛起之后,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两件重大事件。而这两件事的发生,毫无争议地加快了东汉军事力量失去控制的进程,对当时的军事局面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有这样一件事值得一提,那便是西园军的设立事宜。

汉灵帝并非没有为解决地方豪强势大这一问题付出过努力。他心里始终明白得很,若要削减地方豪强所拥有的军事力量,那么首要的一点便是得拥有一支能完全由自己指挥,并且不会受到其他任何势力干扰的军队才行。

后来的情况是这样的,汉灵帝于京城周边的西园着手募集壮丁,由此组建起了一支“西园军”。这支军队并不由他人掌控,而是直接处于汉灵帝极为信任的心腹宦官蹇硕的管制之下。并且,蹇硕之下还管理着数位年轻的校尉,通过他们来对这支军队实施直接的掌控。

在那几位年轻校尉当中,有两个名字是后来我们极为熟知的。其中一个是袁绍,而另外一个则是曹操。

还有另外一件事,那便是凉州发生了叛乱!

当年凉州三明确实打残了西羌,让西羌的袭扰问题得到了暂时解决。可与此同时,那些内迁的羌族,还有快速崛起的凉州军事集团,就如同一个巨大且不稳定的雷。这不,黄巾起义爆发后没多久,凉州的诸多军阀便纷纷就地起兵造反了。

在那些起兵的军阀当中,韩遂这个名字或许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个。《三国演义》里就曾多次提及此名。而事实上,在东汉末期的正史记载里,韩遂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人物,其影响力可是极大的。

相较那些很快就被镇压下去的黄巾军而言,这些凉州军阀发起的起兵之举,明显要棘手得多。汉灵帝在事情发生后,当即就派遣军队前往镇压了,可最终的结果众人也都清楚。直至天下完全陷入大乱的局面,凉州的问题也始终没能被谁真正地解决掉。

总而言之,步入第三阶段后,鉴于黄巾起义以及凉州之乱的影响,东汉京城方面对地方的掌控已然逐渐丧失。彼时,众多地方上的世家豪强纷纷凭借自身的影响力,着手组建起属于自家的部曲与军队,由此也渐渐走上了独立之路。

然而与此同时,事情发展至此,实际上仍存有挽回的可能。毕竟截至此刻,汉朝中央依旧把控着最为强劲的军事力量,且掌控着基本的国家机器。要是汉灵帝能如刘秀那般堪称明君,在后续花费十年左右的光阴,亲率军队四处平定叛乱,那东汉的国运其实也尚有延续的契机。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在公元189年之际,恰好是凉州那处的局势刚刚变得严重起来之时,汉灵帝竟然突然驾崩离世了!

汉灵帝骤然离世,这无疑使得局势彻底失控,完全陷入了无法收拾的境地。在此情形之下,东汉的崩溃进程随之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局势愈发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所呈现的状况便是董卓进入京城这一情况啦!董卓入京一事,标志着整个局势发展到了相应的阶段,这一阶段在相关的发展脉络当中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呢,总之就是来到了董卓入京这个关键节点哟。

接下来的情节,因《三国演义》的影响,大伙都颇为熟悉了。汉灵帝驾崩后,其何皇后摇身一变成为何太后,开始临朝听政。随后,何皇后所生之子刘辩登上皇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汉少帝。

后来呢,士族一方的袁绍动起了心思,想要联合何皇后的兄长何进,通过武力的方式一举把宦官给除掉。然而,对于袁绍他们的这一行动,何太后却持不支持的态度,这让袁绍他们的计划陷入了僵局。

不少人在阅读《三国演义》之际,都曾对其中一段剧情深感疑惑,弄不懂何皇后为何不支持自家哥哥,反倒去相信那些宦官。单从《三国》来看,确实难以理清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可要是事先了解过此前东汉时期的那段历史,那这些疑问不就能够轻松化解了吗?

起初,何太后已然身为太后,其当下最迫切的想法便是稳住局势。要想维持住各方的平衡状态,就非得留下宦官不可。不然的话,要是任由何进与袁绍去诛杀宦官,那后续何进和袁绍可就会将全部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了,到时候,就连她这位太后,也会沦为一个毫无实权的摆设。

在双方相互拉扯的阶段,此前的西园军大部分是被宦官掌控着的。如此一来,何进与袁绍在京城当地能够调遣指挥的军队数量就极为有限了。于是乎,接下来他们便着手从京城之外调集兵力入京。而在那些被调入京城的诸多军队当中,董卓正是其中带队的那一个。

随后,在双方相互拉扯的过程中,宦官们渐渐获知了相关消息。紧接着,宦官们率先采取行动,趁何进入宫之际,在宫中把何进给刺杀了。然而何进遇刺身亡后,袁绍很快便得到了消息,于是他迅速带着自己的人手冲进宫中,将那些宦官一一铲除了。

