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是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的第3次复出。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第三年年初,即1979年初,南疆战事紧。那天,在人民大会堂,一场气氛颇为紧张的会议正在召开。会议的议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该怎么打?
因为事关重大,会议一直开到深夜,75岁的邓小平依然做着周密的部署。在地面方面安排得差不多后,他突然提到一点:“还要注意敌方从海上搞我们一家伙!”
没错,按当时的情况来说,海上确实也不得不防。说完这话,邓小平下意识地朝四周看了看,最后他的目光停在了老部下杜义德身上。他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方向,说了一句:“杜义德,我看你去一趟吧!”
这一年,开国中将杜义德已经是67岁。
但这个年龄,比起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另两位将领许世友和杨得志,还是要年轻一些。因为那一年,许世友将军已经是73岁了。对于邓小平的亲自点将,杜义德自然二话不说,坚决领命。
2月17日,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解放军打得很英勇,也很坚决。后来,邓小平在评价此战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开战后,我很放心,知道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因为广西有许世友,云南有杨得志,海上有杜义德……”
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看出邓小平对杜义德的赏识。
然而,就在自卫反击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980年年初,杜义德却听到了让他调离海军,前往西北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一职的消息。很显然,这个命令是邓小平下的。
对于这一任命,杜义德内心多少是有些纠结的。当时,他刚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身体还没有完全好。他内心的犹豫是:
一方面,他已经在海军待了20年,对海军是极有感情的。
他还记得,1960年自己刚到海军上任不久,毛主席曾握住他的手说:“海军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搞好团结是关键,先要把班子搞好,海军工作才能做好!”此后的20年,杜义德一刻也不敢忘记毛主席的话。
另一方面,杜义德也知道兰州军区司令员职务不小,责任更是不小,这是中央对自己的信任。
思来想去,68岁的杜义德始终下不了决心,便把自己的想法,包括对海军的不舍,都向中央汇报了一下。很快,他的想法就被报告给了邓小平。于是,邓小平决定亲自找杜义德谈一谈。
可能很多网友看到这里,都会有疑惑:
邓小平为何要在这时候,把杜义德调离海军?兰州军区举足轻重,为何邓小平复出后,会如此重用杜义德?
其实,这份首长和名将之间的情份,早在1939年就结下了。
一:出了名的“夜老虎”在世界军史上,擅长打夜仗的将领不多,杜义德是其中一位。他有一项“绝技”:在夜色中,仅靠摸着树皮的厚薄就能辨别南北。因此,他便得了一个绰号叫:夜老虎。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绝技”,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杜义德是湖北黄陂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里条件差,他只读了1个月的私塾,字都没学会几个,就被送去学木匠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门手艺,再加上在山区走惯了夜路,他后来才擅打夜仗。
十几岁参军后,杜义德很快就成了红四军的一名营长,跟了徐向前。
徐向前带兵很有一套,他练兵时讲究:一练胆量、二练技术、三练战术、四练行军、五练作风。因此,在他的直接培养下,杜义德打仗的特点是:狠、硬、快、猛、活。不过,战场上如此神勇,脾气上有时候也难免有些“刚”。
比如,他跟另一战将王近山之间,就曾发生过一段有名的“误会”。
那是在1935年3月,红四军发起嘉陵江战役,开始长征。当时,徐向前要求杜义德担任大部队过江总指挥。不到1个小时,杜义德就顺利把浮桥架起来了。
为了保证浮桥的安全,杜义德规定:“人从桥上过,马从水里趟!”这样的安排,自然是再正常不过了。偏偏没一会儿,他就碰上了一个脾气比他更“火爆”的团长王近山。
王近山将军有多爱惜自己的装备、包括战马,战友们都知道。他是宁可自己大冬天下水,也不愿意战马从桥下过的,于是他一来就让战马上了桥。
杜义德一看有马上桥,吼了没人听,便掏出手枪来。这下王近山也急了,大喊:“你个二杆子,你敢打我的马,老子毙了你!”理在杜义德一边,他自然也不服软,马上还口:“你眼瞎了,没看见天上敌机飞,地上敌人追啊!二杆子!”
