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顺风车作为一种共享出行方式,因便捷和经济性广受欢迎,但围绕“高速费分摊”的争议却愈演愈烈。从社交媒体上的吐槽到法律纠纷的频发,这一矛盾折射出平台规则模糊、司乘权责不清以及行业乱象丛生等多重问题。
一、平台规则混乱:责任划分“各自为政”
顺风车的核心在于“共享”而非“营利”,但不同平台对高速费的规定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嘀嗒、滴滴等主流平台明确要求城际订单的高速费由车主承担,乘客无需额外支付;而哈啰顺风车则允许司乘双方在订单前协商分摊比例,甚至推出功能让乘客提前表达支付意愿。这种规则的不统一导致用户预期混乱:部分乘客认为费用已包含高速费,而车主则可能因跨城订单成本高企要求平摊。更有甚者,一些司机利用规则漏洞,以“协商”为名强制收费,引发争议。
二、协商机制失效:沟通不足与信任危机
顺风车的高速费分摊本应基于“友好协商”,但现实中往往因沟通不畅演变为冲突。例如,车主若未提前告知路线选择或费用分摊方式,乘客可能在行程中被“突袭式”要求支付高速费;反之,乘客若坚持走高速却拒绝分摊,车主也可能因成本压力选择拒载或中途加价。更极端的情况是,部分司机为规避平台抽成,诱导乘客取消订单并线下支付高价,甚至因此将乘客遗弃在高速路上。这种信任的崩塌,加剧了司乘双方的矛盾。
三、行业乱象:假顺风之名行营运之实
顺风车的初衷是“顺路互助”,但一些司机将其异化为“低价网约车”,通过高频接单牟利。这类“职业顺风车”司机往往未办理营运证件,却以分摊高速费为名变相收费,甚至通过平台漏洞绕过监管。例如,上海虹桥机场的案例中,司机要求乘客线下支付远高于平台定价的费用,否则便威胁中途甩客。此类行为不仅违反平台规则,更涉嫌非法营运,导致乘客对顺风车行业的整体信任度下降。
四、责任归属模糊:费用与安全风险的双重争议
高速费分摊的争议还延伸至责任划分层面。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乘客有权要求安全、透明的服务,但若因司机过错导致事故,责任应由其承担。然而,现实中司机常以“平摊费用”为由要求乘客分担风险,例如在混合过错事故中,乘客可能被迫承担部分责任。这种权责不对等,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顺风车高速费之争,本质是共享经济理想与商业化现实的碰撞。唯有通过规则完善、监管落地和用户教育的多管齐下,才能让这一出行方式回归“互助”初心,而非沦为利益博弈的战场。
收高速费都是专业跑车的(就是以前的黑车司机改行),像我回家只有95%顺路才接,而且也不要高速费,有就接,没有就算,也不收高速费[得瑟]
必须收过路费,不许反驳,都把顺风车当雷峰叔叔
顺风车都是职业网约车司机在跑,开玩笑不收高速费?你当别人每天跑车十几个小时是做慈善来的吗?不想平摊高速费?那好啊,打滴滴不用出高速费,做大巴车也不用出高速费
先里清什叫顺风车。我交不交高速费你一样要到目的地,要高速费的就不是顺风车了。这是平台管理问题!
买的起车,还加不起油吗!我开车重来不接顺风!那直接是活雷锋,平台给你那点钱每周去洗个车都不够!自己的私人空间为什么要让别人去享受!
平台本来就偏帮乘客的,你看计价的里程都是按高速最近路程算的,那乘客标注不出高速费平台怎么不按国道里程来计价?
占便宜,永远没有够。让司机倒贴他钱,他可能还嫌少。 事物要站在对方角度多考虑,协商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挺好的。
收不收先说好,说好了再抢单,不要抢单了或者出发前再谈这个问题玩套路,取消还要别人取消,这不是套路吗?
真的顺风车聊得开心我可以免费拉你,但问题是你以为坐的是专车,就差没背你上目的地1603房了[笑着哭]
统一性就可以了,要不直接收,要不抬一点价格不用收,不用争议,爱接就接,爱坐就坐,怕专业做就以价格来限制,超100元单一天只能接一单,小单一天共不能接100元外订单,这样没有多少流水,基本没有专业人做
顺它妹。刚刚开始接过几个。已经很久没有接了。
一群乞丐在专职跑而已。只有那些学生和大妈坐。垃圾平台早卸载了还隔几天打电话推销贷款
平摊点高速费很正常,事先说好就好了。最好是按人头平摊。不然顺丰车主拉了三个亲戚,然后让你一个人出高速费。。。
有些司机不认识字的,明明勾了不出高速费,还是接你的单,打电话来说要出
所以为什么叫顺风车?我也跑过 就是顺路带一下减一点油钱而已 带不带我都有上高速
大哥,人家不坐车你就不走高速了???!!!
先搞清楚,什么叫顺风车?你司机拉不拉乘客,你都要走这条高速的,你拉个顺风客,就是想挣的钱来帮补油费和路费,你司机再要乘客摊高速费,就变双重收费了……
司机跑高速快一点,后面接单也快一点,难道司机没赚到吗?
现在的顺风车都是走乘客的路线,不是司机的预设路线!说白了就是非法营运!
为啥要顺风呀,我理解的顺风是我出一半至快车钱,因为怎么的我那趟都要走,顺风只是为了有更多车和减少空跑率;毕竟别人出车出驾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