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在见到彭德怀时,毛主席:在我的选集中,还保存了你的名字

历史学馆 2023-11-22 22:19:31

1965年,距离彭德怀离开军队,已经过去了近6年。在这6年时间里,毛主席曾多次想见彭德怀,也曾向身边的人询问过他的情况。

9月22日,毛主席在收到到彭德怀写来的一封信时,毛主席很是高兴,当即就表示,明天一件事情就是与彭德怀见面。

在得知毛主席同意见他后,彭德怀显得非常高兴,立即就开始做起了准备。

9月23日清晨,毛主席专门起了个大早,他提前来到了颐年堂,等待彭德怀的的到来。大概是早晨8点左右,彭德怀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颐年堂门口,接着只见他大步走了进来。

毛主席看到久未见面的老战友时,笑容也是多了,他高兴的站了起来,然后与彭德怀紧紧的握住了双手,接着拉着彭德怀的手,请他坐下。

这时候,彭德怀说道:主席今天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咯。

毛主席听后带着几分伤感说:“几年未见,老总你显老了。我早早的就等着你了,昨天下午收到你的信,我也是高兴得睡不着,你这个人呀,就是有个犟脾气,几年不来信,要写就写八万字。”

接着毛主席又讲道:“今天还有少奇、小平、彭真同志,等一下他们就来了。周总理这次因要去接西哈努克,他来不了。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吧!”

没过一会儿,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彭真纷纷赶到了颐年堂。

看到众人都来了,毛主席这才对彭德怀说:“如今咱们要建设战略后方,准备战争。按照比例,西南投资是最多的,战略后方也很重要,

需要老总你去西南区。未来呀还可带一点兵去打仗。

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以后,毛主席您就问过我对我的决议案如何看,那会儿,我和主席您作了3条保证。”

毛主席:“哪3条?”

彭德怀: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做反革命。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会自杀。未来的工作是不好做了,劳动生产,自食其力。”

在听完彭德怀的话以后,毛主席想了想说道:“这后面两条我还记得,或许真理是在你那边。你的问题就交给历史做结论吧。

庐山会议不过是历史的插曲,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要振作起精神来向前看。现在的我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该多为后代多想想,多做点事情了。”

接着毛主席又和彭德怀详细地分析了如今的国际局势,以及这一次三线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次谈话到最后时,毛主席还专门让刘少奇和邓小平召集西南地区的领导同志谈话,告诉众人要积极配合彭德怀的工作。

说到最后,毛主席再次转身看向彭德怀,和他讲道:“在我的选集里,现在还保存着你彭老总的名字。为什么一个人犯了错,就一定要否定一切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从未忘记过老战友彭德怀,他一直等着一个机会,让老战友彭德怀继续为党和国家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彭德怀的心里,一直是装着国家建设、装着老百姓的,他在听完主席的分析以后,彭德怀也清楚三线建设对全国老百姓来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彭德怀当即就表示道:“主席,我听你的”。接着又保证说:“再苦再难,我也绝不后退半步”。

对彭德怀态度的转变,毛主席看到自然是高兴的:德怀就要出征了,今天我请大家来,是为德怀送行的”。

接着,在这天,毛主席专门让人摆好了酒菜,与众位老战友一同起吃了顿饭,这也算是为彭德怀的西南之行饯行了。

回到家以后的彭德怀显得很高兴,他拉过一旁的着侄女彭梅魁,和她讲:“今天我和你讲一个好消息!我去毛主席那里了,这次我们谈了五个多小时。我决定去三线工作了,又可以为人民服务咯”。

10月19日。彭德怀找到了杨尚昆,请他帮忙解决自己去西南赴任的一些具体问题。

11月28日,在诸多事情准备好后,彭德怀这才离开了北京去往了成都,担任起三线建设副总指挥。

这时距离彭德怀离开工作岗位,已是六年了。

离开永福堂

1959年国庆节前,彭德怀找到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提议要搬离中南海,随即杨尚昆又将他的要求转述给了毛主席。

不过毛主席的反应却是让杨尚昆有些愕然了。

当时毛主席正靠在沙发上小憩,双目微阖,在听到杨尚昆的话后,毛主席这才睁开双眼,喃喃道:“原来老总是在中南海里住的呀!”