就在那一晚,整个洛阳京城完全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仿若一锅煮沸的粥般,喧闹嘈杂,毫无秩序可言,大街小巷处处都是慌乱奔走的人群,各种嘈杂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使得这座原本繁华的京城全然没了往日的模样。

就在那一片混乱的局势之中,竟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宦官挟持着汉少帝,一路奔逃,径直跑到了京城之外的邙山上。恰恰在这个关键时刻,董卓出现了,来到了这局势复杂的现场。

随后,董卓领着军队,裹挟着汉少帝一同进入京城。待董卓进入京城之后,没过多长时间,便顺利接管了京城的守卫工作,由此一步步成为了手握重权的头号权臣,在京城之中权势滔天起来。

在董卓出现之前的东汉京城,大权曾被宦官、士族以及外戚轮番掌控。自始至终,压根就没有哪一位地方武将,能够径直杀奔京城夺权。就拿当年凉州三明里最为勇猛的段颎来说,他后来进入京城后,也唯有和宦官们携手合作,方才勉强能把位置给坐稳喽。

然而,董卓的入京之举,却将这原本的一切都给打破了。

自此刻起,整个东汉王朝,已然完全陷入失控的局面了。全国上下,局势如同脱缰之马,彻底失去了应有的掌控,以往的秩序、规制等皆被打破,混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肆意蔓延开来,东汉的天下,自此进入了难以把控的状态。

随后,历史便步入了第五阶段,而这一阶段便是被称作董卓之乱的时期。

董卓入京之后,后续的剧情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不过呢,其中有一件极为关键的事儿,在《三国演义》这部著作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

董卓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得以控制京城的呢?这件事一直让人疑惑不解,其背后的种种情形和具体手段都有待进一步探究清楚,毕竟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局势发展中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董卓身为地方军阀,在入京之时,所率军队数量着实不多。然而,其入京之后,却施展出了一系列极为巧妙的手段,通过这般颇为华丽的操作,方才成功掌控住了当时的局面。

在这一操作进程里,董卓先是对宦官集团痛下杀手,予以诛杀。接着,又趁着局势混乱,将何家也一并除掉。与此同时,董卓还大力着手招揽士族集团,经他这般运作,士族集团中有不少名人都得到了他的提拔,得以崭露头角。

并且,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董卓刚进入京城的时候,对士族集团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容忍度以及妥协之意。哪怕是面对那个曾持剑直指他的袁绍,董卓都未曾予以追究,反倒还授予了对方一个太守的官职。与此同时,董卓更是借着皇帝的名义下达诏令,征召那些在地方颇具影响力的士族领袖入京,要与他们一同“匡扶汉室”。

平心而论,董卓的这一番示好之举,着实效果显著。虽说彼时众多人心里都明白,董卓压根就不是真心实意要去扶持汉室江山,甚至不少人已然把董卓当作是乱臣贼子来看待了。然而董卓这般行事,却致使他们出现了一种误判:他们认为,董卓还是愿意遵循既有的政治规则,进而继续和他们展开争斗的。

由于出现了这一误判,随后,士族里诸多代表人物纷纷选择回归京城。像皇甫嵩、卢植、朱儁、黄琬等,他们身处士族行列,皆具备很强的能力。然而最终,这些人毫无例外地全都返回了洛阳。

事实上,这个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整个相关事宜当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真的是特别重要啊。

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想必都清楚,在后来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时,出任盟主的乃是袁绍。不少人读到这一情节,心里往往会冒出一个疑问:联军为何会让年纪尚轻的袁绍担当盟主一职呢?那些年纪更长的名士又在何处?倘若袁绍是凭借“四世三公”的身份当上盟主的,那袁家的长辈又为何不站出来担任这个盟主呢?

实际上,答案就存在于此处。

在关东联军起兵以前,那些颇具威望的士族领袖,大多都被董卓给召回京城了呢。就拿黄琬来说吧,他可是“扇枕温衾”的黄香的曾孙哦,其家世跟袁绍相比那是毫不逊色。并且呢,早年他还曾与陈蕃一同并肩战斗过,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士族领袖!

