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昌与韩复榘结拜,因一句玩笑话,竟招来杀身之祸

新霖谈历史 2025-03-26 11:05:25

1932年春天,下野的军阀张宗昌从日本回到了国内。这位曾经在山东呼风唤雨的“大帅”,虽然已经没了兵权,但心里还做着“东山再起”的美梦。

同年8月,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应张学良的邀请,到北平参加军事会议。

在会议期间,韩复榘经人介绍,认识了张宗昌。两人一见面,就“相谈甚欢”,颇有些“英雄惜英雄”的味道。

尽管两人之前并无深交,但当时的环境,却让他们的关系迅速拉近。那时候,各路军阀为了对抗蒋介石,都在寻求“盟友”。张宗昌虽然下野,但在山东还有一定的影响力,韩复榘也想借重他的力量,巩固自己在山东的统治。

为了表示亲近,韩复榘、张宗昌,还和张学良、于学忠等人,结拜成了“把兄弟”。张宗昌比韩复榘大几岁,就以“大哥”自居,整天“韩老弟”、“韩老弟”地叫着。

张宗昌这人,性格豪爽,说话也口无遮拦。有一次,他对韩复榘说:“韩老弟啊,我在山东还有不少老部下呢。只要我回去,振臂一呼,立马就能拉起一支队伍来!”

这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复榘一听,心里就“咯噔”一下。他想,这张宗昌,难道还想回山东“夺权”不成?

要知道,韩复榘的这个山东省主席,多少与张宗昌当年的势力被排挤有关。现在,张宗昌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想“敲打”自己,还是想“卷土重来”?

韩复榘心里虽然不痛快,但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他陪着张宗昌喝酒、聊天,一副“亲密无间”的样子。

可是,回到住处后,韩复榘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他觉得,这张宗昌,就是个“定时炸弹”,留在身边,迟早是个祸害。

过了几天,张学良请韩复榘和他的夫人一起看戏。本来,张学良给他们安排的是一人一个包厢。可戏看到一半,张宗昌突然来了。

原来,张宗昌的包厢满了,他没地方坐,就想来韩复榘这里“挤一挤”。

韩复榘一看这情况,就让自己的夫人先出去,把包厢让给张宗昌。

张宗昌坐下后,拍着韩复榘的肩膀,哈哈大笑:“向方老弟,你在山东,顶了俺的‘窝子’;今天,俺又顶了你太太的‘窝子’啦!”

这话,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话,可韩复榘听了,心里却更加不舒服了。他觉得,张宗昌这是话中有话。

从那一刻起,韩复榘就下了决心,一定要除掉张宗昌这个“心腹大患”。

军事会议结束后,韩复榘回到了济南,开始策划如何除掉张宗昌。

他想来想去,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张宗昌骗到济南来,然后“瓮中捉鳖”。

于是,韩复榘派人给张宗昌送去了很多礼物,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在信里,韩复榘对张宗昌“嘘寒问暖”,还说自己非常“仰慕”张宗昌的“英雄事迹”,希望他能来济南“共商大事”。

张宗昌呢,早就想回山东“重振雄风”了。他一看韩复榘这么“热情”,心里也挺高兴。

但是,张学良、孙传芳、吴佩孚这些“老江湖”,都觉得这事儿有点儿不对劲。他们劝张宗昌,不要轻易回山东,以免中了韩复榘的“圈套”。

可是,张宗昌已经冲昏了头脑,他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他一心想着,只要回到山东,就能“东山再起”,重新当上“山东王”。

韩复榘见张宗昌“犹豫不决”,就又给他发了几封电报,催他赶紧来济南。甚至假惺惺地说,山东这块地盘是你张大帅的,宁愿双手奉还。

在电报里,韩复榘对张宗昌“极尽吹捧”,说自己非常“敬佩”他的“军事才能”,还说自己愿意“让贤”,把山东省主席的位子让给他。

这下子,张宗昌可真是“乐开了花”。他觉得,韩复榘一定是真心实意地想拥戴自己。于是,他就偷偷地买了去济南的火车票,准备连夜出发。

韩复榘这边呢,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张宗昌来“自投罗网”。

他先是派人去车站“迎接”张宗昌,把他安排在了石友三的公馆里。

然后,又让石友三设宴款待张宗昌。

这石友三,也是个“老狐狸”。他知道韩复榘的心思,所以,在酒桌上,他对张宗昌是“百般奉承”,把他捧上了天。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石友三的目光,落在了张宗昌腰间的手枪上。

“哎呦,张大帅,您这枪,可真是漂亮啊!这做工,这材质,一看就不是凡品!”石友三故作惊讶地说。

张宗昌一听,得意地笑了笑。他把手枪拔出来,在手里掂了掂,说:“那是当然!这可是德国造的,威力大着呢!”

