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315,更需要365

规划课程 2025-03-16 14:06:44

每年都有一台关注度堪比春晚的晚会,就是“3.15”晚会,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是既想看又不敢看,比如今年的"3.15",就让很多女同胞裆下一紧,感叹无良商家怎么可以如此恶心操作。

每年的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如同一场全民参与的“打假风暴”,央视晚会曝光的问题企业被迅速查处,舆论热度高涨。然而,当聚光灯熄灭后,乱象是否真的消失?从今年曝光的“保水虾仁”增重欺诈、母婴用品翻新售卖,到“维修刺客”坐地起价、金融“电子签”高利贷陷阱,这些问题的反复出现揭示了一个现实:消费维权不应是“一日限定”,而需转化为“365天”的常态化监管。

一、315曝光乱象:监管滞后与违法成本低的双重困境

今年315晚会曝光的案例中,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例如,部分水产企业滥用保水剂磷酸盐,使虾仁增重超20%,实际解冻后虾肉仅剩30%,且包装未标注添加剂信息,长期食用可能导致钙磷失衡、心血管疾病。此类问题并非首次出现,此前老坛酸菜、预制菜添加剂超标等事件已多次敲响警钟,但企业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监管存在滞后性,往往依赖媒体曝光后才采取行动;二是违法成本过低。部分企业即便被罚款,前期暴利已远超处罚金额,导致“今年卖拐,明年卖轮椅”的恶性循环。

此外,新兴领域乱象频发。金融消费中“砍头息”年化利率高达6000%,平台经济中维修服务虚抬价格,数字经济中个人信息被非法窃取……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对传统监管模式提出挑战。

二、构建常态化监管体系的四大路径

1. 打破运动式执法,推动日常监管制度化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在315当晚迅速响应,如安徽宿州、河北廊坊等地执法人员提前待命、现场处置。但这种“突击式”行动难以根治问题。需借鉴《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专项整治转为日常机制。例如,市场监管总局计划对燃气用具、电动自行车等重点产品提高抽查比例,并将直播带货纳入常态化监测。同时,可效仿金融监管部门在315前夕主动预警风险的做法,建立“预防性监管”框架。

2. 强化技术赋能,构建智能监测网络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高风险领域实施动态监控。例如,通过“智慧315”平台实时分析消费者投诉数据,锁定异常企业;运用区块链技术追溯食品生产链,确保添加剂使用透明化。今年曝光的“火眼云”非法窃取个人信息事件,也警示需加强对科技公司的算法审计,防范数据滥用。

3. 提高违法成本,完善法律与信用惩戒

当前《食品安全法》对添加剂超标的罚款上限为货值金额的30倍,但实际执行中常以“从轻处罚”收场。建议修订法律,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建立企业“黑名单”,限制违法主体进入市场。例如,《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即将出台,强制要求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便是从源头规范企业的积极尝试。

4. 推动社会共治,激活多元监督力量

消费者、媒体、行业协会应成为监管体系的补充。例如,鼓励内部举报制度,对提供有效线索的举报人给予奖励;支持公益诉讼,降低个体维权成本。今年曝光的“免疫细胞治癌”灰色产业链,正是通过媒体暗访和患者举报才得以揭露。此外,企业需将“每天当作315”,通过公开供应链、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315晚会的价值不仅在于曝光问题,更在于唤醒全社会对消费安全的持续关注。正如人民日报所言,“维护消费者权益,要‘315’更要‘365’”。唯有将监管嵌入日常、技术融入流程、法律形成震慑、社会凝聚共识,才能让每一天都成为消费者权益的守护日,真正实现“放心消费”的愿景。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共铸诚信,提振消费”。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