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台湾问题,1973年章士钊赴港斡旋,毛主席:派包机过去制造轰动

娱小七 2022-09-17 11:39:02

1973年5月,香港启德机场,一架来自北京的中国民航飞机降落了。

很显然,这是一架不寻常的专机。为了它的到来,香港方向专门封锁了整个跑道。很快,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陪同下,一位白发老者下了飞机。此人姓章,名士钊,当时已经是90多高龄。

虽然,章士钊对外称,他是从大陆来香港探亲访友的,但媒体们还是发现了其此行的真正目的:与台湾方面的代表见面,斡旋台湾问题。而且,很显然,他此行是奉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

事实上,自1949年全国基本解放到1976年病重,毛主席一直在谋划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周总理更是为此事劳心劳力,他晚年曾交代妻子邓颖超:我的骨灰要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让我的最后一夜在“台湾”度过。

应该说,毛主席和周总理一直希望抓住每一个与台湾有效沟通的渠道。而1973年章士钊的赴港斡旋,就是其中很值得讨论的一次。

当时,为了让章先生此行能有良好的效果,在他出发前,毛主席还特意交代:“我们要派一个包机过去,要制造轰动效应。”看得出来,毛主席对章士钊是充满信心的。

这一切,到底怎么回事?自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有过哪些变化?章士钊此行结果如何?

且听笔者细细说来。

一:毛主席探索过多种解放台湾的方式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毛主席想过多种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

一开始,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认为,武力解决是最好的方式。为此,毛主席曾在1949年,第一次公开提出了“解放台湾”的口号。在西柏坡接见苏共代表米高扬时,主席也曾颇为感慨地表示:

“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必须采取另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

由此看来,毛主席当时就已经意识到解放台湾跟解放其它地方,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毕竟,那时候的新中国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这是我们的“致命”弱点。

所以,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当时的想法,解决台湾问题可以分三步走:

1、迅速组建海军、空军,掌握制海权、制空权;

2、尽快解放东南沿海各岛,扫清外围,建立攻台前沿阵地;

3、发起对台全面作战。

要实现这三步走的策略,需要耐下性子。比如,为了走好第一步,毛主席曾特意跟周总理商量,称:“考虑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1949年,毛主席出访苏联时,更曾当面向斯大林提出帮我们训练空军的事。

而当时的中国海军,条件也是相当困难的。1950年3月份,新上任的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到刘公岛考察时,还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无奈的事:

当时,肖将军想登刘公岛,却没有合适的军舰,便向当地渔民租了一条小船。船开到一半时,渔民得知坐的是海军司令员,硬是不敢相信,笑着问:“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一句话,说得现场众人不知该回什么好。

那时候的条件,真的就难到这样的地步。

条件艰苦,并没有挡住子弟兵解放台湾的决心,1950年5月前线指挥部还是成立了,粟裕将军挑重担。然而,到了6月份,朝鲜战争的爆发,情况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了。

自朝鲜战争开始时,毛主席就在密切关注着战况的发展。到了7月中旬,战局严重恶化,“联合国军”的介入,让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与此同时,敌人的飞机也时不时在我国东北侵扰。

1950年的金秋10月,就在全国人民都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时候,毛主席则陷入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决策中。当时,他手上有两封急信:一封来自斯大林,一封来自金日成。

斯大林的信,是在询问毛主席是否会出兵朝鲜;而金日成那封,则是急切的求援信。

当然,最后让毛主席下定决心出兵的,是新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客观局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毛主席的抉择是正确的,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立国之战。

这仗,一打就打到了1953年年中。7月份,不可一世的美国司令克拉克,终于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了。消息传来,举国欢腾,而此时的毛主席,却谈不上有多轻松。因为到这时候,台湾问题又重新成了毛主席需要处理的“头等大事”。

3个月后,即1953年10月份,毛主席在军委会议上公开指出:

“朝鲜停战了, 我们身上的担子一下轻了很多……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腾出手来了……”

