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第一次大危机就是吕后之乱。刘邦的妻子吕雉专权,大汉王朝“天命几坠”,刘家天下差点改姓吕了。
刘邦,开国之君,一代雄主,素能识人,难道看不出他结发妻子的野心吗?
吕后势力的崛起在刘邦打下天下前,吕后没有什么“存在感”。
刘邦起兵反秦时,吕后带着家属留在老家沛县。秦灭亡后,刘邦被封为汉王,吕后才带着家属与刘邦团圆。然而,没多久,楚汉战争爆发没有多久,彭城之战后,吕后和老太公又被项羽俘虏,在楚营做了三年的俘虏和人质。直到楚汉议和以鸿沟为界,吕后才被释放,但此时楚汉战争已经到了尾声。
所以,刘邦“打天下”期间,吕后颠沛流离,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直到刘邦得了天下后,吕后的势力才逐渐膨胀起来。
毕竟,刘邦作为天子后,连萧何这样的“老兄弟”都信不过,又没有强大的宗族势力为援,家里信得过的也就只有自己的老婆了!
吕雉
而吕后以其才能、果决、残忍,确实为刘邦铲除异姓王立下了大功。
刘邦的发小,燕王卢绾就看得很清楚:“汉族淮阴,复除彭越,皆吕后计”,“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在替刘邦诛杀异姓王的过程中,吕后的影响力迅速膨胀!
当然,在吕后势力膨胀的过程中,吕后与刘邦这夫妻二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毕竟,对大汉王朝来说,此时“名为君臣,实为敌国”的异姓王是最大的,最迫不及待要消灭的势力!
那么,刘邦就不怕吕后势力膨胀,将来威胁大汉的稳定吗?刘邦当然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是······
改立太子失败刘邦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通过改立太子,从根子上杜绝吕后的威胁。母凭子贵,如果吕后的儿子不能做继承人,那么,吕后的权势也就直接被剥夺了。
因此,汉高帝十年(前197年),刘邦正式提出:换太子。理由是:太子“不类我”,这个家伙太懦弱了,应该让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来接班!
周昌
然而,刘邦的想法遭到了群臣集体反对!御史大夫周昌直接跳出来:“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叔孙通则更是把以死相逼表现在了字面上:“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淡,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许多大臣都群起反对换太子,但是,刘邦依然不改其意图。就让吕泽将已经“杜门不出岁余”的张良劫了过来,请张良献计。“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果然,这一操作,使刘邦彻底打消了废太子的想法!
一次宴会上,刘邦发现太子身边的四个人都是八十多岁的老年人,很好奇,就问这四个人是谁?得知这四个人正是“商山四皓”后,刘邦大惊:“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惊曰:‘吾求公数岁,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视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氏真而主矣。’”
如此,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企图。
刘邦的限制之策既不能废太子,从根本上杜绝吕后专制,刘邦只能以制度来限制了。
1、白马之盟
在铲除主要有威胁的异姓王后(长沙王尚存),刘邦与群臣斩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刘邦
刘邦的“白马之盟”是个制度建设,不是专门为限制吕后而设的。但是,在刘邦订“白马之盟”时,也只有吕氏是可能“异姓为王”的,吕氏也是刘邦在“可预见的未来”唯一的现实目标。
而事实上,“白马之盟”,也只在后来的铲除吕氏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后来,齐王起兵讨伐吕氏,也正是打着“诛不当为王者”!
2、欲杀樊哙
刘邦晏驾前,又下令周勃、陈平“即斩樊哙”!
