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85年,此时乾隆皇帝已经50岁了。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乾隆皇帝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在古代已经算比较长寿了。为了庆祝,他下旨效仿康熙皇帝举办“千叟宴”。邀请举国上下50岁以上的老人齐聚京城。

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一盛事。
然而,就在“千叟宴”结束后不久,赴宴的老人先后去世。一时间流言四起,将乾隆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那么,“千叟宴”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老人又为何会去世呢?
盛大的宴席“千叟宴”的传统始于康熙时期。当时清朝的根基不稳,康熙举办“千叟宴”,为的就是宣扬忠孝。说白了,就是变着法子告诉人们要忠于朝廷。

千叟宴之盛大,史无前例。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康熙一共举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二次千叟宴的时候,年仅12岁的乾隆也陪同“皇爷爷”参加了宴席。
而当时千叟宴的盛况深深地映入了乾隆的脑海中,令他念念不忘。以至于乾隆成年后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效仿爷爷康熙,也举办一次千叟宴。
只不过在乾隆继位后一直很忙。什么“十全武功”,什么“六下江南”加上平时还要处理朝政,等他好不容易有空了,已经是他五十岁的时候了。

乾隆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珅立刻站了出来拍马屁:“万岁,现在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都是您的功劳。现在举办千叟宴,正是恰逢其时。好让世人知晓什么叫作‘皇恩浩荡’。”
其他大臣闻言,也立刻跟着称赞起来。
对于这千叟宴,其实这些人比乾隆更上心。毕竟整场宴席流程繁琐,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他们正好有机会让自己的荷包鼓起来。
既然皇帝和大臣们都没有意见,下面的人立刻操办起来。很快,各州县都张贴起朝廷的皇榜,但凡年纪到达60岁的老人,都可以去衙门报名。这千叟宴,不论出身,只看年纪。

有一说一,乾隆这人虽然好大喜功,做了不少劳而无益的事情。但是在他的治下,清朝的百姓确实能填饱肚子,这在古代是十分难得的。
拜他所赐,当时的长寿老人也比以前的朝代要多。以至于报名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多达8000多人。
这么多人,不仅皇宫容纳不下。而且御膳房的御厨们也应付不过来。最终,经过一系列筛选,只有3000人得到了朝廷的邀请,有资格参加千叟宴。
其中最让乾隆看重的,是一位名叫郭钟岳的老者。

这郭钟岳可不简单,此人不仅长寿,而且对于科举十分执着。只可惜他的水平实在不咋地,直到97岁依然没能获得功名。
后来考官看不下去了,他们对于这位老人的毅力十分佩服,于是一路放水。后来乾隆也听说了他的事迹,觉得这老人家太不容易了,于是给了他一个进士的名额。然后给他安排了一个闲职,把他当作吉祥物一样给供起来了。
毕竟郭钟岳愿意为了科举做到这个地步,即使是见惯了尔虞我诈的乾隆,也不由得为之动容。
而郭钟岳参加千叟宴的时候,已经141岁高龄。乾隆特意安排他坐到自己身边,以示恩宠。

纪晓岚更是和他合作了一副对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而郭钟岳的事迹也一时被人们传为佳话。
而除了郭钟岳之外,到场的还有不少90岁高龄的老人。七八十岁的人更是多如牛毛,至于60岁的老人,都只能以晚辈自居了。
看到那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长寿老人齐聚一堂,乾隆不由得志得意满起来。他觉得,这千叟宴正好反映了自己的治下是太平盛世。在他看来,即使汉武帝和唐太宗也不过如此。

尤其是看着那么多长寿老人一齐高呼万岁的时候,乾隆甚至有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当然,这些老人如此“给面子”,乾隆也不会亏待他们。他在千叟宴的食材上一点也不吝啬。各种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这些东西别说普通百姓了,就算是一些达官贵人都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毕竟不少东西是贡品,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吃。
那些普通百姓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太监刚宣布宴席开始,他们就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开始大吃起来。
好在他们还知道这里是皇宫,而且还当着皇帝的面,所以吃起来还算收敛。如果换作其他地方,早就为了一些吃食争抢起来。即使为此大打出手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场宴席一直持续了数个时辰,直到明月当空才结束。那些老人们个个都意犹未尽,一个劲地在那里称颂皇帝圣明,皇帝万岁。
当时乾隆只有一个想法:这笔钱花得真值。
“千叟宴”变“鸿门宴”然而乾隆没想到的是,从第二天开始,事情就不对劲起来。
就在千叟宴当天夜里,就有些老人开始闹肚子。第二天闹肚子的人更多起来,不少人还出现了腹部胀痛、头晕、呕吐不止的症状。