倘若黄琬未曾返回京城,那么盟主这一职位必然非他莫属,袁绍是根本没机会得到的。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当时那种情形下,董卓的手段实在是太高明了。就因为如此,差不多所有的士族领袖都没能准确判断局势走向。即便是袁家的那些长辈们,同样也出现了误判,最后他们竟然都纷纷回到了京城之中。

待回到京城以后,他们便只能处在任由董卓随意拿捏的境地了。在京城之中,董卓势大,他们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完全处于被动,只能无奈地接受董卓的掌控,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听凭董卓对他们进行各种处置了。

随后,董卓发觉自己已然掌控住了局势,便渐渐显露出其狰狞的面目。没过多久,他就将汉少帝废黜,转而拥立刘协登上皇位,而这位刘协,便是后来的汉献帝。

董卓轻而易举地将皇帝废黜,这一行为意味着在此之前东汉所遵循的全部政治规则,到此已然完全失去了效力。发展到这般地步,战争的爆发已然成为了无法回避的事情,已然是势在必行、避无可避了。

于是在此之后,便步入了第五个阶段,也就是董卓之死这一阶段。

自董卓废帝一事发生后,关东之地的地方豪强以及诸多官员迅速做出反应,旋即起兵,众人携手联合起来共同对董卓展开讨伐之举。面对此种局面,董卓为了能够掌控局势,干脆直接挟持整个东汉中央政府,由洛阳迁移至长安去了。

此后,在联军一方,袁绍根本镇不住局面,况且众人皆是各有私心、心怀鬼胎。于是,没过多久,联军便迅速瓦解崩溃了。紧接着,各方势力纷纷开启割据自立的态势,至此,东汉王朝彻底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在长安那一方,之后便出现了广为人知的“刺杀董卓事件”。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颇为精彩且广为人知的故事。其主要情节是王允巧妙借助貂蝉这一人物,成功拉拢了吕布,之后借吕布之手达成了刺杀董卓之事。

实际上,在正史上压根就不存在貂蝉这样一个人。并且真实的状况,相较于《三国演义》当中所描述的而言,那可要复杂得多啦。

简而言之,此局乃是由王允、黄琬等士族领袖一同谋划的,绝非王允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之事。在董卓被成功刺杀之后,接下来的一段时日里,长安这边便暂时处于王允等士族大臣携手掌控之下了。

事情已然发展到这般地步,王允原本是有机会成为扭转乾坤之人的。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候,东汉虽说已然彻底走向分崩离析的境地了,可起码东汉中央这边,还握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呢,并且还独自占据着整个关中地区。

然而最终,就在这样的关键当口,王允却把事情搞砸了。

董卓遭刺死后,王允在处置其余部一事上犹豫不决,未能痛下决心。并且,彼时外界很快便有消息散布开来,声称王允企图将董卓旗下的所有士兵统统予以处死。

于是接下来,董卓所统领的西凉军径直朝着京城进发,目标便是去找王允拼个死活。最后,在李傕与郭汜带领下的西凉军,没费多大力气就攻入了京城。吕布只带着寥寥几个亲随,匆忙逃出京城。而像王允这般为首的诸多士族大臣呢,全都被诛杀殆尽了。

到此为止,东汉中央所掌控的军事力量已然全部消耗完了,彻底没剩下多少。打从这个时候起,东汉的京城之中,再也不存在任何能够有实力去和那些割据一方的群雄对抗,并且实现反杀的力量了。

严格来讲,董卓无疑是乱臣贼子,不过在其在世之时,东汉中央多少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然而,待他遭到刺杀身亡后,东汉中央却反倒一下子彻底走向了衰落,局势急转直下,往昔那尚存的几分实力也不复存在了。

在董卓被刺杀之后,东汉的衰落进程随之迈入了第六阶段,而这一阶段,亦是其走向末路的最终阶段。

在这一时期,乃是汉献帝处于被曹操挟制的状况。彼时,曹操掌控着实权,汉献帝失去自主之权,只能在曹操的把控下度日,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这便是当时汉献帝所面临的实际情形呢。

这段故事的剧情,想必大家都已经挺熟悉啦。当时西凉军那边一片混乱,汉献帝以及那些朝臣们的生死压根没人去理会。而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曹操却勇敢地站了出来,率领着军队把汉献帝给接走了。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曹操心里可没存着什么善意的念头。他把汉献帝接走,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这样,汉献帝在被曹操接走之后,便只能无奈地沦为一个傀儡,再也没了实际的权力和自主行事的能力。

此后的剧情走向,便是各方英雄豪杰纷纷投身混战之中,局势一片纷繁复杂。在经过一系列的纷争角逐后,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各自完成开国大业,开启了属于三国鼎立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三国演义》实在太过有名,其中的很多剧情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有一点却鲜有人留意,那便是在被曹操挟持的那段时期,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汉献帝其实曾拥有过三次反杀曹操的机会,只是往往被人忽视了这一情况。

以下三种情况可视为所说的三次机会,其一是衣带诏事件,其二为伏皇后之死这件事,其三则是耿纪起事这一情况。

公元199年,年仅十八岁的汉献帝,面对曹操的咄咄逼人之势,首度萌生了刺杀曹操以重新掌控大权的想法。彼时,袁绍已然统一北方四州,官渡之战一触即发,曹操所承受的个人压力可谓是极其巨大!

