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每次见到毛泽东,立正敬礼:报告主席,陈毅前来报到

她会说历史 2025-03-18 17:16:23

【前言:】

毛主席生前的卫士李银桥,在晚年谈及毛主席的时候,总喜欢聊陈毅,说道:除了“开心果”陈赓和“徐和尚”许世友,主席最喜欢陈毅前来汇报工作,因为两人可以一起聊聊诗歌,而且是古体诗和近代诗的碰撞。

并且李银桥也记得陈毅每次来的场景:“陈毅来找主席别有一番特色,常常脚后跟用力一磕,立正敬礼:‘报告主席,陈毅前来报到!’亦或者是‘主席,我来了’。而主席总是很高兴地挥一挥手,说:‘坐么,来坐下说么’”

领袖诗人和元帅诗人的趣事,总是谈也谈不完,可是谁也不会想到,陈毅也曾和毛主席有过三次比较激烈的吵架,其中一次还将毛主席气得说不出话。

【三次矛盾】

毛主席与陈毅元帅,从井冈山会师相识为起点,直到毛主席泪洒陈毅追悼会为终点,期间二人总共有三次比较严重的争吵。

第一次是在1928年7月沔渡会议造成的八月失败前后。

1928年4月28日,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农民军,与朱德和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及南昌起义正规军,在井冈山进行会师。

毛主席当时是“书生”出身,指挥战役的经验不是特别丰富,与身经百战的老革命朱德不一样,这样导致两支部队的战斗经验,单兵作战素质,纪律与规制有着许多不同。

这种差异为陈毅与毛主席的第二次争吵埋下了伏笔。

井冈山会师之后,毛泽东根据我国国情,在永新县城开展动员群众活动,建设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坚定的走着正确路线。

但是,很快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人便收到了湖南省委的指示信。

信的大概内容就是让袁文才同志带领一营战士留守和发展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等同志率领部队进攻湘南等地,继续执行错误的城市中心暴动和起义的路线。

毛泽东读完信后,第一时间提出了反对意见。

可惜在会议上,很少有人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性,最终陈毅担任前委书记,指挥第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去湘南。

在行进途中,毛主席为了防止部队造成损失,给陈毅寄出了长达三页的亲笔信,讲述利弊。后陈毅便临时召开了会议,宣读毛主席的信件,征求意见。

然而,没有人支持毛主席的意见,陈毅也相信省委高层的指挥并不会出现问题,出现了第一次分歧和矛盾。

在临时会议上,陈毅等人并没有听从毛主席的建议,带领部队继续向湘南进发。

随后,我军部队在郴州与敌军发生战斗,由于装备人数的差异,以及军中出现叛徒,带走了机枪连和迫击炮连,导致29团全军覆灭。

更加糟糕的是,由于主力部队离开根据地,导致敌军有了可乘之机,根据地遭到反动派的屠杀和焚烧。

第一次分歧以八月失败的惨烈结局收尾。

第二次争吵发生在1929年6月22日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

大会前,因为军队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朱德和毛主席二人因为此事天天吵架。

在会议上,许多参会人员对二人的行为产生了严重的不满。

与此同时,作为部队三个主事人之一(另外两个是毛主席和朱德)和会议主持人的陈毅,也没有做出表率,哭诉自己是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选择“各打五十大板”,对毛主席进行了严重的批评。

会议最终让毛主席落选红四军前委书记,并且遭到了严重的警告处分,朱德也被书面警告,陈毅当选前委书记。

毛主席听完会议内容,气得一句话也不想说,在会议结束后,提出要打倒“陈毅主义”,即和稀泥,一味强调团结,没有原则的处事方式。

因为陈毅主义在内部引起的争议,也导致毛主席失望的离开红军,前往福建龙岩调研。

随后,根据党中央的要求,陈毅需要赶赴上海汇报工作。在陈毅出发前,与毛主席交换意见的时候,又因为意见不合和打倒“陈毅主义”的问题不欢而散。

陈毅此次前去报告,对毛主席的去留和是否走正确的革命路线非常重要。

第三次争吵,则是在特殊时期,陈毅为代表的“四帅三副”,发起的二月抗争运动中,陈毅等人对反动派错误的利用革命运动,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打倒老干部,解散部队等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但是,此事不算是官方的陈毅与毛主席的争吵,是陈毅个人认为的与毛主席产生了理念分歧。

可是,毛主席和陈毅以诗会友时的琴瑟合奏,与二人在治国治军理念上,各自为主的争吵却是全然相反的。

【以诗会友】

井冈山时期,要是没有陈毅相伴,毛主席可谓在个人情怀方面是非常寂寞的。

彼时,部队里很多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上有文化的革命同志都是只攻军事和政工的,能和毛主席聊诗歌的便只有陈毅。

