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芳/文
孙科(1891—1973),字哲生,广东省香山县(现中山市)人,是孙中山的儿子,卢慕贞夫人所生。从小随母生活,1895年冬,孙中山在广州领导首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家庭亦受株连。4岁的孙科与刚出生不久的妹妹金琰,随母离乡赴檀香山,投靠伯父孙眉,以后孙科在檀香山圣鲁斯学院读书。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临时政府工作,后又赴美就学。1917年归国,先后任大元帅府秘书、广州市市长,1925年后,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委、交通部长。192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铁道部长、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长、立法院长等职。1947年还任国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3月辞职,赴美国、法国等地。1965年到台湾后任蒋介石总统府资政。1966年出任考试院长。1973年病逝台湾。晚年主张国共两党言和,一致对外。

青年时代协助父亲进行民主革命活动
1. 孙科 1910年在檀香山加入同盟会,并参与檀香山同盟会领导人卢信创办《自由新报》工作,编写世界新闻和地方新闻。他遵循孙中山关于办报是“写给华侨看的,文章不必多谈理论,只谈清侵略我们,压追我们的事实就行了”的指示,发表了“扬州十日”、“文字狱”、“焚书”等文章,使华侨进一步认识清廷的反动面目,以后清廷的领事馆要想再在华侨中进行破坏同盟会的活动就不那么容易了。同盟会在檀香山的活动,得到华侨的信任和支持。
2. 于1917年护法,随父亲孙中山回广州任大元帅府机要秘书,并任英文《广州时报》主笔,1919年奉孙中山之命到澳门以特派员身份,在鹅眉街10号设办事处,接洽各方代表,策动起义。并配合吴铁城、古应芬、胡毅生、李朗如分头策动广东护国军第五军军长魏邦平,广惠镇守使李福林所部2万多人,于9月27日在广州河南、珠江三角洲一带宣布独立。1920年3月16日,受孙中山令策动李绮尾起义,此时,江防舰队魏邦平、湖南谭延闾等南下声讨莫荣新,莫在多面攻击下逃出广州,粤军就在1920年10月攻克广州。孙科这时也同到广州,不久担任广州市市长的职务。
3.协助筹饷。
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活动,经费是十分困难的。收入小,支出大,处于“有一餐吃一餐的困难境地。”孙中山除了靠财政部收入外,就靠孙科、朱执信、古应芬等人筹饷。孙科在澳门办事处除了策动军队起义外,就筹款买军火、印传单、及时汇款给孙中山。1922年除任广州市长外,还兼管北伐后方筹饷事宜。
4.参与改组国民党。
每军陈炯明叛变,第二次护法运动又遭到失败,孙中山认识到,依靠新老军阀都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孙科参与了筹备工作。在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还代表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国民党章程草案要点,作了说明,在大会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建议香山县易名
孙中山病逝不久,孙科就和国民党元老在1925年和1929年建议国民党政府把原香山县改为中山县和中山模范县。

反对蒋介石独裁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实行独裁,在1931年3月软禁胡汉民于汤山,国民党内震动很大。
4月30日,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通电弹劾蒋介石。5月3日广东陈济棠、余汉谋、香翰屏、李敬扬、杨鼎中、朱为珍、陈策、黄任寰、张端贵、陈庆云、黄光锐等联名通电,响应古应芬等通电,要求蒋引退。蒋怕事态恶化,派吴铁城从南京到上海,与孙科商议出面斡旋。到5月11日,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等通电声讨蒋介石。
在反蒋声势日益高涨情况下,孙科转变了作为调停人的身份,在5月 24日与陈友仁、许崇智到香港,同汪精卫、唐绍仪、张发奎、白崇禧等一起,商讨两广形势。同时,孙科、唐绍仪、陈友仁赶回广州,与陈济棠举行会议。第二天唐绍仪、汪精卫、林森、孙科、许崇智、陈济棠、李宗仁等,在广州联名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在48小时内下野。孙科自己还另电蒋介石,声明支持唐绍仪等通电。同日,孙科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发表演说,指责“蒋介石独裁,中央一切权力,均为老蒋一人所包办。……蒋介石这个鼠子,不比普通的鼠子,真是个疫鼠,我们无论如何都要铲除”。5月26日,孙科、陈济棠再次电促蒋介石立即下野。通电给蒋很大压力,蒋看了后暴跳如雷,把通电撕得粉碎。
跟着孙科、汪精卫、唐绍仪联合召开在粤国民党中央执委、监委非常会议,决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宣称南京政府已成为蒋介石独裁的工具,广州“国民政府自今日始,事事当反蒋中正之私,而向于总理之公”。孙科被推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广州政府成立后,举行了讨伐蒋介石的暂师大会。
蒋介石于1931年10月释放胡汉民,并在10月22日亲到上海,同胡汉民、孙科等会谈,确立和解方针,双方还派代表开了七次议和会议,达成协议,蒋便下台,宁粤对峙局面乃告结束。