听到这句杨尚昆感到很惊讶,因为毛主席与彭德怀,二人一个住在菊香书屋,一个住永福堂,距离也仅仅不过几百米,两百来步就到了,几乎就是一墙之隔,可是毛主席懵然不知自己跟彭德怀当了六七年的邻居。

接着毛主席说道:“老总要搬就让他搬吧。”随后毛主席又细心交代杨尚昆,务必要做北京近郊给彭老总找个好点的住处。

杨尚昆点头答应了下来,他立即让人看了几处住宅,最后他亲自选定了北京西北郊挂甲屯吴家花园。

在即将告别中南海的时间里,彭德怀一直闭门不出,他独自在屋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雾逐渐朦胧彭德怀的万千思绪,他的家人与警卫无法得知彭德怀心中在想些什么。

每到黄昏,彭德怀便会走出房门,离开这座他居住了七年之久的房子,然后他会在门前长久地徘徊,眼前熟悉的景物也似乎离他越来越远,逐渐的无数回忆涌上心头。

彭德怀是1953年住进中南海的,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他历经三年浴血奋战后终于凯旋回国,没多久毛主席就召回北京,任命他为国防部长,自此彭德怀就住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东南角的一个名为“永福堂”的院落。

尽管说永福堂这名字听起来有些吉祥喜庆,可是这里的条件在中南海里属实称不上好,只是一个又小又破的四合院,长年都会遭到日晒雨淋,加上没有及时修葺,门窗廊柱的油漆都剥落了,屋顶有时候还会漏雨。

可是即便如此,他的使用权也并非完全归彭德怀一家人,在这座院子里还有另一家,其他空出来的屋子全部用作公用。

这里的空间小到什么地方,当时彭德怀的侄子侄女们来中南海都没地方住,只可以打地铺居住。

在如此窄旧的院落里,给国防部长的彭德怀住,确实是有些磕碜了,当时组织上见到彭德怀的居住环境和办公条件这样差,也是急坏了,立即让人给物色起了新房子。

没多久通知就来了,告知彭德怀找着一处新房子,叫他派人去看看。

彭德怀的警卫参谋景希珍在得知情况以后,立即就跑去看新房子了,看完以后他十分的满意。

回来立即就向彭德怀做了汇报,并给他描述了新房子有多好——一座精致漂亮的小楼房,房间很多,环境也很安静,适合彭德怀看书办公。

景希珍催促着首长赶紧搬过去,可是彭德怀听后,却是笑着说自己住不了那么高级的房子,还是现在这里住的舒服。

一听彭德怀这话,景希珍认为实际上这并非是首长不搬家的真正理由,果然只听彭德怀继续说道:“我还是等到老百姓住得好些了,再搬吧......“

听到这里景希珍有些着急了,他不由的想到组织给安排了那么好的房子,为什么首长还推拒什么呢?

他尝试着劝彭德怀可以换个好环境,这样也有利于他调养身体,对他开展工作有利嘛。

忽然彭德怀神情变得严肃了起来,他打断了景希珍接下来的话,很是严肃的批评道:“你这个同志呀!只想着自己住好房子,可为什么不能想想老百姓呢?”

挨了首长这一番批评,景希珍心里也有些委屈。不由的把头也低了下去。

看到神情低落的景希珍。直口快的彭德怀也也意思到刚在自己的语气有些重了,他轻叹一声说:“小景呀,咱们共产党员生活上要少为自己考虑,工作上要多挑起重担。”

接着彭德怀说:

好房子谁不喜欢呀?可是共产党和党员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要将苦留给自己,享受与幸福留给人民群众,如今北京市民住的房子条件都不怎么样,有些院子里还挤着好几户人家,咱们的老百姓经济生活条件还要慢慢改善,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工作呀。

咱们要先将广大人民和普通干部的住房问题解决好,然后才是他们这类人,身居高位,不可以只图自己享受就搬到进大房子里过得舒舒服服,而人民群众还挤在一起住,这着实不像话。

彭德怀的这番话也是让景希珍感动不已,他清楚彭老总是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彭德怀元帅离世

在彭德怀搬离中南海永福堂后,就来到了吴家花园。在这里他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人烟嘈杂,多年征战的彭德怀难得几许轻松。

吴家花园最初建立于清朝初年,是一座由坐北朝南、一明两暗的数间正厅和东西两所别致的配院共同组成的。

在院子里,有一一架汉白玉小石桥横跨,他是由玉泉山泉水汇集而成的,这里亭台楼阁,风光秀丽,若是漫步其中,就宛如是置身于一副古韵悠扬的水墨画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吴家花园便划归了人民政府。

不过,刚来吴家花园的彭德怀却是没有太多心情去欣赏眼前的湖光山色,他是从民众中出来的,心里也一直念着民众,从未忘记过劳动人民勤劳的本色。

在进入这座古宅不久,彭德怀就专门开辟了一块菜地,在这里他亲手种下了若干时令蔬菜顶花带刺的黄瓜、硕果累累的西红柿、成串的灯笼辣椒……

附近老百姓有时候也会看到这位埋头耕种的老人,头戴草帽,扎挽裤腿,三五几人,有时候会围着彭德怀的菜地,一同讨论分享种植经验,更多时候会互赠对方菜地里的瓜菜。

然而没有人知晓,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竟然是当年“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

