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清晨时分,老陆正与几位老友在公园的晨光中练习太极。他们的动作虽显得缓慢而悠扬,却蕴含着不容小觑的力量。周围还有几位年长的同伴,随着动作的起落,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家常。
“嘿,你们说,是不是身材丰腴些的老人比苗条的更加长寿啊?”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打断了老陆的沉思。他故意放缓了动作,表面上全神贯注于太极的韵律,实则耳朵已经悄悄竖起,捕捉着每一句话。
“那当然,胖点意味着身体里有更多的能量储备,万一有个病痛,也能多扛些时日!”一位老人笃定地说。“没错没错,胖点的人营养跟得上,不像那些瘦的,感觉一阵风就能吹倒。”
另一位连忙附和。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不过,太胖了也不见得是好事,高血压、高血脂这些毛病容易找上门,把身体搞得一团糟。”
这番讨论让老陆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他意识到,关于体重与健康的关系,每个人似乎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老陆心中不禁泛起嘀咕:“究竟是说胖点好呢,还是瘦点更有利于长寿呢?”
60岁后,体重控制在这个范围最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健康成人理想的体重指数BMI(该指标是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得来)应落在20至25的区间内。然而,实际情况是,适宜的BMI范围会随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
对于60岁以下的人群而言,维持体重在正常区间(即BMI在18.5至24.9之间)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而对于60岁及以上的群体,研究发现,体重处于超重范围(BMI在25至29.9之间)的人群反而拥有更低的死亡率,这一群体的死亡率甚至比BMI处于标准范围(18.4至24.9)的人群还要低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60岁以上人群适度超重,指的是增加肌肉量而非脂肪。肌肉,作为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过度肥胖存在的健康隐患1.糖尿病
身材肥胖的人由于体内脂肪积累较多,导致血糖水平容易上升。为了有效调控血糖,身体需分泌大量胰岛素。然而,胰脏长期承受这种过度负担,可能会导致其功能逐渐衰退,进而引发糖尿病。

2.肾脏疾病
频繁过量进食会引起体重增加,进而导致肥胖,同时,过多的食物摄入也会给肾脏带来额外负担,因此,肥胖人群更易患上肾脏疾病。
3.高血压
通常而言,体型肥胖的个体较易患上高血压,原因在于他们的血液较为黏稠,血流速度相对缓慢,从而增加了高血压的风险。为了维持血压的稳定,控制体重显得尤为重要。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可能进一步引发心脏病、中风等严重健康问题,对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4.心脏病
体重超标者往往也会面临心脏疾病的困扰,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安全。
太瘦有哪些危害?1.贫血和骨质疏松
通常而言,体型偏瘦的人群往往面临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问题。当他们的体内叶酸铁和维生素B2的摄入量不足,加之基础代谢率较低时,这会减缓胃肠道的蠕动速度,并减少胃酸的分泌量,进而影响到食物中营养的吸收,最终导致贫血状况的出现。

此外,体型消瘦的人群还更容易遭受髋骨骨折的困扰,原因在于他们体内的激素水平不足,无法促使钙质与骨骼正常结合,从而降低了骨密度,引发了骨质疏松的问题。
2.脱发以及记忆力减退
体型过于消瘦的人群由于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导致头皮缺乏必要的营养滋养,进而引发头发脱落、干枯以及颜色发黄的问题。此外,大脑的功能运作高度依赖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它不仅能激发大脑活性,还协助信息处理,对增强记忆力至关重要。
因此,当身体过于消瘦,脂肪摄入量不足时,可能会对大脑细胞造成不利影响。
3.引起胆结石以及胃下垂
肝脏具有分泌胆汁的功能,胆汁中包含了卵磷脂、胆固醇以及胆盐等成分。对于体型偏瘦的人群而言,由于热量摄入不足,机体会加速脂肪的分解利用,这一过程可能导致胆固醇代谢发生变化,进而促使肝脏过量分泌胆汁,增加了胆汁的黏稠度。这种黏稠的胆汁容易析出结晶状沉淀物,从而诱发胆结石的形成。
此外,身体过于消瘦还会导致腹壁肌肉松弛、腹肌力量减弱,进而使得固定胃部的肌肉和韧带变得松弛无力,腹压随之降低,胃的生理位置下移,胃蠕动能力减弱,最终可能引发胃下垂的情况。
怎样保持体重稳定?1.饮食要合理
达到一定年龄后,应当调节好自己的饮食量,避免过量进食,但也不可过于节食。每日保持七八分饱的状态最为适宜,这样既能防止饥饿感,又能有效避免过多脂肪的摄入。

在食物搭配上,也应注重荤素合理。不应长期只食用素食,适当摄入肉类有助于补充钙质、增强肌肉力量。然而,应避免食用油腻的红肉及咸肉,可以选择鱼丸、虾仁、精瘦肉丝以及排骨等更为健康的肉类食品。
2.适量运动很重要
若要维持良好体态,运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即便是体态偏瘦的老年人也无需忧虑运动会带来伤害,因为适度的运动能够增强骨骼肌肉的力量,促进肌肉增长,反而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