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心愿:一代更比一代强,子孙后代可以成龙成凤。
心愿,终究是美满的;现实,终究是骨感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并不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而是原地踏步,代代贫穷。
大部分贫穷的父母,都会培养出贫穷的孩子。大部分贫穷的孩子,都会生育同样贫穷的后代。贫穷的苦难,也就代代相传了。
父母贫穷,子女也跟着贫穷,大概率跟这5点有关。
01
落后认知、观念的代代相传。
一个问题:贫穷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一个人落后的认知、观念。越是认知落后,越是思想跟不上时代,越是容易被时代淘汰,从而沦为底层。
受到父母落后观念的影响,子女也会有样学样,将父母落后的观念,奉为人生的真理。如此,贫穷,也就“传承”下来的。
只要你仔细观察穷人家庭,就会发现,父母一代思想观念落后,子女一代照样思想观念落后。这般,又如何能够摆脱贫穷的宿命呢?
摆脱不了,贫穷的宿命就会代代相传,直到某一代男丁娶不起老婆,断根绝后的那一天。
02
压抑创造力,永远都走回老路。
精英阶层教育孩子,首先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创造,才有未来。
穷人阶层教育孩子,首先是要孩子走回老路,不允许孩子有其他的想法。
比如说,孩子想出了一个好点子,精英阶层的父母会赞扬、鼓励,而穷人阶层的父母会打压、呵斥,甚至棍棒鞭打。
在穷人家庭长大的孩子,永远都是“木讷”的,就跟生产队里边的“驴子”一样,永远只会拉磨,却不知道,这个世界早已有了人工智能。
走回父母一代的老路,就是在复刻他们贫穷的人生。没必要,也不值得。
03
永远都寄托下一代,却不懂得提升自己。
第一代人贫穷,所以他希望第二代人可以赚到钱。问题是,第一代人也没有去努力。
第二代人贫穷,所以他希望第三代人可以赚到钱。问题是,第二代人也没有去努力。
这,就是一个“永远都寄托下一代,自己却没有任何努力、提升”的死循环。鸡娃,没有意义,最重要的,其实是鸡自己。
要求孩子做得好的前提,首先是自己做得好。要求孩子赚到钱的前提,首先是自己赚到钱。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得到,这就是在“做白日梦”。
就跟考清北一样,父母考不上清北,却妄想孩子考上清北。不是做不到,只是实现的概率,比买彩票中奖一千万的概率,还要低罢了。
04
将孩子,培养成懦弱、老实的底层人。
99%的性格,都有好坏之分。唯独懦弱的性格,只有坏,而没有任何的好。
穷人家的孩子,要想像刘邦、朱元璋一样白手起家,那他们需要塑造什么样的性格?果断、勇敢、心狠、手辣、杀伐果断的性格。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竞争残酷的修罗场,要么你踩着别人上位,要么别人踩着你上位,并没有所谓的双赢。
就跟100个人争1个岗位一样,好岗位就1个,你要么上位,要么出局,而没有其他的选择。这,就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精英阶层,个个都是精明的老江湖。而穷人阶层,绝大多数,都是懦弱的老实人。差距,由此可见。
05
走不出大山,被困死在穷县城、穷乡村。
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你所看到的,是多元化的人生。由于选择多了,所以冒出头的机会也就多了。
在穷县城、穷乡村,你所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生——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县城、乡村的“生育机器”。
这些县城、乡村的穷男人和穷女人,一结合,就是新型的穷人家庭。他们“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却没有想过,逃出大山,才有一线生机。
未来,随着老龄化愈发严重,县城和乡村只会空心化,而全部的资源和机会,只会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才是唯一改变命运的希望。
鼓励年轻一代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去选择多元化的人生,才有可能摆脱贫穷的宿命。
为/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