积极主张抗日
一·二八事件发生后,孙科态度鲜明地支持十九路军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去电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西南政务委员会,以及空军司令张惠长,主张出兵抗日。西南除了经济上给十九路军支援外,先后由丁纪徐和张惠长率机队飞赴上海抗日。
抗战期间,孙科主张联苏抗日,受到亲日派汪精卫的排挤。他还是多次和苏联驻华大使商谈,促成签定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不久,苏联派朱可夫率领军事代表团来中国。蒋介石、孙科接见了代表团,得到苏联近千架飞机和3000空军人员的援助(其中牺牲在中国的苏联空军人员约400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空军的嚣张气焰。1937 年后,全国人民抗日热忱空前高涨,孙科先后两次赴苏,争取苏联的援助。第一次争取得苏联援助法币2亿元和5000万美元,1939年3月又到莫斯科得1.5亿美元借款,并商谈了“中苏通商航海条约”。孙科两次赴苏都得到斯大林的接见。孙科在国内外演说,都主张亲苏政策。同时,孙科还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主张中苏亲善,出版较进步书刊,因而受到反动的CC文棍的攻讦。
抗日胜利后不赞成打内战
抗日胜利后,蒋介石又掉转枪头打内战了。孙科当时作为政治协商会议中国民党的首席代表,和中共代表团谈判。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停战协定”,成立由国、共、美三方面组成的军事三人小组,监督协定的执行。可是,旧政协会议结束,蒋介石就撕毁了“停战协定”,全面向解放区进攻。而那时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发表所谓“广东没有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只有土匪”的谎言,调动了军队向中共东江纵队进攻。1946年3月,孙科来广东,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讲演,表示不赞成内战。而当时广州学生运动兴起,学生代表到孙科下榻的市政府宾馆要见孙科,向孙科提出要承认东江纵队是中共部队,要停止在广东打内战。孙科也表了态,答应转给蒋介石。这时李济深、蔡廷错等民主人士做了上层工作,终于使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同意华南中共武装北撒的协定。

重视建设纪念中学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孙科从南京、广州筹集了38万元回到中山,积极开展筹建工作。在各方面积极支持下,该校建成,1934年7月开始部分招生,1935年就全面启用了。由孙科担任校长。1938年10月,纪念中学从翠亨迁到澳门。抗战胜利后,纪念中学迁回翠亨村原校,孙科回到中山,组织了基金委员会,委派杨日华为主席,林逸民、孙治平、孙治强为委员,把没收县内敌伪产业作为基金。他筹建纪念中学固然为了纪念孙中山,同时也为国家造就人材。
他撰写的《总理故乡纪念学校记》中写道:“本校之建,固所以追怀总理不世之勋、亦所以策励诸生矢志于学,有以明夫立国之本耳。”50多年历史证明,纪念中学确实为国家造就大批有作为的人材。
孙科夫人儿女情况
孙科夫人陈淑英,中山县南萌镇茶西村人,生长在檀香山哗扶市,是华侨陈棣棠之女,早年协助孙中山革命,热心家乡福利事业。现在台湾。如夫人为严霭娟、蓝妮。
长子孙治平、次子孙治强;长女孙穗英、次女孙穗华、三女孙秘芳、四女孙穗芬均定居台湾或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