这样一来,两位有名的战将,你一句“二杆子”,我一句“二杆子”,硬是吵了起来。很快,这事就闹到了徐向前面前。徐向前一听,自然知道是王近山理亏,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
等大部队过了江,王近山越想越觉得自己确实没对,便特意去找杜义德聊天,算是主动争取和好。杜义德自然也不再跟他计较,表示:“原来你是王疯子,早知道,我就不跟你较劲了!”原来,王近山在军中一直有“王疯子”的绰号,杜义德早就听说过,但直到这次差点打起来才算见识了。
就这样,一个“夜老虎”,一个“王疯子”,在互损对方是“二杆子”后,算是不打不相识了。只是那时候,两人都没想到,后来在刘邓大军麾下时,他们会成一对生死搭档。
二:从国内打到国外,打出“ 国际知名度”1939年9月,27岁的杜义德结束了在延安的学习后,被毛主席派到太行山区的八路军129师。应该说,这是他首次与邓小平、刘伯承两位首长接触。
听说要跟着这二位干,杜义德高兴得不行,一进师部就去找刘邓首长。进门后,邓小平让杜义德先坐,刘伯承让他先去师随营学校担任副校长,主持学校的教育工作。
这下,杜义德不乐意了。作为一名前线成长起来的战将,他显然更愿意上前线。邓小平第一时间看出了他的顾虑,当场向他保证:“将来有的是打仗的机会!”应该说,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劝服杜义德。
一年后,邓小平兑现了诺言。在“百团大战”的节骨眼上,刘邓把杜义德派往了冀南地区,担任129师新四旅副旅长。在此期间,新四旅在邯郸公路附近打得非常漂亮。从此后,杜义德在刘邓麾下颇受重用。
1945年10月,杜义德的军事生涯迎来了一次大转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组建了。当时,刘伯承和邓小平在细细商量后,一致同意:王近山担任纵队司令员,杜义德为政委。这对“神仙搭档”,开始了一段传奇式的合作。
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杜义德将军曾颇为自豪地说:
“刘邓大军中,最受欣赏的就是我们6纵。再艰难的战斗,再强大的敌人,只要6纵出马,准能打下来!”
当然,老将军这样说并没有贬低其他友军的意思,无非是率性而已。事实上,邓小平也确实常说“6纵就是能打”!而且,颇有意思的是,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期间,我军还曾缴获一份国民党电报,上面写着这样8个大字:要打刘邓,就找6纵。
可见,那时候敌人也很清楚,刘伯承和邓小平在行军时,经常是随6纵走的。对此,杜义德也是颇为“得意”地表示:“刘邓跟着6纵,放心!”
当然,这样的绝对信任是有原因的,都是用一场场硬仗打下来的。在此期间,每一个重要关口,杜义德都始终站在王近山身边。
比如1946年8月,蒋介石一下子出动了38万余人,要置晋冀鲁豫将士们于死地。而当时,刘邓麾下仅有5万余人,很显然这是一次生死之战。刘邓商量后,决定先打国军名将赵锡田的第3师。如果能打下他,一切或还有机会。
作战计划定下来后,刘邓召开紧急会议。因为事关重大,当刘伯承问“这一仗谁来打”时,硬是无人出声。此时,邓小平故意说了这样一句话:
“现在我们是坚决消灭敌人呢,还是背起背包回太行山?”
是的,当时的情况就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不行就只能“灰溜溜”地走。听完这话,会场有一个人站了起来,,他表示:“我们六纵打!”
全场肃然,没人敢说话。
这时候,杜义德也站了起来。他个子比较高,肤色又一直比较黑。他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王近山身边,像一尊铁打的金刚一般。
看着这对主官如此态度,邓小平也激动了,他手往前一指,说:“我支持你们!”随后,刘伯承也表态:“你打,你大胆地打!”此战,就是后来扬名军史的大扬湖战役。
当然,在6纵期间,杜义德和王近山也遇到过挫折。1947年春,司令员王近山出了车祸,只能放下手中一切事务住进野战医院。
当时,邓小平和杜义德都去医院看过他。王近山生怕自己以后不能打仗了,直掉眼泪,邓小平当场表态说:“你是不是残疾,我都一定让你上前线去”。
有了邓小平的表态,王近山才放下心来,后来他拉着杜义德的手,反复叮嘱:“军政指挥全靠你一人了!”杜义德见老战友这副样子,当场承诺:“你安心养伤,等你伤好了,6纵原班人马交给你!”