与此同时,站在宣传层面上,周总理也建设性地提出了:“斗争是复杂的, 因为这个斗争有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擅长外交的周总理意识到,在国际上我们也必须积极发声,扩大国际统一战线,不能让国际社会受美国人蒙蔽,不能让他们认为台湾是可以“独立”出去的。

因此,在1955年4月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总理首次就台湾问题面向世界发声。精彩的演讲、铿锵的措辞,总理的发言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响,得到了诸多国家的赞誉。

就这样,在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渐渐成了毛主席的一个重点策略。甚至,在这一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想到了要尽力争取蒋介石。周总理在1956年5月5日在接见外宾时,还郑重表示:“蒋介石如果愿意将台湾归还祖国,就是一大功劳,中国人民会宽恕他的。”

这样的话,自然传到了蒋介石耳朵里。到这时候,双方都希望能找到实现沟通的“中间人”,能替双方传达想法。

二:章士钊到底是何人?

在两岸之间沟通的“中间人”,曾经有好几位。其中,章士钊先生,是与毛主席交往多年、深得主席信任的一位。

章士钊,字行严,湖南籍爱国民主人士,他与毛主席的恩师杨昌济是老朋友了。因为这层关系,章士钊早早地认识了青年毛泽东。

1920年,毛泽东和友人们组织一批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曾因经费短缺,求助过章士钊。章士钊立即凭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为他们筹集了2万元。

同年1月中旬,杨昌济老先生在临终前,仍放心不下毛泽东等人。杨昌济在给章士钊的信里写道:

“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另一子,是蔡和森)

当时年轻的毛泽东还谈不上有太大社会影响力,名流圈认识他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昌济老先生却慧眼识英才,当真是令人钦佩。有了杨昌济的这份临终“推荐”,章士钊一直关注着毛泽东的成长。

1945年,毛主席受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谈判。在诸多民主人士中,他特意会见了章士钊。当时,章老已经年过花甲。毛主席问他:“您对目前形势作何分析?”

章士钊非常担心毛主席的安全,生怕他在重庆会有任何闪失。同时,他也深深地知道蒋介石的和谈并没什么诚意,为防生变,他便在毛主席的手上,写下了一个“走”字,并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应该说,章士钊这样说完全是为毛主席着想。

不管是帮忙凑款2万,还是送一个“走”字的事,毛主席都把章士钊的这份真诚牢记于心。于是,建国后,主席一直想着如何回报。

建国后的一天,毛主席突然对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说:“行老有没有告诉过你,我欠了他一笔债没有还呢?”章含之深知父亲的个性,还以为毛主席在跟她开玩笑,便说:“要是主席真欠了父亲的债,父亲必定也不会催还的!”

毛主席听完后,便表示:“你回去告诉行老,我从现在开始要还他这笔欠了近50年的债,一年还2000元,10年还完2万!”

于是,从那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二这天,毛主席必让秘书送2000元到章家。到1972年这笔钱还完后,毛主席又开始还利息,并称只要章士钊还健在,这笔利息就要一直还下去。

正是因为与这层友好关系,再加上章士钊本人在在民主人士里德高望重,毛主席和周总理才认为,由他出面做一些台湾方面的工作,是再合适不过的。

就这样,1956年春天,在周恩来的具体安排下,章士钊带着一封“密信”前往香港。他当时要见的,是国民党驻香港负责宣传工作的许孝炎。拿到“密信”后,许孝炎迅速由香港飞往台北,亲手把信交给了蒋介石。

对于这封信,蒋介石当时没有做任何表态,但他显然也是看进去了的。第二年,他便派出了台湾“立法委员”宋宜山,以探亲的名义由香港经广州,到达北京。

宋宜山的到来,受到了周总理的欢迎,此后当着宋宜山的面,周总理向台湾方面正式提出了我方和平解决台湾的4条具体政策,即:

1、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2、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

3、台湾政务仍由蒋介石领导,中央不派人前往干预;

4、美国必须撤离台湾,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然而,对于这样的具体政策,据岛而观的蒋介石,显然没有下定决心接受。再加上美军对蒋反复“拱火”,以及岛内死硬派的推波,此后的50、60年代,两岸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好转。而且,在这段过程中,台湾还时不时在东南沿海地区,闹出一点小动静。

