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小,所以小事儿很大。从一点点小事儿,点燃父母思考的原野

访琴和生活 2024-11-08 09:20:34

这几天小侄女因为弟弟有事儿,在我家住,我们第一次负责一个已经上小学的,一年级的,已经很有“思想”和个性的孩子的起居生活和学习。

发生了一些小事,让我心里有所思考。

努力让自己的内心丰满,才能更好的丰满孩子

事件一:

“哇!嘟儿,你画了一个大城堡呀!真好!”

四岁多的儿子和六岁的侄女在一起画画,我经过时看到儿子的城堡,就很常规的夸奖了一句。

“姑妈,你在手机上帮我搜一个城堡的图片,这样我就可以画的很像!”

“宝儿,不用搜!你觉得城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发挥你的超级想象力,就会很好看,就会是你独一无二的属于你的城堡!”

侄女没有说话,也没明显的情绪表现。继续他们的画画工作了。

“我的城堡最好看!”

“我的好看!”……

过了一会儿,听到两人循环往复的在争论到底谁的好看,我被请做裁判时,我没有到跟前看,只是用不太正式和尽量有点随意的口气说:“都好看,因为不用比也没得比,独一无二的东西都是各自美丽和好看!都好看,理解吗?”

我想让他们感受到——有很多事情和东西不用和别人比,——这是很常规的、理所应当一个观念。

他们不知道有没理解,但停止了争论,继续他们的画画工作。

工作结束,我督促侄女去洗脸刷牙。

“为什么要洗脸刷牙呀?”侄女调皮笑着、故意赖皮。

“你洗白白洗香香,老师就会更喜欢你。”老公在旁边开腔说道。

因为前面老公曾跟我说过,他觉得侄女应该是好学生,也应该经常被夸奖吧,所以他送她去学校时,她会说老师说不能怎样不能怎样、要怎样要怎样之类的话,觉得她很听老师的话和在意老师的评价。

“因为刷牙可以保护你的牙齿,让你可以吃嘛嘛香。洗脸可以洗去一天积累的污垢,皮肤干净才能白嫩!”

我赶紧接话说了我的理由!

反思和考虑的点:

第一:侄女一直在学画画、上美术班。

我想如果画画的过程像她的思路一样,找个样本,然后画的很像。是不是这个美术班是可以舍去的,一个六岁的孩子,画画重要的是画的像?还是画的天马行空?

第二:老公的无意间话语

当老公说出“洗白白洗香香,老师会更喜欢你”时,我的本能反应就是这句话不妥。

或许是曾经的我很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和喜欢,尤其老师。它有积极作用,更会产生同样大却更持久的负面影响。我更能体会这种心理的束缚感和负担。

虽然孩子不能彻底远离这种来自成人的心理影响,但我还是希望能引导他们适当松绑,不为别人的喜欢而去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哪怕这个人是父母和老师。

可是到底要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我还需要摸索和感知。

父母日常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手投足或一个神情。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真的是需要耐心和细心。

不要固执己见的随意贴标签

事件二:

弟媳以前一直跟我说,侄女饭量小,一次只吃一点点。而相比之下我儿是和大饭量,也许因为我儿是男生。

这是我们讨论过的话题。

所以当我用比较大的碗,和我儿一样盛了多半碗炒米饭给侄女时,她看到第一句话就是:“我吃不完这么多!”

我说:“好,你先吃,能吃多少吃多少,吃不完就剩下,关键是把小肚子吃饱就好!”

然后,结局是她全吃完了。

当我让他们吃豆包时,侄女和我家宝宝吃的几乎一样,都是两个自己蒸的大豆包。

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那种食量反差。

反思和感悟:

第一:

大人尤其是父母,会在长久的日子里,总结出一些东西,就像有话儿说的“他撅起屁股我就知道他要拉什么屎!”

这些经验的积累和形成的判断,可能很多时候会是对的。

但可怕的是,有少数时候会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更可怕的是这些不准确的判断会形成影响大人行为的标准,甚至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

就吃饭的事儿来说,弟媳认为侄女就是胃口小。就会停止思考侄女吃的少的原因可能是当天在学校吃的还不错,也可能是饭做的她不喜欢吃,也可能是在店里吃了零食或想着一会还要(还能)吃零食……等等。

也就是说一个事件,如果我们给它找到一个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因由,就会失去探索到它真正因由的机会。

可往往这种情况,自己身处其中容易不自知。

这更让我觉得要警醒!

第二:

不要轻易给孩子一个固定的标签!比如:他就是内向不爱说话、他就是体能不好、他就不是学习的料、……等等。

尤其不要把这种自己所谓的“判断”,透露和传递给孩子,而应该一直保持一种不断尝试和勤于观察的心态,尝试是创造机会和行为引导,而观察、明察秋毫是对尝试方向和适用性的判断与调整。

不管是什么事,尤其是孩子的事儿,没有一劳永逸,也没有一成不变。这也是最难的点。

和孩子一起探索未知,迎来新一轮人生体验

总之,我得声明,我不是指摘和点评弟弟和弟媳的教育,只是当侄女以临时插曲的模式完整走入我的日常生活时。那种新鲜的冲击和我局外人的角度可以给我的思绪切开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产生思考。

而这些触动也是牵动我不要主观的教养孩子的引线,让我可以有意识撬动我那可能模式化、僵持的思维逻辑。

做父母,真的是一场修行。学习和思考则是需要一直保持的状态。

0 阅读:45

访琴和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