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行业,涌现新的就业机会?

遇见小媛 2025-04-26 19:47:28

又到一年高考季,高三党们的心情应该是比较复杂的。就是不同类型的学生,大概会有不同的心情。但不论平时成绩或表现如何,其实在当下看来,学生和家长更为看重的,还是选什么专业。

毕竟,专业一般与以后的工作挂钩。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大学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不一样的工作的,这个主要还是看个人规划。在无法确定未来的情况下,大家还是更想知道到底怎样选专业。

答案也没那么固定吧。我发现不只是家长比较关注专业地问题,其实现在的不少学生,自己还是挺有想法的。他们可能会主动向外界寻求帮助:该怎么选专业?哪个专业未来比较赚钱?

总觉得,这要比自己当初仔细得多。当时我只要有个学上,然后想着选一个赚钱的专业后,所有的专业都填的那个专业。还是没思考太多的。

那么,热门专业就一定好,冷门专业就一定不好吗?我想不是的。前些天,还在热搜上看到,有网友订购汽车纸扎,给去世的亲人烧到另一个世界去。

想想,这还是挺潮流的。不仅能带动新就业,还能拉动新消费。

1.选专业

在我有限的经历中,见到过一次纸扎,而且很大,是一个大房子,里面应该还有一些摆件,没仔细看。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很像一种面对死亡的仪式感。

刷到过其它文章说,还有年轻人专门画几千块钱去学纸扎,也有不多的大学开设了与殡葬相关的专业,我觉得这也算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改变。

有人说,教育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的确是这样的。

如果是纯个人或私人想要改变教育现状,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一件事。前些天,我看过一篇长文。里面就是讲的,一个公司前后出资了5000万,召集了几十名天才儿童,自小学到中学让他们脱离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培养。

结果是,在此期间,就有学生先后退出,理由集中在“父母要求”“家庭条件”“技术谋生”等方面上。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录取的前提还是家庭条件要差一点的,但事实是,这些孩子中,还是送进来了两个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后来自费出国留学了。

其中,也有几个“幸存者”。靠这个“教育实验”,走上了一条比原来要好些的路。这也算一种成功。

但总的来说,这个愿景很好的“实验”,不能改变教育现状。只要处在大环境下,也无法克服很多客观上的困难。就像鲁迅也曾写过一篇有关“天才”的杂文。他那个时候就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当下就算是鲁迅本人来了,也不免要先经过层层筛选。现在选择“弃医从文”,阻碍可要比那时多很多了。家人的、亲朋师友的、职场社会的,不限于言语和行动上的。不脱几层皮,是排除不了万难的。当然,万难一定是排除不了的。

所以,我觉得专业不是很好选。毕竟,热门和冷门,更多只限于报志愿的那个阶段,谁又能知道四年或者更长时间后,一切就不会有所变化呢?

2.先慢慢熬着,熬到“小众”变“大众”的生意

痛苦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觉得只有自己痛苦,那可能是听到、见到的痛苦比较少。

说回殡葬行业,还有一个与之相关且比较火的工作就是:入殓师。就是给去世的人修复、化妆的。市场应该是有,就是应该也是各种评价都有吧。

印象最深的,是《初入职场的我们》的法医季。

里面的向琴琴之前就是在殡仪馆工作,因为对法医这一职业热爱,所以选择了离法医比较近的一个职场环境。后来在她老师的推荐下,她就真正向法医这一梦想靠近了。

我觉得这种命运的跨越,虽然看起来很有戏剧性,但更多还是自己与结局的双向选择。选择了一个专业,其实也并没大众说的一定就有前途,一定就没前途。不管在哪个行业,总有做得好的,做得不好的。

要说冷门,本来就是因为行业整体薪资不行,或者一份工作待遇不行,慢慢学的人就少了,就冷门了。要是能赚到钱,再看看冷不冷?才是真的客观评价。

就像打格斗赛的运动员,一开始哪有很多中国的职业选手去打呀。也是张伟丽拿到几次金腰带后,后面才,慢慢有一些女生去打专业比赛了。

还有,任何职业都是要赚钱的。就像张伟丽接受采访被问到,怎么看待代言这件事时,她就说,虽然不是为赚钱而打,但是也要赚钱呀。不赚钱的话,以后还有谁打比赛呀。

所以呢,做一份工作,当然要赚钱呀,不论多少,总要有点经济回报才行。这样一看,只能说,冷下来的不是专业,而是一些风评本身就比较冷。听的人多了,就有人信了,一信了,都摆烂了,摆烂就没钱了,没钱又冷了。

这是我编的“循环”。总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0 阅读:7

遇见小媛

简介:不一样的城市,我将用文字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