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飘》中有这么一句名言,“当你为什么东西付出过劳动时,你就会爱上它。”
的确如此,付出得越多,沉没成本越高,对获得的期待值越高。
一旦没能获得期望的结果,内心就会更加痛苦。
无数现实证明,一个人的付出,并不一定能得到回报。
与其一个人倾情奉献,不如后退一步,在付出上做减法,才能在情感的拉锯中,给对方留出前进的空间。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赈济》中写道,“给得越多,人们为自己干的就越少。”
感情中的付出也是如此。
若总是一方付出,另一方享受,感情必定会失衡。
就好比两个人要灌满同一缸水,一个人拼命劳动,另一个人非但不帮忙,反而持续不断地从水缸中取水。
那么,两个人之间必定会爆发争吵,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感情,分道扬镳。
只有适当减少付出,对方不得不为了同一目标前进时,情感双方才能重新达成步调一致,如胶似漆。
民国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的感情,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张爱玲深爱胡兰成,与他相处时,总是不断付出,希望能以此感动胡兰成,与他长相厮守。
可张爱玲越是付出,胡兰成就越自以为拿捏住了她。
不仅对张爱玲表现得不屑一顾,还能心安理得地拿着张爱玲的稿费拈花惹草。
在一段感情中,付出太多的人总是难以抽身,唯有减少付出,保持若即若离的姿态,才能令对方也持续付出。
电视剧《凡人歌》中,李晓悦与那隽恋爱,从来都不全力付出。
那隽联系她时,她做好一个女朋友应该做的:给予情绪价值、互相安慰……
那隽不联系她时,就回归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人生。
正是这份若即若离的态度,让那隽舍不得放手,在不知不觉间加大了自己的付出,愿意让李晓悦住进自己买的大房子,主持装修,成为房子的女主人。
感情不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是需要两个人共同付出,一同维系。
一方减少,另一方补足,一进一退之间,才会有感情升温。
一个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
广撒网,注定每张渔网都撒得不深入,而巧施力,方能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正如俗语所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
找准应当付出的方向,尽力而为,才能让自己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
若是找错了方向付出,只会事倍功半,让人在自己的付出中,渐渐迷失。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一开场,就让观众见证了一名叫周士辉的男士,如何迷失在自己的付出中。
他爱上了手下的实习生黄亦玫,自以为两情相悦。
为此,不惜抛弃恋爱多年的未婚妻,转而用鲜花和甜言蜜语轰炸黄亦玫。
周士辉没有意识到的是,从一开始,他就在这段感情中错位了。
越是努力付出,想让黄亦玫看到他的好,就越是展现出他在上一段感情中的“渣”。
如此做派,怎么可能让黄亦玫倾心?
与他截然不同的,是黄亦玫的研究生学长方协文。
当黄亦玫被初恋抛弃,选择深造转移注意力时,即便方协文内心喜欢黄亦玫,他也从不直说。
他选择默默守护,带早饭,出去兜风,想尽一切办法让黄亦玫从情伤中走出。
虽然不主动,但他牢牢把握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真理,才能一点点捂热黄亦玫的心。
如果他与周士辉一样贸然付出努力,或许就会与周士辉一样,被黄亦玫看不起,直接踢出感情的战场。
在感情中,付出也要找准方向。
在伴侣伤心时吵闹,只会让伴侣对你愈发厌烦。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根据场合调整付出的力度。
该安静时安静,该奋起时奋起,才能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多的真情。
三、少付出,保持好高价值感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付出,而在于留存。
有人以为,在感情中有付出与牺牲,就能捆绑住另一半。
其实不然,这是感情中的下下策。
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感情,并不是将付出全然系于伴侣身上,更要专注自己,提升自我价值。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唯有靠自己,才能找准在感情、世界中的位置。
林徽因固然喜欢梁思成,但从不会因为他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更不会因此放弃自己成为建筑学家的理想。
或许林徽因在婚姻中,付出得不如伴侣多,但她的人格觉醒和高价值感,始终如一盏明灯,吸引着梁思成。
付出与牺牲,不是维系感情的唯一方式。
有的时候,越是牺牲自己,自身价值越会被人看轻。
想要在感情中获得尊重与认可,一味付出与牺牲没有用,有用的是自己的实际价值。
武则天之所以是唐高宗李治最爱的女人,不只是貌美,愿意为他牺牲健康生儿育女,最重要的,她有足够的资本,与李治携手打理朝政。
苏享茂之所以被翟欣欣逼到绝路,是因为他内心始终价值感不高,认为自己配不上翟欣欣,试图用金钱填平自卑感。
可这种付出与牺牲,无法打动一个根本不爱他的女人,只会让对方察觉出弱点,将他吞噬干净。
任何一个有高价值感的人,都明白一句话:我值得我自己的付出。
著名思想家列宁曾经说过,“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很多时候,并不是付出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有所选择。
在感情中减少付出,推动另一半的主动前进。
选择精准付出,把精力花在刀刃上,事半功倍。
减少对他人的付出,专注自身成长,获得高价值。
真正的付出,绝不是完全奉献自己,点亮他人,而是能平衡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携手共进,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