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象比类,医道之秘

醉卉看情感文案 2025-03-27 14:18:55

探寻《黄帝内经》中的生命智慧——听陈明丰道长的道家文化解读之笔记

在古老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篇深奥且极具智慧的篇章——《示从容论》。这篇文章记录了黄帝与雷公之间关于医学道理的深入探讨,为我们揭示了中医诊断与治疗的精妙之处。

故事开篇,黄帝安闲而坐,向雷公发问,谈及人体诸多重要元素,如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宫膀胱脑髓,还有眼泪唾液等,以及水液运行等,这些都是人体必需且在治疗中易出差错的关键所在,黄帝希望雷公能明白其中道理,以达到治病十全的效果。雷公则表示自己虽诵读《脉经·上下篇》多遍,但对于取象比类仍把握不准。

黄帝让雷公试着依据所通晓的理论去解释五脏病、六腑不和、针石治疗之败、毒药治疗之宜以及汤液滋味等方面内容,并说明症状。雷公以肝虚、肾虚、脾虚为例,提及它们都能让人身体沉重烦冤,但治疗时有的能愈有的不能愈,不知其解。黄帝指出雷公所问幼稚,强调脾、肝、肾三脏分属土、木、水,居膈下部位相近是常识,关键是要按相应方法诊断。

接着,雷公描述了一个复杂病症的患者,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等诸多症状交织,脉象也不一致,不知如何解释。黄帝教导他应按照取象比类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人患病要从不同角度探求,此病例病因在肾,若认为是三脏俱病则不符医理。

之后又有一病例,患者四肢懈怠无力、气喘咳嗽便血,雷公初步诊断为肺病,但未敢治疗,后有鲁莽医生用砭石治好却出血多。黄帝指出雷公诊断错误,医学道理深奥,高明医生治病要遵循法度、取象比类,这个病例实际是脾气外绝等问题所致,并非肺病,雷公诊病不能取象比类是知之不明。最后黄帝传授雷公取象比类的《从容》方法,这是诊断法规和高明医道。

这篇《示从容论》让我们看到中医诊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它不是简单的病症对应治疗,而是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深入探究病因,通过取象比类等方法准确判断,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救人,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我们对中医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意。

1 阅读:22

醉卉看情感文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