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则关于毛坦厂的帖子,登上热搜。
高考结束后,毛坦厂中学开设了112个复读班,每班人数高达195人。
在这个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地方,两万多名学子开启了新一轮内卷。
虽然此前,我不止一次听过这所学校的“恐怖”。
但仔细看了报道才知道,什么叫“炼狱般”的生活。
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二点就寝,仅有的一小时午休,还被各种补课填满。
每当夜幕降临,累到恍惚的孩子,会在昏黄的路灯下,看到和他一样无精打采的同学。
而不远处的角落里,总会有三三两两的陪读家长,满是期待又满是焦虑地张望。
劳累、压抑、不知未来在哪的迷茫,像一座座大山压在这群家长和孩子的肩头。
很多人坚持不住,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选择了退学。
而毛坦厂的退学热,也很快引发讨论。
有人就此分析教育乱象,有人点出教育的本质,还有人谈起读书与命运。
更有甚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内卷,已然从畸形走向变态!
走读书考学的路,没错;盼孩子出人头地,也没错。
但又累又卷又没成效,就一定是哪里出了错。
内卷已从畸形走向变态
前几天,朋友托我帮个小忙——给孩子的简历润色润色。
为了让孩子受重视,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谋划。
竞赛成绩、考级证书、获奖情况……都要经过认证,含金量要高;
表达能力、社会实践、文艺表演,也都要有拿得出手的名次。
拿着这份简历,轻飘飘的几页纸,让我感到很沉重。
我忍不住劝朋友:让孩子歇歇不行吗?
朋友说:“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哪哪都是竞争。快慢班、掐尖招生,还有各种参赛。”
前不久,央视就曝光过掐尖招生,个别学校先于派位入学之前,就锁定并招收尖子生。还有公安部也揭露并取缔希望杯、大师赛这种违规黑竞赛。但很多机构挂羊头卖狗肉,以各种夏令营、研学团的形式进行比赛、发证书。
真是“卷无止境”!
看过一篇报道。
一些内地中产家庭,利用香港推出的“优才计划”,让孩子赴港读书。
为了申请到名额,他们要让孩子10岁学电脑编程;只听两个音符就要说出曲名……
曾经的我以为,读书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如今看来,教育也分三六九等。
条件好的家庭,利用各种信息差,调动所有资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而大多数的普通家庭,也不会坐以待毙,会狠下心来逼孩子去苦学。
就像开头毛坦厂的孩子们,牺牲睡眠、牺牲快乐,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淘汰。
题海战略,疲劳战术,以冲刺的速度去跑学业上的马拉松……
大家谁也不敢松口气,谁也不敢躺平摆烂,结果就是越卷越没有退路。
没人关注孩子的冷暖、内心、人格,大家只会盯着成绩和前途看。
仿佛,考不了高分,进不了名校,这辈子就完了。
还没到真正较量的那一刻,恐怕孩子就已经沦为内卷的牺牲品。
过度透支欠下的债,早晚要还
有位高中老师,分享过他所带学生的日常。
每天天不亮,孩子们就起床了,为了多睡那么几分钟,他们连早饭都可以不吃。
环顾教室,有人满脸青春痘,有人顶着黑眼圈,一个个垂头丧气,目光呆滞。
成年人都熬不住的996,却是孩子们一年到头的常态。
结果,初高中六年,不少孩子没有考入名校,却住进了医院的精神科。
因为作业问题,和家长冷战,与学校对抗;因为缺乏运动,要么发胖变丑,要么抵抗力差。
还有数不尽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就曾调研发现:孩子身上有个“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而这种“四无心理”,是比抑郁症还要严重的成长危机。
过度内卷下,孩子被拖垮,家长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87%的家长有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7%有严重焦虑。
周围人都在跑,除了加入,别无他法,眼看自己孩子被超过,除了逼他加速也别无选择。
我有个同事,就是如此。
她本来很坚定地支持“减负教育”,可放养的结果,就是孩子处处不如人。
反复纠结后,她也决定加入鸡娃大军。
先是给女儿安排了好几个兴趣班,还找了1对1私教,后来又贷款买了天价学区房。
她化身虎妈,开始严厉管教,孩子成绩上来了,亲子关系却冷到冰点。
最终,她和女儿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症。
易中天教授曾说:
“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至于孩子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
我们被动地被外界推着走,而畸形教育的苦果,却只能自己尝。
普通家庭性价比最高的教育方式
到底是什么?