那段时期,刨去治军理念分歧的不愉快,二人可谓是友情上的大升温时间段。

此后因为革命事业,聚少离多,很少有那么多时间相处交流诗歌。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撤离江西,二人这一别便是十载,毛主席与陈毅再次相见,便是在 1943年的延安。

虽是狼烟四起,书信难觅。二人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交流彼此最近的新诗。

并且在你来我往中,让毛主席觉得,陈毅的诗越来越与自己的诗歌相似,气势逐渐豪放奔腾,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点。

因为早期的二人虽说都有深厚的古典诗词基础,但是陈毅在外留学时,受到新体诗的影响较为明显。

而且在“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毅就曾表示自己不再做旧体诗。

毛主席却一如既往,继续钻研旧体诗里的优秀文化,让自己的诗歌越来越精进。这是诗体上的文化区别。

另外就是,杨得志在谈及二人诗歌时,说道:“陈毅开朗活跃,毛主席则文雅多思。”这是风格上的不同。

在1961年6月19日,周总理也评论道:“陈毅同志是捷才,诗意盎然,青春洋溢,毛主席是一鸣惊人,诗歌偏气魄雄伟。”

所以说,早期二人风格和诗体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后期逐渐的交流影响下,以及陈毅阅历的增多,陈毅的诗歌与毛主席的诗歌越来越像。

毛主席自己也说道:“陈毅的诗豪放奔腾,和我一样,但是他又多了些侠气和爽直。”

多年来,二人在诗歌上也是彼此催更新和互相支持。

在1948年1月,陈毅到达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汇报山东战况时,当陈毅说到孟良崮、莱芜战役,毛泽东便主动催更新,问陈毅:“是不是又写诗了?你打了胜仗总是要写诗的。”

随后陈毅便拿出了他的《莱芜大捷》给毛主席朗诵。毛泽东听完,高兴地说道:“好诗,好诗!”

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曾把《沁园春·雪》抄赠给柳亚子,并且在《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上公开发表。

蒋介石为了争取更多的声势,便让手下文人纷纷填词和作诗作对,诋毁毛主席的诗作。

此时,远在山东的陈毅在得知消息后,虽然军政繁忙,但还是海绵里挤出时间,赋词三阕,为毛主席声援。

毛主席和陈毅不仅仅是在诗歌上慢慢磨合影响,在越来越多的相处中,陈毅也逐渐意识到了毛主席的正确性,二人彼此信任和支持。

【信任与支持】

1929年8月26日,陈毅抵达上海汇报工作。虽说此时陈毅仍然与毛主席有分歧,但是陈毅依旧客观的将朱毛的争吵详情,自己与毛主席的分歧,红四军现存的问题等汇报给中共中央政治局。

在与周恩来等领导的深入交流过程中,陈毅不断反思,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到了毛主席的正确性,并向中央领导表示:毛泽东在政治上是比较正确,他适合做前委书记。

等陈毅汇报完工作,回到根据地后,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传达了中央的指示精神。并表示:自己犯了错误,要去把毛泽东请回来,向其承认错误并且做检讨。

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在周总理、陈毅等人的鼎力相助下,毛泽东成功当选前委书记,并且首次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经由此事,毛主席与陈毅的关系也完成更深一步的进步。此后,陈毅一直跟随着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在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前夕,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尤其是解放和管理好上海这样在远东首屈一指,在国际上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大市,非常重要。

据资料记载,中央对于解放上海有两件事情需要处理好:一是打上海,美国可能出兵干涉;二是接管不好,城市停电、停工,人民恐慌,上海将会变成一座“死城”。

而面对这个难题,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让陈毅担任第一届上海市市长,便找来面谈。

陈毅则考虑到刘邓的二野挺进大别山后,为牵制国民党,进行了极为艰苦的作战。所以就推荐刘邓留在上海。

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商议之后,还是给毛主席继续推荐陈毅,毕竟二野来自华东,比较好治理。

毛主席此后又与前来拜访的黄炎培等人,咨询过这个问题。

黄炎培等民主人士非常支持毛主席的看法,毛主席得到这种反馈也很高兴,陈毅得到如此多的支持,接管上海会治理得非常好的。

陈毅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在上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规范地执行城市政策,执行党铁一般的纪律,露宿街头,不扰民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保护外侨,这些举动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毅一直保持朴素的生活,军装内里的衣服打满补丁,提倡节俭,不搞特权。

陈毅的岳父在汉口打工时,住在破旧的小屋里。工作人员想要给老人找一个好点的住处,也被陈毅给拒绝了。

实行供给制的时候,老人来陈毅这里住了几天。陈毅夫妻两个也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和老人讲明不能占国家的便宜。老人住了几天便回家了。

陈毅一如既往的为国家和党,为人民,跟随着毛主席的步伐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陈毅逝世后,毛主席拖着病重的身体,前去送诗友和战友最后一程。正如毛主席所说:“陈毅是个好同志。”

那时,毛主席多么希望陈毅会如往常一样,把脚跟一磕,打着标准的军礼,向他报到。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