一直到进入20世纪70年代,两件大事的发生,让毛主席又再次把解决台湾问题,提到了日程上。这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1972年,新中国取代台湾当局,代表中国拥有了联合国席位,这是大陆无数外交人员共同努力的巨大外交胜利。第二件事,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都相继得到改善,中美还共同发布了“联合公报”。

这两件事,都让台湾当局的外境变得异常“艰难”。因此,毛主席和周总理断定,这时候的蒋介石应该是急切地渴望恢复两岸沟通的。

而此时,毛主席想到的两岸“密使”,仍然是章士钊先生。

三:章士钊赴港

其实得知毛主席和周总理指示章士钊1973年赴港的事,章士钊的家人是有顾虑的。毕竟,老人家当时已经是90 多岁,身体也一直都不太好。

章士钊接到任务后,女儿章含之曾问他:“你还去得了吗?” 对此,章士钊表示自己一定要去。事实上,早前带着密信和台湾接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一直让章士钊颇为难过。此次能再有机会,他自然不想错过。

就这样,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章士钊坐着专机飞到了香港。之所以派专机前去,按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制造轰动”,一方面让美国人看到我们的决心,另一方面也给蒋介石方面一些压力。

5月份的香港,气候十分闷热。为了方便沟通,章士钊住在香港闹市区一幢楼的底层。寓所并不宽敞,也没有院子可以透气,让身边的人都开始担心老人的身体。

而在章士钊到达香港前,台湾方面也已经派出了相关代表:陈立夫和陈果夫兄弟的亲信。他们比章士钊出发更早,到达得也更早。由此可见,此时的台湾当局确实是很想沟通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章士钊表现得异常冷静,以其好友后来的话来说:“章老似乎意识到,他是在履行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次伟大使命!”

于是,到港后的第二天,章老就急匆匆地会见了各方面人士。正如毛主席所料想的,这件事在香港引起了巨大关注,章老每天的会见和工作,也都按计划进行着。

期间,章士钊曾让亲人带话回北京:

“你告诉总理,我已和台湾来的人接上头、开始工作了,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告诉周总理,我很想北京,事情办好我就回去,叫周总理不要忘记派飞机来接我。”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盼着章老早日归来时,却传来了一个坏消息:老先生因连日操劳,身体欠佳,感染肺炎。

这一消息传到北京是在6月30号夜里,周总理亲自过问,下令迅速组成医疗队,马上前往香港。遗憾的是,医疗队还没有动身,老先生就病逝了。

事业未竟,也没能于生前回到北京,这位可敬的老人,为中国统一大业奋斗到了最后一天。对此,其女章含之曾表示:“他也算为自己最后一个心愿而死吧!”

章老的病逝,让他在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友人,都颇为痛心。香港各界为其举行了公祭仪式,包括其在台湾的旧部等在内的1000多人,参加了仪式。

应该说,章老的突然病逝,让两岸之间的对话,又再一次“卡壳”。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两岸沟通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直到1975年春节后,已经88岁的蒋介石,开始考虑台湾的未来。一天,他秘密把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叫到了跟前。其实,在此之前,陈立夫已经“失宠”多年,处于深居简出的状态。

而此次,蒋介石找他来,则是希望通过他在香港的渠道,与大陆取得联系,并发出邀请: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

毛主席在北京得到这一邀请后,颇为重视。遗憾的是,当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而另一个赴台人选周总理,也早就被查出患癌,身体也相当虚弱。没办法,他们二位都去不了。

最后,毛主席决定把这一重担,交给他十分信任的邓小平。毛主席告诉邓小平:“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

听到邓小平将会赴台,陈立夫等人颇为高兴,还特意在香港发文表示欢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却突然病逝。这一突发情况,让两岸的沟通再次中断。历史,终究留下了遗憾。

实现两岸统一,是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伟人的共同心愿。在这个过程中,像章老先生这样的一大批爱国人士,也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正是因为在这所有人的不懈的努力下,美国人多年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如今,虽然统一大业的过程可能仍有曲折,但两岸是一家的事实不会改变,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也不会改变。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