“张大帅,您能不能让我开开眼,见识见识这‘宝贝’啊?”石友三一脸“羡慕”地说。

张宗昌喝得有点儿高了,也没多想,就把手枪递给了石友三。

“拿去看看吧!不过,小心点儿,别走火了!”张宗昌打了个酒嗝,说道。

石友三接过手枪,装模作样地摆弄了几下,然后,又把手枪还给了张宗昌。

“张大帅,您这枪,真是太好了!我要是能有一把这样的枪,这辈子就知足了!”石友三一脸“惋惜”地说。

张宗昌一听,哈哈大笑:“这有什么难的?你要是喜欢,这枪就送给你了!”

说罢,他解下枪套,把手枪递给了石友三。

石友三一看,心里暗喜。他知道,张宗昌已经完全放松了警惕,自己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一半。

“张大帅,您真是太慷慨了!我敬您一杯!”石友三举起酒杯,对张宗昌说道。

张宗昌那把德国造的手枪,是他形影不离的“宝贝”。平时,他吃饭、睡觉都带着它,就是怕有人暗算自己。可这一次,他却鬼使神差地把枪送给了石友三。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致命失误”。

解除了张宗昌的武装后,韩复榘就开始布置“刺杀”行动了。

他找来了郑继成,对他“面授机宜”。

这郑继成,可不是一般人。他跟张宗昌,有着“血海深仇”。

两年前,郑继成的叔父郑金声,在跟张宗昌的部队作战时,被叛徒出卖,落到了张宗昌的手里。

张宗昌想让郑金声投降,可郑金声宁死不屈。张宗昌恼羞成怒,下令枪杀了郑金声。

郑继成听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他发誓,一定要为叔父报仇。

这两年来,郑继成一直在寻找机会。可张宗昌不是躲在租界里,就是躲在日本人那里,他一直没有机会下手。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韩复榘找到了他,让他去刺杀张宗昌。

郑继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知道,这是自己报仇雪恨的最好机会。

韩复榘对郑继成说:“继成啊,这事儿,你一定要办得干净利落,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郑继成点了点头,说:“多谢韩主席给我这个报仇的机会,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韩复榘又说:“这事儿,不能让外人知道。你找几个可靠的人,悄悄地去办。”

郑继成说:“我已经找好了帮手,他叫陈凤山,也是个有胆有识的汉子。”

韩复榘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好,那就这么定了。”

这边,韩复榘在紧锣密鼓地布置着“刺杀”行动。那边,张宗昌却还蒙在鼓里。

张学良得知张宗昌去了济南,心里就觉得不妙。他知道,韩复榘这人,心狠手辣,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

于是,他就以张宗昌姨太太的名义,给张宗昌发了一封电报,说张宗昌的母亲病重,让他赶紧回北平。

张宗昌收到电报后,心里也觉得有点儿不对劲。他到济南这几天,韩复榘对他一直是不冷不热的。每次他提到“合作”的事儿,韩复榘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这让张宗昌觉得,韩复榘可能并没有真心实意地想跟自己“合作”。

于是,他就决定,回北平去。

张宗昌派人去火车站,买了当天下午回北平的火车票。

韩复榘听说张宗昌要走,就在济南的一家酒楼,给他设了一桌“饯行宴”。

张宗昌到了酒楼,刚一坐下,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

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这酒桌上,不多不少,正好坐了十三个人。

张宗昌这人,有点儿迷信。他平时最忌讳“十三”这个数字,觉得不吉利。

他看了看石友三,又看了看韩复榘,脸色变得有点儿难看。

石友三注意到了张宗昌的表情,就问:“效坤兄,你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

张宗昌犹豫了一下,说:“我这人,向来忌讳‘十三’这个数字。今天这酒桌上,正好十三个人,我心里有点儿不舒服。”

韩复榘一听,哈哈大笑:“效坤兄,你这可就多虑了。这不过是个数字而已,有什么好忌讳的?”