重担在身,没了王近山,杜义德不敢马虎。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杜义德率部打了不少漂亮仗。仅仅是在高山铺附近,他就和友军一起全歼了国民党八十二旅1.26万人。一年后,等到王近山归队时,6纵已经在大别山站稳了脚根。
说到此事,笔者想起当年和家人一起看《亮剑》时,里面也有政委赵刚独当一面、坐镇团部的时候。当时,就有亲戚问我:“司令员不在,仅是政委坐镇就这么能打吗?这电视剧这么演,是不是真的哦?”相信,看了上面杜义德的经历,对这个问题,大家就都会心里有数了。
王近山归队后,6纵又打下了襄阳,并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参与围歼黄维兵团。1949年年初,全军统一编制,杜义德成了第10军首任军长,他的搭档变成了政委王维纲。应该说,在这段时间杜义德和王近山这对黄金搭档斩时分开了。
他们在战场上再聚,是建国后在朝鲜战争上。当时王近山被任命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被任命为副政委,两人开始又一段合作。1952年10月,“联合国军”发动所谓的“金化攻势”,先后启用了11个步兵团,对上甘岭地区发动了进攻。
一开始,是秦基伟的15军在打。但后来,敌人火力越来越猛,坐在兵团指挥部的杜义德便对王近山说:“老王,我看还是要加码,下决心把我们的老部队12军拉上去!”
王近山点头同意。果然,12军上去后,极大地配合了秦基伟将军的15军。后来,在不同时期,秦基伟将军都曾表示:
“12军是在什么样情况下投入战斗的呢?是当战斗最紧张、最艰苦,军二梯队已无法战斗时,赶来参战的……”
经此一仗后,几位将军都名气大增,杜义德的大名也走出了中国,按军史学家们的话来说,算是具有了“国际知名度”。后来,他索性兼任了朝鲜东海岸防御指挥部副政委。
三:邓小平和杜义德的谈话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拥有像杜义德、王近山这样的猛将,邓小平和刘伯承自然是无比珍惜和爱护的。这种爱护,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作为革命老区的大别山,曾受到了反动派的“血洗”,杜义德的父亲也死于反动派的屠杀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杜义德曾请求邓小平,允许自己为父亲及乡亲们报仇。
一般情况下,像这种带着报私仇性质的事,首长们是不会批的。但没想到,邓小平却为爱将破例批了。此后,杜义德端着机枪,扫射了100多个仇人。
晚年的杜义德跟记者提到此事时,仍对老首长邓小平深深地感激。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也是二话没说,就上了战场。正如邓小平说的,海上有杜义德他是放心的。
那么,1980年杜义德本在海军干得好好的,邓小平为何突然要调他去兰州呢?其实,这和当时中央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有关。当时,复出后的邓小平为了深入贯彻这一方针,开始梳理东北、华北、西北等各条防线的布局。
此时,王近山将军已于1978年5月病逝。老帅刘伯承,因战争年代的眼伤,此时几乎已是双目失明。当思考到兰州军区的司令员人选时,邓小平第一时间想到了杜义德。
于是,这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杜义德不舍海军,邓小平决定亲自找他谈谈。两人一见面,邓小平就把话说开了,他表示:
“命令已经下了,虽然海军的工作很需要你,但是西北也很重要,要有一个会打仗的战将去当司令员。你会打仗,还是你去当这个司令员吧!”
不得不说,邓小平这话说得相当有水平。因为是自己带出来的将,他很清楚对方的实力和个性。所以,在开门见山地说出“命令已经下了”,已经不容更改后,他挑明了杜义德的一个重要特点:会打仗。
听到老首长这样说,率直的杜义德“嚯”地站起来,当场表态:“请邓主席和党中央放心,我坚决执行命令!”
此后,杜义德风尘仆仆地赶到西北。上任第4天,他就拖着病体,从东向西沿河西走廊,进行了认真勘察,并召集部下制定了新的战备规划。
一年后,当邓小平在西北天水某部视察时,曾非常高兴地对杜义德说:“有你在西北,我就放心了!”
晚年,从兰州军区退下来的杜义德,一直生活在北京。邓公在世时,仍时不时提起他,每每都是赞赏有加。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病逝,杜义德伤心不已。在此后的岁月里,他每每跟亲友们提起邓公,眼神中总是有着藏不住的敬佩。
2009年9月5日,开国中将杜义德病逝,享年97岁。老将军戎马半生,先得徐帅引路,后得刘伯承、邓小平重用,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并与王近山将军一起成就了“钢铁6纵”之名。国有良将,如有一宝,得此名将是百姓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