普通家庭的出路在哪?什么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教育方式?
是我这些年一直探索的问题。
经过一番研究,我总结了4点,今天分享给大家:
第一,用读书开阔眼界。
作家周岭说:“读书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
或许我们没钱给孩子报昂贵的兴趣班;没能力为孩子调动什么资源。
但带孩子去趟图书馆,给他买几本名著,却一点也不难。
哲学家陈嘉映曾说起过自己看课外书的经历。
他看《图像时代》,了解人类发展史上影像的变迁,从纸面绘画,到相机拍照,再到电脑成像,大大拓展了知识面;他读全球历史,穿越到两千年前,游览中东古迹和美洲丛林,见证宇宙大爆炸的奇观,探索双螺旋结构的奥秘……
他说:读书几乎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我们靠读书开阔眼界,丰富学识。
读书从未被垄断,也不可能成为某部分人的特权。
只要翻开书,我们和孩子就能拥有最高级的教育。
第二,用运动激活思维。
除了读书,对普通家庭而言,运动也几乎没有门槛。
去不了高山大川,可以带孩子去郊外野游;去不了海边冲浪,可以带孩子跑跑步、打打球。
只要你有运动的想法,就一定能抽出时间,找到适合自己与孩子的运动方式。
《体育改变大脑》一书中提到:运动后人们的词汇学习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20%。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说:“来自智力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来自感官。”
也就是说,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提升意志力,还能让孩子的智力和反应能力得到提升。
比起花钱给孩子报“思维开发课”,运动的效果,说不定更好。
第三、用陪伴富养能量。
教育圈有个说法:你的孩子不是懒,而是能量低。
为什么孩子会拖延、会懈怠、会集中不起精力,没有学习的热情?
根本问题,就在于他没有激活自己内心的热爱,没有充沛的情绪滋养。
美国一个教育机构做过一个调研。
学者们发现,智商、社会条件甚至经济地位,对孩子的学习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的陪伴,所有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人的注意力去哪,能量就流向哪。
抚育一个小孩,不是靠很强烈的爱、很大量的付出,却需要很细腻的陪伴。
第四、用体验感知生活。
B站博主@何同学,分享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从小喜欢机械模型,动手能力很强,父母也支持他在生活中各种实践。
毕业找工作时,同龄人都高不成低不就,他却凭借一技之长顺利找到工作。
这几年,他更是在网上分享一些生活小技巧,鼓励孩子们去真实的生活中体验。
有人问,什么样的孩子能经得住考验?
很认可一个回答:有生活本领的人。
小到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大到组织活动、处理人际关系,都可以让孩子慢慢掌握。
生活的场景如此广阔,足够展开各种教育实验。
可以让孩子暑假打打零工,带他去菜市场买菜砍价,或是鼓励他各行业实习。
与其让孩子陷入无止境的内卷,不如在日常中因材施教。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在一届迎新会上,说过一句很“扫兴”的话。
看着满眼放光的大一新生,他竟斩钉截铁地说:
“不要以为考进复旦,你的未来就会多么耀眼夺目。”
他说,人的命运,不可能被小小的考学就改变了。
虽然有“读书改命”的老话,但我们也要看清一个现实:
教育,和人生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让孩子不顾一切地赌一把,是选择;逃离内卷,按自己的节奏来,也是。
我很心疼那些苦读的孩子,也很理解家长们的焦虑与恐慌。
但当孩子想换个赛道,我们也要有及时跳出内卷的魄力。
请相信,在爱的托举下,每个孩子的未来都不会很差。
与朋友们共勉。
改变教育模式!
听说初三高三这样不是常态吗?尤其江浙,卷中之王。少见多怪。