就在这个时候,汉献帝暗中借助衣带诏,吩咐自己所宠爱的董贵人的父亲董承,去与底下的大臣们取得联系,打算直接对曹操展开刺杀行动。董承在当时可是极为关键的一个人物,他一方面是汉献帝宠妃的父亲,另一方面还是车骑将军,是那时汉献帝身旁唯一手握兵权之人。

并且,董承乃是汉献帝祖母的侄子,就亲戚层面的关系来讲的话,汉献帝在亲属称谓上确实是应当称呼董承为表叔呢。

然而最终,此次的衣带诏事件还是以失败而落下帷幕了。并且,由董承带头的那一群人,都被曹操毫不留情地给除掉了。

在当时的情形下,汉献帝若能继续隐忍蛰伏一阵子,一直等到曹操与袁绍形成对峙局面之时,然后冷不丁地从曹操背后发动突然袭击,其实原本是存在成功可能性的。

再往后看,接下来出现的一次机会就是伏皇后离世这件事了。

董承被杀后,汉献帝可依靠之人便只剩皇后伏氏及其身后的伏家了。虽说伏家与汉献帝的血缘关系,不像董承那般亲近,可伏家好歹也是有一定家底的。

伏家无疑属于典型的文化世家,世世代代都担任着皇帝的老师这一要职。不仅如此,那位伏皇后的父亲,其身份更是非同一般,他可是汉桓帝的大女婿,在当时的皇室关系网中占据着颇为重要的位置呢。

因而,即便伏家在那时并未掌握任何兵权,可要是他们家族有此意愿的话,凭借其家族所具有的威望,同样能够为汉献帝谋得一定的优势条件。毕竟,在当时汉献帝的身边,还是存在着一部分心系汉室的大臣的。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伏家认怂了。特别是在董家被屠戮殆尽之后,伏家更是全然不敢再去针对曹操了。至于汉献帝呢,他也始终没办法说服自己的这位老丈人来给予自己支持。

并且,即便伏家未曾敢有什么异动之举,最终也还是没能躲开曹操的毒手。在之后准备发动汉中之战前夕,曹操仍旧逼迫汉献帝将伏皇后废黜,而且还把伏家上下满门都屠戮殆尽,无一幸免。

就这样,汉献帝把伏家带来的机会也给错过了。伏家本有可能给局势带来新变化,可汉献帝却与之失之交臂,最终没能抓住这难得的契机,实在是令人惋惜呢,毕竟这一错过,或许就改变了诸多后续发展的走向。

公元218年,成了最后的一个机会。就在这一年,曹操与刘备正进行着汉中之战,曹操亲自在长安坐镇指挥,彼时黄忠还阵斩了夏侯渊。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叫耿纪的人,突然站了出来,带着他的亲信,于许昌发动了一场政变,其目的是营救汉献帝。

彼时曹操身在长安,于许昌而言,汉献帝实则存在着机会。耿纪乃名门耿家后人,其手头所掌握的资源颇为丰富。倘若汉献帝能够妥善任用耿纪这般一心向着汉室的大臣,说不定便会迎来绝地翻盘的契机呢。

在东汉局势安稳之时,耿家可是位列“东汉六大家族”之中,其权势与那几个顶尖的外戚世家相比,丝毫不落下风。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纵贯整个东汉时期,在这六大家族里面,耿家却是唯一一家未曾出过掌权太后的顶级家族。

当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其余的那些外戚世家,竟无一家挺身而出,有胆量为汉献帝做最后的奋力抗争。唯独耿家以及耿纪,他们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选择拼死抗争,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勇气与担当。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汉献帝自身能力实在有限,在处理事情上手段欠佳,并且对于这件事他事先压根就不知情。如此一来,耿纪发起的行动迅速就遭到了镇压,不光耿纪本人落得如此下场,就连耿家也未能幸免,被彻底地清理得干干净净。

到此为止,那最后一个心里向着汉室,而且有胆量为汉献帝舍弃一切乃至生命的家族,已然不复存在了。

从客观角度来讲,汉献帝所拥有的这三次机会,其实成功翻盘的可能性都并非很大。不过呢,要是汉献帝当真能够紧紧抓住这所有的机会,并且把那些支持自己的人全都妥善地加以利用起来的话,那他也并非完全没有翻盘的一线生机。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汉献帝所拥有的这三次机会,无一例外地全部以失败告终了。

最终在公元220年的时候,曹操离世了。此后曹丕登上历史舞台,毫不留情地对汉献帝进行逼迫,使其让出皇位。伴随着汉献帝的禅位之举,东汉王朝至此便彻底宣告灭亡,结束了它漫长的历史进程。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