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走T台的小朋友。图/央视新闻
“这才是顶流中国美!”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来自贵州大山里的45个孩子,身穿融合苗绣、侗族绣、银饰等多种少数民族非遗元素的服装,走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T台。浓浓的民族风情与时尚潮流碰撞,呈现了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也让无数观众感受到了原生态高级感的震撼。
这是一场属于“最本地”的展示。时装秀的设计者是苗族设计师,模特是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当地孩子,展示的是纯手工制作、当地风格的服装饰物……这一切最具民族韵味的元素,却突破了审美隔阂和文化界限,从在家乡举办的“村T”时装秀开始,一步步走上了国际T台,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其实,从报道的情形看,这场表演非常质朴,甚至就是生活状态的还原。父老乡亲们扛着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就上台了,小孩子也迈着稚嫩的步伐。但就是这种“质朴”“原始”,却意外地产生了好评,观众络绎不绝。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广袤的国土疆域、悠远的历史文化、多元的生活状态,让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不乏令人惊奇的审美意蕴。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它们,并通过有创意地改造,让它们在一种现代化、国际化的视野下焕发出光彩。
而很多人都在秉持着一种文化自觉,努力将中国文化推向远方。如果将视野拉远,就能发现像这场时装秀一样的中国非遗高光时刻还有很多。比如,在今年春节期间,世界各地就掀起了“非遗热”。
英国伦敦举办了“非遗雅集”,展示了古琴、太极拳、书法、剪纸等多种非遗代表性项目,让不少英国人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在匈牙利,“指尖上的非遗”吸引了当地民众,中国非遗苏绣和匈牙利非遗马丘刺绣同台亮相;在埃及开罗,非遗美食活动也带来“真香”体验,旅埃华人华侨和埃及友人品尝中国饺子……
今天,中国已经拥有44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肌理缝隙中深藏的、充满地域特征的技艺、民俗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有待人们细致地梳理,让它们成为国际通行的“文化语言”。
仔细想想,这些走上国际舞台的非遗元素,并不只是“审美的故事”“文化的故事”,也是“奋斗的故事”“发展的故事”。在开头提及的贵州民族时装秀上,有一幕格外令人动容——爷爷唱着民谣,用老木犁扛着孙女走上T台。
这是一个寓言:几代人的努力,让文化一代代地托举、传承、接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大山,也走向了国际。
在这场秀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故事:有几个孩子拿不出路费,一度打算放弃这场时装秀,为了让孩子们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村民们自发筹集机票,把孩子们从贵州“村T”一个不落地送上了国际T台。
这或许也是中国非遗收获世界瞩目的深层原因:所有人齐心协力,深度改变了当代中国的面貌,也终于将属于中国的文化元素,以平视的角度展现到了世界面前。观众从中看到的,不只是新奇好玩的事物,也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重新定义自我的坚强和毅力。
人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中国文化、非遗项目还会络绎不绝地涌现出来,去展现历史文化的底蕴。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