樊哙不是韩信,是他刘邦的死忠,刘邦为何晏驾非要弄死樊哙呢?其因是因为有人在刘邦身边进言,说樊哙“党于吕氏”,并可能“以兵尽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刘邦这样的人,自然不会仅仅因为有人进谗言就非要杀了樊哙。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为了削弱吕氏的嫡系力量。
此时,吕氏与功臣集团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既合作又相互制衡。而吕氏的嫡系力量中,大哥吕泽已经战死,吕释之也年事已高,几乎和刘邦前后脚走的。吕氏关系紧密者,最有实力者,也就只有吕后的妹夫樊哙了!所以,刘邦晏驾前,要除掉樊哙,主要就是要削弱吕氏的嫡系力量。当然,因为刘邦很快驾崩,陈平畏惧吕后,没有执行此命令。
刘邦
当然,遍布天下的刘姓诸侯王以及“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约定,实际上已经是刘邦为汉家天下上的一道保险(只是这一保险也被吕氏所破)。
刘邦不除吕氏由上来看,刘邦并非不知道吕后的威胁。刘邦不除吕氏,是出于全盘考虑。
1、刘邦与吕后的共同利益仍然大于利益分歧
刘邦打消换太子的念头,是因为看到太子“羽翼已成,难动矣”。
一般的权力斗争中,越是“羽翼已成”,就越是要尽快除掉,再不能留后患!如果这个“羽翼已成”的是韩信、彭越,那刘邦就是拼了老命也要解决掉的!但是,刘邦因为太子“羽翼已成”而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这就是因为:刘邦与吕后的共同利益,仍然大于利益分歧。
刘邦最大的利益,是继承人能够接过班,维系大汉的稳定发展。吕后的最大利益,是儿子能够接过班,并且维系统治的稳定。这就是共同利益。利益分歧点仅仅在于:是不是要让现任太子接班而已。刘邦想要换一个儿子来接班,以杜绝吕氏的势力膨胀;吕氏就想要自己的亲儿子来接班;分歧仅仅在此。但是,这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利益分歧。
吕氏是刘家的媳妇,太子是吕后的亲儿子。吕氏虽然势力膨胀,但是,难道吕后不让自己的亲儿子(以及将来的亲孙子)做皇帝,而要本家的侄子来做皇帝吗?所以,以常理论,吕后临朝称制,帮助自己的儿子坐稳皇位,过些年吕后崩逝后,太子亲政,天下始终是刘家的!至于后来惠帝早早驾崩,这是刘邦无论如何所难以预料到的事情!
刘邦
2、大汉要维系稳定,依赖吕后是当时唯一选择
而此时,大汉初立,内忧外患。只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领导局面,才能维持大汉王朝的稳定发展。但是,当时,刘邦诸子,除了庶长子齐王刘肥外,皆尚年幼。所以,刘邦与其说是选择太子,不如说是选“太后”。而吕后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刘邦打消换太子念头,是看到“商山四皓”跟随太子。其实,“商山四皓”虽然高义,但是,似乎并没有什么实力,本不足以起决定性作用。不过,刘邦请不到“商山四皓”,而太子能请到,刘邦由此认识到“吕后真而主矣”,吕后的政治素质不在刘邦之下!不依赖吕后,又可以依赖谁呢?
3、吕氏实力不足
吕氏的家境比刘邦好,但也不是什么大族。当时,吕氏的强力人物中,吕泽战死,吕释之也差不多不行了。吕氏其他人,无论资历、威望、才能皆与吕泽等相去甚远。所以,吕氏的实力基本上就完全依仗着吕后。而此时的吕后也是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子幼母壮”。所以,吕后崩逝,吕氏并没有能力抵抗诸刘及功臣集团。如此,除掉吕后做什么呢?
吕雉
吕后一直被认为是野心家而大书特书。其实,刘邦驾崩后,吕后称制,只是正常的“外戚专权”而已。无论刘邦怎么看待吕后,在他驾崩时,能够维系大汉王朝稳定的,只有吕后这个妻子。
客观来说,吕后后来虽然有培植吕氏,诛杀刘氏的事迹,引发了动乱,但吕氏距离取刘而代之始终还是有着很大的距离!而吕后虽有残忍的恶习,但总体上延续了高帝“休养生息”的政策,维持了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也事实上完成了过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