渐渐的彭德怀已不再满足于种植瓜果,他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面临的粮食短缺的困境上,他希望可以出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为计算亩产量,彭德怀卷起裤脚,与年轻人一起去池塘淤泥积肥,还曾专门种了一份地的小麦试验田。

之后在他精心种植下,试验田中的庄稼长得密实茁壮。

彭德怀常常会这样讲,当官不可以发财,一心为人民谋利益的共产党,这才是真的共产党员,否则便是假的。

彭德怀一生无亲骨肉可是他却是很喜欢吴家花园附近的孩子们,在那个粮食极度短缺的年代,1960年的儿童节前夕,彭德怀从未曾忘记过这是孩子们的节日。

那天他特意叮嘱工作人员,要让附近的小朋友到他家里做客,他把事先准备好的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和糖果分发给孩子们,以此向孩子们表示节日的祝贺。

“谢谢彭爷爷。”

“彭爷爷,我们以后一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听着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童音许诺,尽管是征战一生,钢筋铁骨的彭德怀此刻也是忍不住湿了眼眶。

住在吴家花园的时间里,并非不问世事,侄女彭钢每周都会看望他,彭钢的前来,不仅是给了彭德怀亲情的慰藉,也是让他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动态。

他一直都是心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又怎么可能做到时事政治无知无觉,毫不关心呢?

在侄女彭钢傍晚返校以后,每次彭德怀都会亲自送她至汽车站,等到汽车逐渐从视线离开,彭德怀这才不舍的踱回往吴家花园。

1964年,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那天彭德怀手捧《人民日报》,他激动的流下了泪水。

1965年9月11日,有工作人员来到吴家花园传话,请彭德怀去往人民大会堂,中央领导们要与他谈话。

等到他到达时,这才得知,与他谈话的是彭真,陪同人员有贾震、乔明甫。

在短暂的寒暄过后,彭真就说起了今天谈话的主旨:“今天我代表党中央与你谈话,中央决定派你去大三线担任副总指挥。”

听到这则消息,彭德怀猛地一震,他沉默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冷静婉拒道:“我是名共产党员,按理说我是该服从分配的,可是我对工业生产没有经验,与其让我去三线,还不如让我去农村搞调查。”

接着彭真又劝起了他,可是彭德怀心意已经。

见话不投机,彭德怀急道:“我要见主席,不看到主席,我哪里也不去。”彭真不得不送客。

在回到吴家花园后,彭德怀一连数日都天怏怏不乐。

直到9月23日从毛主席那里回来以后他才高兴起来。在那天以后,他会常常把这句挂在嘴边:“毛主席还是了解我的嘛。”

1965年11月28日,彭德怀离开了北京,在30号当天抵达了成都。当时,“大三线”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了。彭德怀用了5天的时间去听相关负责人的汇报工作,在汇报结束以后,他说:我在这方面是个外行,还是要多向你们多学习学习才可以!”

尽管彭德怀是这么讲的,可是他此时却是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伸出手来,指着地图说:

“成昆、贵昆铁路是通向攀枝花的大动脉,这里是一线。此外,贵州六盘水煤矿基地的建设也不可以松懈,必须要跟上。”

在那段时间里,彭德怀兢兢业业的国家做着贡献,因此他也被当地百姓所称赞。没过多久彭德怀便离开大西南。

晚年的彭德怀身体很差,患上了直肠癌。众所周知,那个年代医疗技术不发达,加上彭德怀的癌症已经是晚期了,因此尽管说医生尽力抢救,可终究还是没将他救回来。

1974年11月29日,76岁的彭德怀因病离开了人世。

1978年12月24日,在彭德怀的追悼大会,张爱萍望着彭德怀的遗像他久久不语,不过他眼神里有痛惜、有尊敬、有思念、也有哀悼,更有深深的怀念……

等到回到家以后,他依然无法平静下来,久久无眠,连夜张爱萍写下了怀念彭德怀元帅诗歌,《鹧鸪天·怀念彭总》。

“平江春雷半壁天,井冈星火信燎原。横刀立马中流柱,同拯神州换人间。卫真理,何惧权!刚正与民共尘缘。春风吹散庐山雾,元元追思万斯年。”

后来张爱萍又在一次发言中谈起彭德怀,他说:“像彭老总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多几个更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