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当师长,下属陈赓是营长,粟裕是班长,后来为什么仅获上将衔

广洲谈过去 2024-10-11 14:59:21

1955年授衔仪式上共评选出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802位少将,这其中评选不仅要看每位指战员的履历,还要看各自在大型战事中的指挥情况。

不过这其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大都也是按照战功和职位职务从上向下依次授衔,同时为了避免授予军衔太多等问题,毛主席、周恩来等人更是自愿退出授衔评比,把这些荣誉留给更多需要的人。

但能够获得授衔的将军哪个不是在战役中作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当然也有不少将军表示自己的衔授低了.....

这其中就有这么一个人,27岁就当上了部队的师长,后来的大将粟裕和陈赓,一个是他的班长一个是他的营长,可这份足够厉害的履历却没有换来元帅的授衔,他最后仅获上将军衔。

那么这位将军是谁?起点如此高的他又为何仅仅是个上将呢?

黄埔军校的高材生

这位在同期战友中出类拔萃的上将叫周士第,在如今看来,周士第的名声远远不如我们提到的陈赓、粟裕等人,甚至比起许世友、王近山等人也略逊一筹,不过在那时,周士第却是黄埔军校不折不扣的高材生。

1900年9月,周士第出生于海南琼海的一处村子里,虽然处于国界线的边缘,但是这里的革命热情仍然没有丝毫减退,家里尽管十分贫困,但是父母还是省吃俭用供周士第读了几年私塾。

和许多童年玩伴不同的是,周士第有着更高的学习天赋,小学和中学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这也让父母更加坚定了培养孩子的决心。

直到1920年,周士第已然从学校毕业,学习成绩优异的他选择回乡从事交易行业,继续学习思想知识,同时也为下一代成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到了1924年,周士第从同乡口中得知黄埔军校开始对外招生,从小怀揣着革命报国之志的他义无反顾的坐上了汽车,踏上了奔赴广东的旅程,这次选择也成为改变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黄埔军校的这段时间,周士第见到了原先在书本上的那些武器、作战的真实演练,现代军事技术和革命理论的完美融合让他对了革命和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除了军事课程表现优异,周士第的政治课程也十分突出。

毕业之后周士第和同期的同学们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那时孙中山在广东区委成立了一个名为“铁甲车队”的革命武装力量,周士第担任其中的教员,重点讲解作战策略和战术理论的各种结合。

为了提高战士们的应对能力和实战经验,周士第在当时破天荒的采用了战斗演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战争场景让战士身临其境的感受战场真实环境,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培养出一批实战经验丰富的士兵,更得到了孙中山和许多将领的认可和支持。

而在1924年这一年,周士第在对国民党和共产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后,庄严而郑重的向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这时的国共两党还处在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成为共产党员后的周士第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按照中央指示,周士第担任了铁甲部队的代理队长,而在他的指挥下,铁甲部队也接连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胜利,军队改革后,周士第也从原先的队长升任为了团长,压在他肩头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

战役中的出色表现

让周士第声名大噪的一场战役是武昌战役,在此之前人们对他的印象不过是纸上谈兵的教书先生,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到战争实际是每个指挥官关注的重点.....

武昌之战中周士第的对手虽然没有那么强劲,一轮轮的狂轰滥炸让周士第的队伍很快取得了优势。

面对敌人的策反和鼓动,周士第罕见的集中队伍让每位士兵写遗书、上缴财产,这才彻底断绝了队伍中不和谐的声音。

在此后几年的时间中,周士第多次参加了大大小小战役,到南昌起义时,周士第已经成为二十五师的师长。

与之相对比的是,陈赓在当时不过是周士第下设营的一个营长,而粟裕则是一个班长,作为当时我党部队的绝对领导指战员,周士第杰出的个人能力在军队也有目共睹。

其实如果按照如此履历来看,只要周士第能稳扎稳打,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元帅的军衔对他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一个上将军衔,毫无疑问的是,在这其中30年间,周士第的故事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变故还是发生在南昌起义之后,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武装力量过于强大,我党军队被迫进行转移,当时通讯设备差,加上很多指战员的身份是保密的,周士第错过了党内对这些指战员的统一安排,无奈之下他只能一人前往南洋。

一年多的时间里周士第音讯全无,他担心暴露行踪,同时在当地也没有信赖的战友,所以一直没有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近况,这也就造成我党认为周士第同志在南昌起义中壮烈牺牲的错误讯息。

后来虽取得了联系,但周士第决心在外学习先进革命经验,而通讯方式不发达让他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和党组织进行全面汇报,这也造成了党内许多战友对周士第的个人行动表示极为不满,周士第再度回归我党也已经是五年之后的事情了。

1933年,周士第回到了江西瑞金,但时隔多年,周士第在海外变化又非常大,当时与他关系要好的老战友一时间都没认出他来。

面对着如今更为错综复杂的战争条件,周士第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检讨书,对多年前自己欠缺考量的行动进行了检讨,也正是这次自我检讨,让他重新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之中,这才有了更广阔作为的天地。

元帅变成上将

周士第的先进革命经验显然给当时这支红军队伍带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尤其是对比李德博古这样教条刻板的外来专家,周士第的灵活应用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重获信任的周士第也在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芒,对于他来说,能被党组织重新接纳相当于翻开了人生的另一部新篇章。

在抗日战争中,周士第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和南昌起义的重要领袖贺龙搭档,面对着前期日军武器装备先进、敌众我寡的不利围剿扫荡情况,周士第巧妙运用着战术,这才破解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周士第的杰出表现不仅体现在一场场战役中,敌后工作和后勤工作中仍有他的身影,尤其是在掐断日军交通线和供给线上,周士第的策略可谓是让人防不胜防,给敌人后备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让前线部队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虽然周士第也吃过不少败仗,不过从总体来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周士第的表现还是极为优异,作为一名从南昌起义就跟随我党的老党员,周士第在军队中也有着绝对的威望。

所以在1955年授衔仪式前夕,周士第的情况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从资历来看,周士第的革命履历比当时党内的大多数人都要丰厚,尤其在他当师长时,陈赓、粟裕等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层干部,要说党内比周士第资历深的也不过是朱德、贺龙等寥寥数人。

所以在当时有很多人对元帅的评选范围提出要将周士第纳入待选范围,很多老战友说:“周士第的资历战功评个元帅都绰绰有余。”

不过也有许多人说:“周士第有一段脱党的空白期,这在党内是极其罕见的,那五年中红军队伍涌现了不少的年轻将领,给周士第评元帅还是有点太高了。”

在权衡利弊之后,周士第最后还是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有人对他的评选结果鸣不平,但周士第本人倒是看得很开:“能被党组织重新接纳我就很高兴了,那么多老伙计牺牲在了前线战场,我哪能还有别的怨言呢?”

周士第的一番话朴实但又隐含着不计个人得失的情感,在晚年生涯中的周士第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从军队中退下的他投向了教育领域,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态度和经验为国家军事和教育继续贡献着力所能及的力量。

结语:

周士第的一生可谓坎坷不平,从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员,到北伐战争的先遣队队员,再到南昌起义时的绝对指战员,周士第可谓年少成名,但是面对力不可逮的变迁和影响,周士第又不缺少从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心。

直到现在,周士第的故事仍会被后人多次提起,他的付出和回报是否形成正比也成为许多人争相讨论的重点,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他身上涌现出的老一辈革命人的奉献品质仍是值得现在年轻人学习的优秀品格。

史料来源:[1]刘明钢:南昌起义后的周士第[J].党史纵览,2007

2 阅读: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