说着,韩复榘转过身,对身边的一个人说:“你去忙你的吧,这里不需要你了。”

就这样,一个作陪的官员被支走了。酒桌上的人数,变成了十二个。

张宗昌一看,脸色这才稍微好了一点儿。

酒席开始后,大家推杯换盏,气氛还算融洽。

可是,没过多久,韩复榘就借口有事,匆匆离开了。

韩复榘这一走,张宗昌心里就更不踏实了。他觉得,韩复榘一定是去布置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去了。

下午五点多,张宗昌结束了在济南的“访问”,准备坐火车回北平。

济南火车站,人来人往,喧嚣嘈杂。

张宗昌站在车厢门口,跟前来送行的人们谈笑风生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把手枪,对准张宗昌就扣动了扳机。

可是,这枪,竟然“卡壳”了。

张宗昌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有人要杀他,来不及多想,转身就往车厢里跑。

“来人啊!救命啊!”张宗昌一边跑,一边声嘶力竭地喊着。

可是,车厢里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傻了,谁也不敢上前。

张宗昌跑到车厢的尽头,发现无路可逃,便纵身跳下了火车,落地后顾不得疼痛,撒腿就跑。

他一边跑,一边回头张望。只见那个年轻人,还在后面紧追不舍。

这年轻人,正是郑继成。

可是,郑继成没想到,自己的手枪,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卡壳”了!

郑继成急得满头大汗,一边追赶张宗昌,一边使劲地摆弄着手枪。

就在这时,郑继成的助手陈凤山,也赶了过来。

他看到张宗昌的护卫刘怀周,正拿着枪向郑继成瞄准,便抢先一步,开枪射击。

刘怀周应声倒地。

郑继成呢,他还在追赶着张宗昌。他一边追,一边大喊:“张宗昌,你这个恶贼!今天就是你的死期!”

张宗昌跑啊跑,跑到了第三站台附近。他回头一看,郑继成已经追了上来。

郑继成再次举起了手枪,对准了张宗昌。

这一次,枪响了。

子弹击中了张宗昌。他惨叫一声,身体摇晃了几下,然后,重重地倒在了地上。

如果张宗昌知道,自己平时爱不释手的那把手枪,竟然成了自己的“催命符”,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当初把它送给了石友三。

郑继成呢,他看到张宗昌倒下,知道自己终于为叔父报了仇。他没有逃跑,而是镇定地回到了车站内,向执法队自首了。

“人是我杀的,我跟你们走!”郑继成对执法队的人说。

执法队的人,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他们知道,这绝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凶杀案”。

张宗昌被杀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济南城。韩复榘呢,他表面上装出一副“震惊”的样子,下令“严查凶手”,实际上却在暗中“掩盖真相”。

他派人把火车站团团包围,说是要“抓捕凶手”,其实是为了防止消息泄露。

他还派人去“安抚”张宗昌的家属,说是“一定严惩凶手,给他们一个交代”。

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韩复榘的“缓兵之计”。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把这件事“压”下去,不让它影响到自己的“统治”。

在随后的调查中,出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疑点”。

法院的验尸报告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张宗昌头部的那颗致命子弹,竟然是步枪子弹。

可是,郑继成和陈凤山,当天使用的都是手枪啊!这步枪子弹,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

石友三和韩复榘,早就商量好了,要除掉张宗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不仅让石友三骗走了张宗昌的手枪,还安排了“执法队”的人,在暗中“补枪”。

这“执法队”,配备的正是步枪。也就是说,张宗昌即使躲过了郑继成的子弹,也躲不过“执法队”的子弹。

这真是“天罗地网”,让张宗昌无处可逃。

10月7日,济南警方以“预谋杀人罪”,对郑继成提起公诉。

随后,济南地方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法庭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看看,这个“刺杀”了张宗昌的年轻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法官问郑继成:“你为什么要枪杀张宗昌?”

郑继成站得笔直,高声回答:“张宗昌是个恶贯满盈的军阀!他杀害了我叔父郑金声,祸害山东百姓,人人得而诛之!我今天杀了他,是为民除害,是替天行道!”

他的声音,在法庭内回荡。

19日,法院作出了判决:郑继成犯有“预谋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这个判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很多人都觉得,判得太重了。

他们认为,郑继成虽然杀了人,但他杀的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军阀,是为民除害,是“义举”。

于是,社会各界纷纷呼吁,要求“特赦”郑继成。

在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最终做出了让步。1933年3月11日,入狱仅六个月的郑继成,被“特赦”释放。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