只不过当时千叟宴已经结束,礼部的官吏已经开始安排他们返回老家。加上京城的郎中太贵了,他们看不起病,于是便强忍着不适,踏上了归途。
结果不少人在回到老家后不久就去世了,其中就包括那位长寿的郭钟岳。有些人甚至没能挺到回到老家,在半道上就一命呜呼。
参加千叟宴的3000位老人,差不多有一半都一命呜呼。而剩下的人大多也一病不起,不少人在几年内先后去世。
慢慢地,坊间开始出现一些传言,说这“千叟宴”其实是“鸿门宴”。乾隆的目的就是要除掉这些赴宴之人。

到后来,事情越传越离谱,甚至有人说乾隆此举是为了将天地会的首领吸引过来,然后除掉。
甚至还有传言说,乾隆见不得有人比他长寿,才弄出这么个“鸿门宴的”。
虽然这些流言漏洞百出,但是没办法,老百姓就是喜欢这种捕风捉影的事情。最好越离奇,越神秘,他们越喜欢。
到后来,这些流言都传到乾隆的耳朵里了。他听完气得牙痒痒,但是却无能为力。流言这玩意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

他立刻叫来和珅,交代道:“和爱卿,这千叟宴可是你全权负责的,现在闹出这么大的事情,你得负责到底呀。朕知道,这些老人的死绝对与你无关。朕现在命你彻查此事,一定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在说到“交代”二字的时候,乾隆故意加重了声音。
和珅闻言,也是一阵无语。这分明是在告诉他,如果这事情不能办得漂亮,那么就等着背锅吧。
但是君命难违,他只得领命。好在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他也算是轻车熟路。他只是后悔,当初不该贪心,揽下这活,结果给自己找来这么个麻烦事。

好在和珅这人抛开人品不说,办事能力还是很强的。加上又有乾隆的全力支持,他能调动各部衙门的人手。最后,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这事情弄得明明白白了。
这些老人之所以离奇去世,还真的与这千叟宴有关。
首先,这往返的路途对老人们就是一种折磨。
要知道,在古代出远门可是一件大事。不仅山高路远,而且那路况真叫一个糟糕。

虽然有朝廷修缮的“官道”,相当于现代的高速公路。不仅路途平稳,而且马车在上面跑得贼快。
但是这“官道”毕竟太少了,那时候又没有水泥、沥青,这“官道”隔几年就要修缮一次,朝廷没那么多钱。这也直接限制了“官道”的数量。
而更多的道路,要么泥泞不堪,要么崎岖不平。马车在上面行驶,十分颠簸。
这些老人往往一路马车坐过来,已经被颠得七荤八素,骨头都快散架了。一些心脏不好的老人,可能都不能撑到抵达目的地。

其次,这千叟宴的流程太折磨人。
这些老人到达京城后,先被安置在驿馆之中。那里会有宫里的太监专门教授他们宫中礼仪,尤其是在千叟宴上该有的礼仪。
比如何时跪拜?跪拜的姿势该如何?何时该高呼万岁?这些事情都要事先操演。
这些老人,一个个都老胳膊老腿的,每天反复操演这些,就算身体没问题也要被整出一些问题来。

而且这千叟宴的时间也没选好。
千叟宴举办的时间正值冬季,还是大晚上。天寒地冻的,这群老人要在寒风中一直站着,等待乾隆的到来,在完成繁复的礼仪后,才能开始用餐。
最后,用餐的过程也有问题。
而由于宫里地方有限,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和乾隆一起在大殿之中用餐。剩下的人,分散在走廊、大殿前的广场上。

这些地方基本没有遮挡,老人们在寒风呼呼中用餐。一些菜还没端上来就已经凉透了。当然,御膳房早有准备,专门安排了铜锅涮肉,也就是火锅。
但是这样反而加剧了问题。有胃病的朋友肯定知道,胃最怕冰冷和过烫的食物。这些老人吃几口冷菜,再吃几口滚烫的火锅。胃里处于冰火两重天,所以千叟宴刚结束,就有不少人上吐下泻。
此外,这千叟宴尽是些大鱼大肉。这些老人大多勉强温饱,平时就吃点大米饭配咸菜。加上年纪大了,肠胃退化,一下子吃下这么多肉类,根本无法消化。甚至会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
这一系列问题叠加在一起,才导致如此多老人在参加完千叟宴就去世了。
用高情商的说法“乾隆这是好心办坏事”,而低情商的说法则是“这些老人是被乾隆的好大喜功给害了”。

当然,以和珅的聪明,自然会选择高情商的说法。更何况整个千叟宴都是他安排的,真要追究起来,这锅还得他背。
说到底,这千叟宴就是乾隆为了炫耀他所谓的“盛世”罢了。他要的只是面子,至于其他的,他根本不在意。
殊不知,他这是故步自封。清朝早已日薄西山,对于来自西边的威胁,浑然不知。此时的他,还沉浸在对于“盛世”的志得意满之中,实在是可笑。
只可惜了那些老人,因为乾隆的好大喜功而一命呜呼。
参考资料:
《啸亭续录·千叟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