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推出的大模型产品给全球科技界和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这也给过度炒作人工智能概念的西方金融市场敲响警钟,人工智能技术不能偏离推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本质,更不能被异化为一心牟利的“金融炼金术”。
1月27日,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消息在市场传播开来,令美股市场对斥巨资构建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合理性和前景产生质疑,部分投资者开始抛售权重科技股。当天,美国股市大幅下跌。其中,市值排名第一的英伟达公司股价暴跌16.97%,市值蒸发近6000亿美元,创下美国上市公司单日市值损失的纪录。
自2022年ChatGPT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以来,大模型服务逐渐形成了“堆算力”的思维定式:想要用上更优性能的产品必须支付更高昂的费用,以覆盖整个模型训练过程中更高算力成本的支出。因此,当DeepSeek以“1/18的训练成本、1/10的团队规模、不分伯仲的模型性能”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
有分析指出,DeepSeek这种对“有限资源的极致高效利用”的理念,冲击了现有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投资逻辑,也将重构投资机会分布。同时,近两年西方金融市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炒作值得警惕。这令人工智能逐渐沦为金融市场的牟利工具,偏离了推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初衷,不仅扭曲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还可能对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从2022年至今,全球范围内涌现出大量人工智能相关的初创公司,许多公司甚至在没有成熟产品或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就获得了巨额融资。有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然而,这些融资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用于技术研发或产品创新,而是被用于市场炒作和资本运作。在ChatGPT产品性能的光环效应和金融市场的推波助澜之下,美股市场人工智能概念股表现异常突出。2024年,英伟达股价飙升177%,市值增加超过2万亿美元。苹果、微软、亚马逊、Alphabet、Meta、特斯拉和英伟达这7家科技公司的股价涨幅显著。不过,科技公司股价飙升已经引起市场对人工智能概念是否被过度炒作的担忧。有分析认为,多家人工智能概念股的市盈率水平过高,反映出市场对公司盈利能力的预期过度乐观,隐藏着巨大风险。
西方媒体和金融市场认为,在西方科技公司先进技术的引领下,一个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的世界即将来临。不过,对预期的过度演绎往往会被现实无情地嘲弄。很多科技公司数年前就宣称即将到来的变化,至今仍在优化之中徘徊不前。比如,Meta斥资百亿美元构建元宇宙,却连基础的手部动作捕捉准确率都迟迟难有突破,Meta的元宇宙仍如镜花水月一般虚无缥缈。
有分析认为,美股市场如今反复上演的“技术未至,估值先行”的戏码,暴露出西方金融资本对人工智能施用“金融炼金术”的秘密——技术并未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是成了维持金融市场估值叙事的工具。同时,许多投资者盲目跟风,忽视了对公司基本面和盈利能力的深入分析,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往往容易导致巨大的投资损失。
类似情形在20多年前的新世纪之初已经发生过。当年,美国科技股泡沫在破裂之前也经历过类似的疯狂炒作和股价暴涨。然而,随着泡沫的破裂,美股市场元气大伤,市值大幅缩水,给全球经济也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如今,美国金融股票市场对人工智能概念的过度炒作同样存在巨大的风险。如不及时纠正,日后难免会出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喟叹。(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